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朱睿颖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图源:新华社)
“十四五”数字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十四五”时期,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物流及制造业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产业带动方面,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庞大市场需求,带动集成电路、通信网络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和终端产品等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培育了先进的、完整的产业体系。
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过去业界常说“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我国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问题。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展现出我国显著的发展成绩。
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显著加深。产业数字化方面,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建成了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为消费的新潮流。服务业领域,有的企业利用公路货运行业数据实现司机与货主分钟级车货匹配,提升单车运行效率30%以上。
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数据产业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汇聚、计算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治理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等业态,是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数据产业发展乘势而上、逐步壮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介绍到,我国数据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大,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目前,数据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各地抢抓机遇、加快布局,资源集聚、技术创新、应用牵引、安全支撑的产业特征初步显现。从区域来看,长三角形成了多层次、全链条的数据产业生态,资源共享、创新联动的集聚效应尤为突出,2024年,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2.6%,集聚数据企业超过了10万家,是我国数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从城市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资源要素富集、技术创新活跃、应用场景丰富,吸引大量头部企业和创新主体,产业生态化集聚趋势较为明显。
今年将计划部署一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以此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生态和规模优势。
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
作为“十四五”期间提出的全新概念,建设运营国家基础设施,强调以释放数据价值为目的,强调以建设运营数据流通应用平台为重点,同时充分融合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标准和规范。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介绍道:“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去年开始启动,第一阶段安排突出两个关键:一个是抓规范、促共识,实现数据领域的‘车同轨、书同文’;一个是抓试点、重落地,确保设施建设‘跑得通、用得好’。”
“十四五”期间,制定下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制定了数据基础设施参考架构、明确了“三统一”的互联互通要求,提出了匿名化处理等9项重点技术规范。基于统一标准和以点带面的工作推进,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包含北上广深杭等25个城市在内的城市节点,布局了16个省(区、市)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7月底全面完成互联互通。预计到今年底,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
针对数据领域“找数用数难”“规模流通难”“跨域加工难”等共性难题,国家数据局组织了数场、可信数据空间等6个技术路线的创新探索,通过加快推动与数据基础设施紧密相关的关键技术攻关,典型应用场景适配以及统一标准验证工作,在设施的功能方面,目前实现了数据的“一点发布,全域可见”,应用的“一点部署,跨区通用”。
围绕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接入了包括数据交易所、数据开发商供数、治数、用数等各类主体超过2000家。在设施标准制定方面,吸纳了产学研1200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广泛凝聚共识;在设施应用方面,支撑政务治理、金融风控等上百个场景应用,上架了近万个数据产品,形成了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安全支撑为重点的良好产业发展态势。
夏冰表示,“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聚焦高质量的标准构建、大规模的设施部署、市场化的生态运营,持续打造便捷高效、自主安全、世界领先的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提质扩量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数据在推动“人工智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至关重要。
刘烈宏提到,我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高度重视数据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是第一个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多措并举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强调“人工智能+”行动到哪里,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和推广就要到哪里;大力推动高质量数据的供给,出台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相关文件,多部门联合推动相关工作;指导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制定了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组织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和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分行业、分领域树立了一批典型的解决方案。
下一步,将通过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推动全社会强化数据要素价值认同,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共创,培育“为优质数据买单”的市场共识。
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共赢
“十四五”时期,在各部门、各地方,以及各相关行业领域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新”:
首先是引领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共识”。国家数据局深入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积极提出数字经济“中国主张”。先后在G20、APEC、“一带一路”等国际平台上就数据安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数据跨境流动等重要议题发起倡议,重点是“弥合数字鸿沟、共享创新红利、共创美好未来”。这些理念和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朋友圈”不断扩大。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我国与26个国家签署了数字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丝路电商”伙伴国增加到33个,合作共赢的基本共识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其次是打造形成深化合作的“新纽带”。把握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的特点,在“通路、通关、通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数据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数字经济人才的“心联通”。硬联通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服务全球,智慧港口等融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在“全球场景”下得到了广泛应用。软联通方面,国家数据局作为中方代表,参与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框架下数据治理国际规则制定。心联通方面,面向全球南方国家设置一系列数字经济培训项目。今年举办的上合组织数字经济部长级研讨班,设置了数据开发利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型工业化等核心课程,这是在全球发展倡议下打造“数字南方”品牌的首个培训项目。还依托数博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开展多层次人员交流,搭建可持续合作的“连心桥”。
最后是不断拓展务实合作的“新空间”。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数据公司正在涌现。今年上半年,遴选了一批面向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经济合作的典型案例,涵盖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数字产业园区建设、民生服务、数据安全等六大类,数字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