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新能源商用车,保险不能“敬而远之”
近年来,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蓬勃发展,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背后,诸多物流公司和卡车司机却面临着投保难、保费贵等难题。据悉,不少车主在寻求续保时,保险公司或直接拒绝,或设置诸多限制条件。即便能够投保,保费也往往高昂得令人咋舌。
保险公司之所以对新能源商用车“敬而远之”,这背后既有其商业考量,也暴露出行业在应对新能源变革时的准备不足。新能源商用车的技术特性、维修成本以及市场定位,给传统车险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电池等高价值零部件的损坏,往往导致维修费用飙升,使得保险公司在赔付时面临较大的承保亏损压力。
数据显示,2023年全行业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为109%,承保亏损67亿元,赔付率为84%,比燃油车高出约10个百分点。保险公司为对冲亏损风险,不得不提高参保系数,从而导致保费上升。这不仅制约了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令车主、险企等陷入困境,亟需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助力新能源商用车度过“险”情。
首先,汽车企业应加强技术支撑,提高产品成熟度,这是解决投保难、保费贵的根本举措。只有新能源商用车的“质量”上升,维修成本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保险公司承保相关业务的信心才能上升。其次,保险公司应升级评估风险和定价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地制定保费标准,有效避免保费“激增”。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加强与车企的合作,共同探索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防止其利用市场地位进行不公平定价;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维修成本,提高车辆安全性。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数据互通、差异定价等方式解决新能源营运车辆的投保难题。但解决新能源商用车投保难、保费贵的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探索与创新中找到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保障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只有保险保障等服务环节得以完善,才能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发展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