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度报道 • 正文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前瞻现代化产业发展②】

专题|推动场景建设走深走实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十五五”规划建议在部署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明确提出“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也于日前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场景创新在国家层面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这次系统部署将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加速器”
 
 
 

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扩大生产场景、工作场景、生活场景供给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仍制约着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场景就是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放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应用,为新兴事物提供展示的舞台,加快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制定出台《实施意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场景培育和开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拓宽拓深市场准入,畅通要素自由流动,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金石”,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和发展,加快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为确保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李春临介绍,将加强协同,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突出重点,分批次推出应用场景清单,将会同有关方面支持建设一批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领域集成式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促进应用场景项目化、清单化;完善机制,将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作用,加强场景培育开放和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各类创新支持政策的协同衔接。

聚焦重点领域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需要聚焦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工信部将推动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的培育,加速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一是“5G+”应用场景。面向大中小企业深化重点行业领域5G工厂建设,开发推广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等重点应用场景。

二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向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运维服务等各环节延伸。

三是“机器人+”应用场景。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实现落地应用。

四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实施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工程,面向钢铁、电力、船舶、航空等重点行业,加快在设计、排产、调度、仓储等应用场景普及推广。

五是“北斗+”应用场景。加快北斗与移动通信、惯性导航、高精度视觉等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北斗在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海洋、精准农业等场景深度融合应用。

中央企业掌握大量关键基础设施和行业数据资源,是场景供给的“富矿”。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人桂刚表示,围绕中央企业深度参与的重点行业、领域,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企业以场景和应用赋能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

强化技术攻关坚持因地制宜

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离不开前沿技术的驱动,前沿技术突破及其成果转化会不断催生出新领域新赛道的应用场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氢能和核聚变、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无不需要技术攻关和场景的双向赋能。”科技部七司负责人陈宏生表示。

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资源禀赋条件和改革基础,统筹协调区域间场景开放布局,注重场景特色化差异化。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介绍,下一步将强化项目培育,按照场景工程化、项目化思路,构建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强化标杆场景建设,聚焦低空经济、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聚变能源等领域组建场景实验室;强化场景区域协同,联合沪苏浙在长三角共同开放跨区域、跨领域的综合性重大场景,促进机会共享和场景共建;强化场景资源配置,以系统化的要素保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加速迭代。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表示,广东将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场景中心,上线“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发布厅”,为企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搭建桥梁。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云杉

♦  聚焦 ·  Spotlight  ♦
 
 
 
 

交通运输行业培育新业态应用场景“试验场”

记者从11月1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 (简称《实施意见》)已于日前发布,通过场景培育和开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金石”。交通运输领域将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应用场景,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系统集成,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无人机飞越长江“送外卖”、无人车穿梭街巷送快递……交通运输已经成为新场景的“试验田”,无人技术等在物流配送、低空场景中加速应用。《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拓展综合立体交通等无人体系应用场景,稳妥有序拓展低空经济等领域应用场景。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全国依托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120万千瓦,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实施意见》要求,推动清洁能源在铁路、公交、重卡、物流等领域开放应用,建设清洁能源车辆运输走廊,同步布局能源供给站点,打造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应用场景。《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应用场景。交通运输领域,推动新技术应用,创新智能交通管理、车联网、智能调度等应用场景,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开拓国际航班空运过境货物转运应用场景,强化城市货运中转功能,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提升运输效率。《实施意见》还就智慧物流作出部署,要求加快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物流枢纽、智慧物流园区等发展,探索与新技术、新业态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和公铁、水水、铁水智慧联运新场景;加强仓配运智能一体化、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创新无人运输、无人装卸、无人配送、智慧仓储等应用场景。

场景培育开放和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涉及领域广、部门多,以智慧物流、多式联运为例,都跨越多个领域、多个区域,涉及多个部门,目前我国海运集装箱、铁路运输集装箱、内河航运集装箱标准不一,要降低集装箱转换成本,就需要通过改革统一标准。《实施意见》提出,重视发挥场景在各类改革试点中验证制度政策、管理规则、监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未来随着改革的推进,铁路直接连到港区、车船自取无缝对接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应用。

来源:交通新闻网

作者:曹文娟

♦  关注 ·  Focus  ♦
 
 
 
 

建设全空间无人体系场景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近日发布,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在数字经济领域,《实施意见》提出在办公、社交、消费、娱乐等领域探索应用元宇宙、虚拟现实、智能算力、机器人等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鼓励打造涵盖全空间的文旅、政务、物流、卫星服务等应用场景。“全空间无人体系”场景又将推动哪些新产业和新业态落地?

