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编者按
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强化,我国深海装备制造业加快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从行舟楫之便,到如今造船业全产业链领跑全球;从核心技术攻关到装备智能化应用落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海正成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沿。随着上游关键技术突破与下游港口、生产应用紧密联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海洋装备产业加速迭代升级。以数智化为引擎,海洋装备产业正加速迈向高效、绿色、智能的发展新阶段,彰显中国海洋科技的创新力与国际竞争力。
——“中国经济圆桌会”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面海而兴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中国1.8万余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余公里岛屿岸线蜿蜒绵亘,1万多个海岛星罗棋布,约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浩瀚辽阔……“广袤而富饶的海洋,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和资源宝库。”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古妩说。
从海洋渔业、船舶建造、邮轮旅游,到海底光缆通信、深海矿产开采、深海基因资源利用,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走深走实。“海洋经济的内涵从‘耕海牧渔’迈向‘经略深蓝’。”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司副司长马维晨说,中国已拥有规模大、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呈现规模大、势头好、品质优等特点。
一组数据彰显中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步伐: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还多;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新接订单量居世界首位……
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今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仍保持在一半以上,其中,新接订单量市场份额维持在68.3%的高位。“海洋经济其实离老百姓日常生活并不遥远。”古妩举例说,汽车里加的油气可能来自深海油田,手机里充的电可能来自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缓解水资源紧缺压力,深海算力夯实数字底座,深海机器人完成通路搭建,“海洋成为一二三产业协同、深度融合的试验场”。
长153米、重83.5吨!近日,山东港口烟台港蓬莱港区,3支超大尺寸海上风电叶片在这里完成装船并运往试验基地,成为山东推进沿海地区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山东省海洋局局长王仁堂表示,山东将优化港口建设布局,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服务能级,培育壮大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建设裕龙岛炼化、日照精品钢基地等大项目,加快由“港口群”向“城市群”迈进。
向新而行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能力全球领先;“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投运,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近年来,中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也要看到,与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相比,中国在海洋科技方面仍有一些短板弱项。“我们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部署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接续取得一批原创重大成果,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马维晨说,与此同时,加快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海洋未来产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6月,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运行,具有从数百米到2000米以上梯度渐变丰富的试验环境区域,对中国深海科学基础研究和深海技术原始创新提供支撑。
如何更加注重产业更新?古妩表示,自然资源部将以实施“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重大工程”为牵引,着力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规模、壮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海洋”。
海带、大虾、大黄鱼……优质海水产品越来越多走上百姓餐桌,这背后是“蓝色粮仓”建设的纵深推进。以山东为例,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到139处,2024年海水产品产量达到825万吨,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
王仁堂表示,山东将以更大力度释放“蓝色粮仓”潜力,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种业企业联合,开展“蓝色种业”创新行动,开发适养优质新品种,同时开展渔业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渔业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生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质量效益。
合作共赢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今年6月12日,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回到阔别200余天的上海母港,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纪录。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持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共建和平之海、繁荣之海、美丽之海。
国之重器“蛟龙”号首个国际航次,搭载来自加拿大、西班牙、墨西哥等八个国家的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共同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截至2024年底,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和重点,中国举办了300多期培训班,为6000多名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培训机会。
在中国参与推动下,世界各地的港口将像珍珠一样,串成国际合作的项链。作为中欧门户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跃升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巴经济走廊“龙头项目”瓜达尔港,朝着物流枢纽和产业基地方向迈进;中国与秘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钱凯港开港运营,成为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
辽阔的大海上,中国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每天都在绵延伸展。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开通首条直航厄瓜多尔集装箱班轮航线,盐城港开辟直航中东约旦新航线,金华—巴希—巴库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班列首发,抚州—泉州—泰国海铁联运首航。“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更多务实亲民的合作举措,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古妩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红霞 王立彬 张晓洁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双建: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双建在8月13日的“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示,中国要通过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逐梦深蓝。“深海一方面具有高压、低温、黑暗、无氧的复杂特殊环境,另一方面,分布着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深海底栖生物等各种战略性资源和能源,是未来产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和国际治理的一个新空间。”李双建说。
李双建介绍,西方深海科技发展起步早,凭借长期积累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中国作为后来者发展很快,已经具备全海深载人装置谱系化制造能力,形成以“蛟龙”“海龙”“潜龙”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在深海采矿领域首次完成1300米级采矿整体联动系统海试,深海生物基因库建设和产业化进程也都在加快推进。
