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包装回收情况如何?销售流通领域报告制度上线
以玉米淀粉制作的刀叉等一次性餐具、用大豆油墨印刷包装纸、用可降解材料塑料袋替代塑料袋……在部分超市、外卖平台等,减塑行动正在不断深化。减塑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处置等多个环节。针对销售流通领域,商务部11月27日发布了《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报告办法》),引导企业、消费者减少和替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并将建立全国统一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系统等。
推动流通环节减少使用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指出,商品零售场所开办单位、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快递企业和外卖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商务、邮政等主管部门报告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况。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固废法》对上述市场主体提出了履行报告义务的要求,也对商务主管部门提出了要求。《报告办法》旨在通过明确“谁来报、报什么、怎么报”等具体事项,推动流通环节的市场主体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大塑料废弃物的回收,积极推广应用替代产品。
塑料制品种类非常庞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发展,新的资源环境压力随之出现,新业态、新问题不断对限塑形成新挑战。尤其是疫情期间,塑料袋、餐盒、快递包装数量激增。外卖都采取“一盒一袋”包装,据公开数据,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约2000万,意味着每天至少有2000万个塑料制品被消耗。2020年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估算,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快速增长趋势。
《快递企业包装绿色化行动评价报告》显示,各快递企业均已开展包装回收行动,但主要以瓦楞纸箱回收为主,尚未涉及塑料包装和填充物的回收。目前仅京东物流、顺丰速运和苏宁物流披露了自家包装回收的统计数据,圆通快递、中通快递等6家企业没有披露各自的包装回收成效。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电商件占快递业务量超过80%,《报告办法》的实施,也将促使快递企业加速信息公开、提高包装回收率,尤其是塑料类包装和填充物的后端分类回收。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说,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报告办法》是对相关职能的落实。在生产环节,工信部等部门对生产淘汰类塑料制品企业进行产能摸排,引导企业做好生产调整;在销售使用环节,商务部等部门加强对商品零售场所、集贸市场、餐饮堂食、外卖服务、各类展会活动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监督引导等,以确保2020年底、2022年底、2025年底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增强塑料全生命周期管理
《报告办法》主要包括职责范围、报告方式、报告内容、奖惩措施等十四个方面的内容。
生活中常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数不胜数,没有列入禁限范围的塑料制品也有很多,比如不能手提的平口连卷袋、保鲜膜等塑料用品不在禁限范围内,但这些塑料用品同样会造成“白色污染”,使限塑令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报告办法》是如何确定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报告范围?
对此,商务部负责人表示,《报告办法》细化一次性塑料制品报告范围,并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动态调整。同时,结合行业实际,提出了差异化报告的要求。比如商品零售场所开办单位报告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连卷袋的使用和塑料废弃物回收情况;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报告其自营业务产生的,包括编织袋在内的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使用、塑料废弃物回收情况等。
法律法规想要顺利实施,奖惩措施非常重要。商务部该负责人说,《固废法》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考虑到目前地方商务执法队伍,有的职能保留在商务部门,有的则根据综合执法相关规定,已划入市场监管部门的客观现状,为做好地方执法工作,《报告办法》明确,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确定的承担商务执法职责的部门,依法处理或实施相应处罚。
“当然,禁塑限塑目标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流通环节加强管理,更需要加强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和回收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增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建立形成塑料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商务部负责人表示。
推进减塑深化和生产环节调整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塑料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以塑料购物袋这个重点禁塑对象为例,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
面对如此庞大的使用量,准确的数据对政策制定和实施非常重要。《报告办法》规定,电商平台、外卖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首次报告周期为2020年7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商务部负责人说,在报告期结束后,各级商务部门将做好相关行业汇总分析,加强后续政策研究,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化,引导企业、消费者减少和替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等。
我国减塑潜力巨大。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循环包装“屡战绿胜”:2020年快递业绿色包装节约潜力研究报告(长三角)》显示,长三角“包邮区”应用循环快递包装的最大减塑量可达一次性快递包装塑料消耗量的39%,节约潜力将达10.35万吨。报告总负责人、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表示,循环快递包装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形成产业链和生态链,使各个利益相关方达到协调和平衡。《报告办法》等政策不断出台,也将促进循环包装的“屡战绿胜”。
作为《固废法》的配套制度,《报告办法》的出台不但加强了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也将对生产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会强说,禁止餐饮外卖领域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将直接影响聚丙烯行业。目前,塑料袋、塑料碗、塑料汤勺和塑料汤杯等外卖塑料包装材料,基本都使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等石油基高分子塑料。单个塑料碗和塑料饭盒重量基本在40—60g, 每份外卖平均消耗3.27个餐盒,大约产生160克的塑料垃圾。2018年,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订单量达109.6亿单,同比增长96.8%,消耗一次性餐具塑料约176万吨。以目前体量看,消费强度下降30%,意味着整个塑料餐具消费量减少约50万吨,其中聚丙烯消费量减少22.5万吨左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