新能源商用车走入市场拐点?
日前,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未来三年将在城市公交、邮政快递、城市物流等领域新增车辆中新能源占比达到80%。同时健全配套的智能交通、能源供给等系统建设,试点也将进一步加快城配市场新能源化进程。
不仅是政策层面,市场对新能源商用车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2022年,城配市场新能源商用车整体渗透率已经达到12.44%。持续加码的政策和本身市场推广模式的不断成熟,正让新能源商用车走入市场拐点,未来几年或将继续呈现出爆发态势。
新能源商用车的痛点
细数一下,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已经走过近十年发展历程。近两年市场也确实处在高速发展通道中,但是整个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推广和使用过程中始终面临一系列痛点。
“不少用户对新能源商用车存在疑虑,因为运营平台还是停留在提供单个车辆上,这也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成长”,物流行业专家刘湘辉表示,“整个行业一直缺少对用户用车全流程保障,而商用车由于特殊的使用场景,用户对配套服务有更强烈的需求”。
物流用户首先要考虑的是新能源商用车能不能满足高强度的运输场景,商用车使用强度大,这也导致新能源商用车对补能等保障服务的需求更加频繁。而且商用车是生产资料,一旦使用保障跟不上,用户就得承担运力中断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也是用户对新能源商用车还存在疑虑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后期资产处理问题,新能源车贬值幅度通常都比较大。
“新能源商用车要代替燃油车彻底成为城配市场主流,就必须解决用户信心问题,这也有赖于运营这种商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刘湘辉表示。
影响用户信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运营行业的碎片化格局。目前中国大概有180多万家物流服务商,一般是车队或小型城配3PL(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3PL的运营商同样也呈现出散乱小的格局,始终面临着盈利结构单一,利润空间小,粗放型发展等经营难点。
“运营行业还没有像汽车经销那样,形成一套成熟的经营体系和在此基础上诞生经销商集团那样的大型经营实体。行业碎片化的状态下,就难以用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用户”,刘湘辉说。
运营模式是不是过渡方案?
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正式拉开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幕。而商用车市场的起步则是在2014年前后,和新能源商用车相伴而来的是运营这种新颖的市场推广模式。
在发展初期,由于用户对新品信任度、充电设施,国补地补获取等推广难题,集约化的运营模式让新能源商用车很好地走出了第一步。2016年开始,随着车辆品质性能大幅升级,市场开始进入持续增长周期。
“运营行业的发展也说明,新能源车带来的不只是能源和技术革命,还有产业模式变革”,绿色慧联总经理杨东表示,“乘用车市场催生了直营模式,而商用车则是运营模式的发展”。
不管是为企业降本增效还是促进行业升级上,运营模式都是现阶段推广新能源商用车的一条最佳路径。从购买到租赁,运营模式让企业车辆成本从资产性支出变成采购服务,大幅拉低门槛,帮企业实现轻量化转型,后续也没了资产处置问题。运营平台还能通过拓展专业服务,进一步为物流企业赋能。
“以前企业除了买车雇司机还要搭建运营队伍,负责车辆调度管理维保等后台工作。但这些都是专业性工种,企业付出人力财力同时,单打独斗不一定是效率最优解。而运营平台就可以利用规模化优势,通过提供全面的专业服务来为用户降本增效”,刘湘辉说。
“‘新四化’其实就预示了未来汽车行业发展方向以及人与车关系的演变”,汽车行业分析师赵亮认为,“共享化将成为未来人车关系主线。在商用车领域,这种共享化趋势会带来彻底的运力变革”。
随着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物流运力会从现在的“人+车”演变为“车联网+智能驾驶”,这种变化会给整个物流供应链带来颠覆性变革。但要实现这一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成熟,更需要规模化效应和在此基础上商业模式的迭代演进。
“运营并不是一种短暂的过渡型商业模式,是商用车整体进入共享时代的预演。运营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能源商用车领域都会是租售并举的格局,而且运营模式是汽车走向共享化的最佳路径”,赵亮判断到。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新能源]中国工信部:欧盟反补贴调查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
- [新能源]进博看点|全球火热市场背后,新能源汽车如何跑出加速度?
- [新能源]纯电轻卡接受实测!远程星智H8E如何做到高效省电?
- [新能源]从国内到国外 看电动汽车“续航焦虑”怎么破
- [新能源]“向新转绿,共创共赢” 上汽红岩新能源生态合作伙伴大会成功举办
- [新能源]中汽协:8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2%和27%
- [新能源]针对新能源乘用车设定了减免税限额具体怎么计算?两部门答问
- [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再延4年!电动卡车不设限额或迎利好
- [新能源]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的“谋”与“略”:走向全球 海外布局提速度
- [新能源]国内首条氢能工业车辆制造生产线正式投产 商业落地瞄准物流、工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