安徽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是培育低空经济的重要场景,这里不仅有物流无人机,也有载人的无人机。这个就是全新一代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它的续航能达到200公里,将应用在城市间的空中出行。

枢纽港所在的骆岗公园,正在打造“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场景,利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来培育新业态、新场景。目前,无人船的技术也在加速落地,有望应用在水上物流领域。

据某企业负责人程羽介绍,推进物流载具,包括物流手段,在绿色化、智能化、电动化、无人化、少人化上的技术应用,整个物流体系上每降低1元的成本,对企业来说都是“真金白银”增加1元的利润。“全空间无人体系”的技术,已经在轨道交通场景落地。在合肥地铁线路上,智能检测系统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地球物理等技术,形成独特的“地铁听诊”能力,可以实时调动无人机进行巡检。

专家表示,场景是来自于重大工程、产业升级、城市治理及消费升级中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需求,“全空间无人体系”具备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前景。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武文生介绍,需要从技术突破、基础设施、制度监管,也包括商业模式,综合起来全链条布局和设计一体化的推广应用。下一步,类似于“全空间无人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包括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都蕴含着非常大的潜力。

在“机器人+”应用场景培育方面,将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实现落地应用。在“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方面,要研究出台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行动方案,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前沿技术突破及其成果转化会不断催生出新领域新赛道的应用场景。无人驾驶汽车加速落地、无人机穿梭送外卖、医疗机器人走上手术台……层出不穷的创新应用,不断拓宽产业边界、重塑消费内涵。

随着《意见》的各项举措落实落细,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中国创新盛景可期。

来源:央视网

作者:杨书杰

♦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
 
 
 
 

238个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发布

202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11月12日在重庆开幕。会上发布238个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中国已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76万家。

在优化业务流程方面,重点关注中小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推动研发设计、生产运维、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促进业务提质增效。其中,研发设计智能化应用11个,生产运维智能化应用35个,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11个。在创新产品服务方面,聚焦中小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升级。智能硬件产品共遴选61个应用,覆盖智能装备、具身智能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智能软件产品遴选118个应用,涵盖智能体、智能软件应用等方面,凸显AI赋能复杂认知任务和决策自动化潜力。此外,还包含智能化服务类应用,突出“算法即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贤

♦  观察 ·  Analysis  ♦
 
 
 
 

以场景创新为引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立足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场景为纽带打通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堵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一顶层设计既是应对科技革命浪潮的战略抉择,更是破解技术落地难的务实之举。

场景是新技术、新产业的“验金石”与“加速器”,任何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都需要经历应用的检验与迭代。《实施意见》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智慧城市等领域,系统规划了场景培育的主攻方向。通过构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加速推进商业化、产业化进程。

推动场景大规模应用,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与创新机制。《实施意见》要求加大各类场景开放力度,特别是推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主动开放场景;更强调要协同推进准入、场景、要素改革,促进场景资源公平高效配置。这意味着,必须破除地域、规模、企业性质等不合理限制,完善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监管制度。

场景建设最终目的是赋能产业升级与增进民生福祉。从智慧矿山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到智慧养老呵护“夕阳红”,场景应用能切实提升产业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真实存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后续在5G、人工智能、机器人、北斗应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部署,将进一步推动场景建设走深走实。

中国正以更加开放、协同、务实的姿态,全力打造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场景生态。随着一批批应用场景清单的推出和重大项目的落地,一幅技术、产业与场景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壮阔图景正在我们面前展开。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郭博昊

♦  声音 ·  Voices  ♦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副司长 胡朝晖:

场景是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给新技术新产品提供“用武之地”,通过在场景中率先应用和试验验证,推动高价值技术和产品快速涌现。场景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灵活丰富的场景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迭代试验空间,促进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场景还是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试金石”,场景为改革和制度“软建设”提供安全可控的验证环境,加强新的制度供给。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琛伟:

通过场景培育和开放,进一步拓展市场准入深度,畅通要素跨领域、跨区域流动。这都将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从更深层次上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同时也会极大刺激企业投资。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宋向清:

《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衔接“十五五”规划建议:落实规划中“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的要求,将“场景”作为打通科技与产业的核心抓手,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路径支撑。另外响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深化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背景下,通过场景开放打破行业壁垒,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如数据、空天资源),契合“完善创新生态”的部署。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李志起: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已具备技术储备,但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效率仍是关键瓶颈。加快场景培育,正是要打通研发与市场之间的堵点,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验证和迭代的机会,为“十五五”期间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实践基础。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1月17日 11版)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