他说,要加强深海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举国优势,整合科技力量,加大深海科学认知和技术研发投入以及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建立深海资源市场化管理机制。“要将深海矿产和遗传资源开发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纳入产业战略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深海科技与新产业的深度融合。”他说。
李双建建议,促进深海数字化、数智化融合发展。“3D、AI、无人技术以及新型能源技术、水下光通信或量子通信技术等运用于深海将带来革命性突破。要抓紧通过将技术创新赋能与产业应用场景进行高度契合,尽快完成深海产业链关键节点的自主可控和升级迭代。”
他还表示,要坚持深海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在深海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方面履行好大国责任,以绿色转型引领深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立彬
记者日前走进辽宁大连,实地调研辽宁港口集团“智慧港口2.0”项目建设。这个项目通过深度融合AI、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有力提升大连港、营口港等5大港口效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港口数智化让港口作业“加速度”
在大连口岸物流网的“平台运行智慧大屏”前,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连接着13类物流相关角色的信息高速网络。
工作人员说:“船公司、船代、货主、货代、车队场站,包括监管、海关、海事、安检、交通局等,他们的信息不仅要汇总,还要交互。例如‘一发多收共享’,当船舶靠泊时,需要向多方申报。我们打造了一个平台,在船舶综合服务中心,可以向口岸的相关单位申报。相当于我们建立了一个网络,各家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互通,共享后效率有所提升。港口所有能线上办理的业务全部线上办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民少跑腿”这句话被这里的工作人员时时挂在嘴边。“例如在查验环节上,查验准备需要沟通的环节非常多,通过线上办理和信息共享,准备时间从35小时压缩到14小时。而且码头全面无纸化,客户不需要到窗口办理任何业务,包括结费在内都是线上的。”工作人员说。
而海关与辽宁港口集团合作的“云眼查”系统让物流环节安全性也大大提升。大连口岸物流网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用云视频的眼镜能识别货物,在AI技术面前,任何欺骗行为都无所遁形。
大连航运交易市场大楼三层是大连口岸物流网平台的办公场所,这里到处是高科技设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在一个大楼内一层的线下服务窗口,这里闪烁着红色数字的等待叫号屏依然亮着,但窗口前空无一人。大连口岸物流网平台负责人回忆,过去单据要送到50公里外的大窑湾,甚至因此催生了“跑单产业”。
他告诉记者:“我们平台建成之后,纸面单据变成电子数据,可以多方共享,通过传输单证电子化、传输自动化,全部都能线上实现,物流成本也因此降低。”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智链生态”的支撑。辽港集团逐渐把几十家堆场也就是港口的“临时仓库”等外部业务纳入线上办理,通过这个平台提升了整个口岸的数字化能力。
“四智体系”撑起港口智慧骨架
“智链生态”是辽港集团“智慧港口2.0”项目“四智体系”的重要一环。这个体系就像港口的“智慧骨架”,除了把各方串联在一起的“智链生态”,还有让操作更高效的“智能操作”、让管理更精准的“智慧运营”,以及注重绿色发展的“智感环境”。
在这样的“智慧骨架”之下,港口不仅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清新”。对此,大连口岸物流网平台负责人深有感触:“原先所有设备全靠内燃机驱动,每天早晨7点30分,设备一启动,油烟味扑鼻而来……我会立即关上窗户。现在全是电力驱动,包括场桥、吊机、叉车等,没油烟味了,噪音也降了。碳排放少了,绿色了,不仅不耗能,还能输出能量。”
变化背后,是无数技术攻坚与理念转变的积累。如今,辽港集团“智慧港口2.0”项目的“四智体系”理念已经在多个领域落地见效。辽港集团首席数字官杨惠云说:“真正的智慧,是让港口每一个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能,让每个港口人找到新坐标,也让港口成为海洋经济的核心引擎。”
从港口效率提升到居民生活提质,辽宁港口集团用“智能操作、智慧运营、智链生态、智感环境”这一“智慧骨架”,让港口变得越来越聪明,不仅改变了港口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港口的作业效率更高、运营成本更低,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个消费者。
来源:央广网
作者:胡波 张慧娟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海洋经济呈现规模壮大、结构向优的发展态势。7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带动产业发展,还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经济都具备无限潜力,这种潜力得益于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构建在完备的制造业门类体系之上,也必将在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中更加彰显。
海洋经济是一个综合的产业业态,涉及范围广,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外贸物流等多个重要环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重要环节一定要同步协同发展。只有在关键环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才能实现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这要求在推进具体工作中,要有整体观和系统观,从培育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入手,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各环节相互支撑、各要素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
拓宽足够场景,支撑海洋技术研发。要用好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一重要优势条件,结合产业技术研发的独有特点和需求,提供试验场,营造微环境,有效满足深海科学基础研究和深海技术原始创新的场景需要。此外,用足用好当前依托不同地域搭建的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充实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探索推进海洋技术研究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挥好专业海洋院校的学科优势,促进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更好服务于海洋生产一线。
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提质扩容、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是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门类,有了实实在在的装备,其他一切应用场景才能成为现实。我国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海洋装备制造有成熟的技术积累和生产经验,要用好这些优势,持续推动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找准关键路径,是这类装备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要从供需两方面发展好海洋工程装备细分领域,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发展的效果。一方面,紧紧围绕海洋开发需求需要,做好工程装备的供给保障。当前,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些地区对装备的需要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化,这就要求相关的装备生产方在差异化需求中找准自身的生产定位。另一方面,要服务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这一重要目标,搭建各类信息平台,帮助经营主体及时感知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需求变化的动态,提升供需适配程度。
系统推进海洋基础设施的规划、运营“双提升”。海洋基础设施是海洋经济循环畅通的“毛细血管”,这个网络高效、畅通,整个海洋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以港口资源为例,在当前已经有很好基础的前提下,提升质量的关键就是做好规划、运营“双提升”,坚决避免规划、运营不匹配,重资产、轻运营等问题。在规划方面,侧重强化港口与产业、城市之间的协作联动,发挥好枢纽港的主干功能,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在运营保障方面,持续推进港口货物疏散的便利化水平,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海洋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魏琪嘉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8月20日 11版)
精耕深蓝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推动深海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港口作业“加速度”背后是什么样的“智慧骨架”?
海洋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提质扩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