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今年双11,在消费趋于理性、技术广泛普及的大背景下,正悄然经历一场以“效率”与“体验”为核心的变革。电商平台与本地商超、前置仓同步发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业态融合、供需两端融合,打造一批消费新供给、新场景,有力激发消费市场潜能。双11已不再只是一场简单的价格战,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消费观念、趋势的转变。
时光流转,第17个双11如约而至。与以往熬夜抢购、费心计算满减、漫长等待快递的场景不同,今年在消费趋于理性、技术广泛普及的大背景下,双11正悄然经历一场以“效率”与“体验”为核心的变革。“尾款刚付货就到”“半小时收到新款”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即时零售从边缘角色跃升为主力战场,AI技术深度融入运营全流程,电商与快递行业正从单纯追求交易额的“天量”比拼,转向更具韧性的“质量与服务”较量。
万亿销售额背后的消费新貌
据星图数据监测,自10月7日预售启动至10月31日,2025年双11期间,全网销售额迅速突破万亿元大关。
平台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天猫、京东、抖音占据前三。首轮促销中,品牌表现极为亮眼。10月20日晚8点首小时,天猫平台苹果、珀莱雅等80个品牌成交额迅速突破1亿元,超过3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翻倍。京东自10月9日启动促销以来,超5.2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00%。内容电商方面,抖音平台超4.1万商家直播销售额同比增长500%,店播GMV破亿商家数激增900%。
从品类结构来看,家用电器、手机数码、服装服饰占据销售额前三,政策补贴与消费升级成为主要推动力。同时,运动户外等“兴趣消费”品类增长迅猛。“晚上8点付尾款,9点半快递敲门”“没付尾款就被骑手催单,10分钟送到家”,今年双11消费者惊喜于“闪电收货”的体验。全国超300个城市的消费者可享受“预售极速达”服务,当日达或次日达比例高达95%。
天猫双11首日,淘宝闪购超市便利订单增长670%;京东秒送的3C数码成交用户量同比激增350%。这标志着双11正式迈入“分钟级收货”时代。
前置仓与即时零售重塑体验
“快”的背后,是智能化物流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京东物流首次大规模投用的“超脑2.0+狼族机器人军团”协同作战,使95%的自营订单、87%的乡镇街道可实现24小时内送达。
其中,“智狼”机器人仓创下全球首个累计出库单量超5000万件的纪录,全链路环节自动化率超95%。
消费者感受到的“快”,源于“前置仓+线下门店”构建的分布式仓储网络。这种模式将仓库搬到社区1~3公里范围内,成为“家门口的微型仓库”。
菜鸟通过“预售+前置仓”模式,让包裹就近配送;淘宝闪购接入超40万家线下门店;特步、李宁等品牌打通全国数千家门店库存,实现订单自动匹配最近门店发货。
对品牌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新增量渠道,更解决了“线上缺货、线下压货”的库存割裂难题。线上线下库存打通后,商品周转加速,积压风险降低,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即时需求得以随时满足。
此外,今年双11的“快”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同样感受明显。据悉,京东物流在喀什、徐州等地启用自营仓,持续推动基础设施“下沉”。数据显示,今年双11,新疆、西藏等地45.5%的订单实现“当日下单次日达”,这一比例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0%。
从“价格战”到“服务战”
今年的双11,各平台竞争策略发生显著转变。简化满减规则、提升配送效率、保障履约稳定性,成为新的竞争焦点。阿里巴巴布局超过5万家闪电仓,京东持续优化AI智能调度系统,各大平台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加码。
服务标准也在全面升级。淘宝闪购推出“超时自动免单”服务,京东试点骑手“服务分”评价机制,这些举措显示出电商行业正在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
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商品价格,更注重购物全流程的体验品质。人工智能技术在今年双11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天猫AI导购在活动首小时调用量超过150亿次,京东智能客服处理约1.5亿次咨询。AI工具帮助商家将视频制作时间从传统的半天缩短至5分钟,部分广告投放转化率提升更是高达80%。
这些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重塑了用户体验。行业竞争的核心已从传统的流量和价格,深化至供应链韧性、内容生态和AI技术应用的综合较量。技术赋能正在成为电商平台新的护城河。
随着促销周期拉长、玩法简化、技术赋能,双11正从集中爆发的“突击会战”,转向均衡持续的“常态运营”。这种转变不仅缓解了物流压力,更折射出消费市场趋于理性、产业体系走向成熟的大趋势。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贾奥胜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作为已步入第十七个年头的全民消费盛宴,双11早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年度购物狂欢。“史上最长”几乎已成每年双11的固定主题,今年的购物节周期再度刷新纪录,自中秋国庆假期刚结束就鸣枪开跑,促销活动持续至11月14日晚,超长待机三十多天。双11为何启动得越来越早?时间越来越久?超长促销周期又给各方带来哪些影响?今年的双11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浙江湖州市民叶梅在今年双11期间购置了不少生活必需品。她说,与往年相比,她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双11战线拉得特别长,购物的过程显得从容便捷了不少,不过购物热情消退了很多。
叶梅表示:“现在参加双11感觉没有往年那么激动或卡点去付款。现在的购物节开始的时间很早,10月中下旬就开始了。今年感觉又很不一样,以往会累积到一起,凑满减。今年就是陆陆续续想买了就买一下,发现是双11,每次买的时候会抵扣一部分钱。”
江西吉安的朱女士是一名网购爱好者,每年双11都是她的“年度采购窗口期”。她告诉记者,早几年的双11她都会提前一个月把要买的东西加购,并定闹钟在当天进行抢购,但随着购物节时间越来越长,这两年的双11仅是购买一些“即时刚需”物品。
朱可纯说:“以前双11会比较注重‘囤东西’,还要经常去凑单,但是现在由于活动多了,不会像以前一样买到就是赚到了,就没那种热情了。这次双11期间,我想起来就买,要买也是买一些刚需的,不会去囤货了。”
从这些消费者经历中不难看出,消费者在面对双11超长战线时,变得更加理性和谨慎,也更加注重自身权益的保护。对于商家而言,超长促销季又意味着什么?某电商负责人张先生说,双11购物节的整体延长既有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张先生表示:“促销周期拉长后,我们的运营团队要连续作战一个月,仓储、物流成本都增加了。不过好处是发货不用集中在高峰期,能保证服务质量,既能缓解物流压力,也能让消费者有更充分的决策时间。”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还指出,双11时间的持续拉长,本质上是电商生态在流量红利消退,消费需求迭代,技术能力突破等多重驱动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三方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共同作用的结果。2025年各平台的双11周期普遍超过30天,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多重的逻辑。
“对于平台而言,电商流量增长见底,市场竞争白热化,需要更早启动大促来抢占先机,提前锁定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物预算;对品牌商家而言,更长的周期意味着更从容的运营节奏,可以按预售情况科学备货,分波段上新和推广,减轻资金和库存的集中压力;对消费者而言,拉长周期给予了大家更充裕的挑选和决策时间,可以有效缓解购物焦虑,让消费行为更从容。”劳帼龄说。
也就是说,双11的角色与定位,已悄然完成其历史性转变。它不再仅是创造单点销售神话的“奇迹节点”,而是演进为驱动全年生意平稳、高效增长的“战略加速节点”。劳帼龄强调,时间的拉长意味着双11从最初的单日价格战转向为一场综合考验平台生态运营能力,技术实力和用户体验的长期耐力赛,也呈现出很多新特点。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双11购物节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消费者、商家和平台都要适应新的变化,寻找新的平衡。
宋向清指出:“消费者不再仅满足于低价商品,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品牌以及个性化需求。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场景越来越丰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方式。未来,双11有望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商家销售和推动平台发展的同时,为电商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今年,双11购物节已步入第17个年头,这个曾被赋予浓厚节日色彩的消费时点,如今在消费者和商家眼中,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双11不再只是一场简单的价格战,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消费观念、趋势的转变。
来源:央广网
作者:韩萌 曹博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今年双11,不少商家聚焦消费新需求,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业态融合、供需两端融合,打造一批消费新供给、新场景,有力激发了消费市场潜能。
线上线下深度联动
这个双11,线上线下继续深度融合。商务部等部门2024年印发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实体零售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零售效率。今年双11,线上平台与线下门店的联动更趋紧密:消费者既可以在门店触摸实物、感受服务,也能通过线上平台下单,商品配送到家;线上平台通过大数据洞察消费需求,开展精准营销,为线下门店导入更多客流。
数据见证融合成效。10月30日20时至10月31日19时59分,全国京东MALL客流同比提升30%,家居品类成交额增长191%,京东全屋定制成交额同比增长近7倍。在近280家京东线下自营门店开展“超级好买内购会”当天,精准预约顾客同比提升130%,单日成交额增长超450%,创历史新高。
10月15日的淘宝闪购双11首日数据显示,淘宝闪购在国内270个城市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超市便利订单增长670%,饮品、烘焙、水果生鲜等品类均实现2倍增长,3C数码、个护、服饰等行业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90%。
消费业态加速融合
从买商品到享服务,从单一消费到场景叠加,今年双11的消费业态融合正打破行业壁垒,让消费体验更丰富、选择更多元。
汽车后市场的快速增长,成为业态融合的一个缩影。“线上下单+门店服务”的养车模式,在今年双11备受青睐。10月30日20时至10月31日19时59分,京东轮胎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倍,京东养车到店洗车订单同比增长超165%,汽车充电装备成交量同比增长80%,京东车险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88%。
不仅是消费品,工业品也参与到双11促销活动中。“基于与京东工业的合作,客户采购沟通成本降低40%,今年双11服务企业客户数同比增长58%,客单价同比增长172%。”德力西电气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双11融入全球更多消费市场,服务更多消费者。京东数据显示,双11启动至11月11日,“全球售”覆盖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等地,成交额与订单量均同比增长超100%;跨境包邮服务覆盖的10多个国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00%,平台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超400%。
据介绍,“淘宝出海”在海外市场投入10亿元营销费用,帮助10万户商家实现双11海外成交翻倍的目标。
供需两端精准对接
业态融合拓展了消费宽度,供需两端的深度融合则挖掘了消费深度。以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为代表的反向定制,让供给端精准对接需求端,实现“以销定产”的良性循环。
今年双11,富光与京东联合推出的一款保温壶,刷新了京东保温壶品类首发销量纪录。“反向定制的成功率更高,生产前就有明确需求和预售订单,不用盲目备货。”富光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双方已成功打造了近20款C2M产品。
在3C数码领域,反向定制的效果同样明显。今年双11,联想与京东通过C2M模式联合打造了一款游戏笔记本,成为热销产品。双11启动至11月11日,京东3C数码AI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AI平板、AI大屏手机跻身品类增速前列,其中AI大屏手机、游戏笔记本的C2M定制比例分别超过30%和50%。
汽车这类“大件消费”,也在供需融合中释放新活力。11月5日,京东、广汽集团、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京东汽车营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捕捉消费者对汽车的价格、空间、安全与续航等方面的诉求,让产品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珂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1月17日 7版)
今年双11带来哪些消费新体验?
打造消费新供给 双11融合有新意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