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珊动刀天猫淘宝:阿里大淘宝平台出炉,意在扶持中小商家?
阿里需重新梳理生产关系
1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分管总裁戴珊发布内部信,宣布原淘宝天猫业务的新组织架构。
其中,最受关注的调整是,在坚持淘宝、天猫双品牌运营的基础上,新设立产业运营及发展中心、平台策略和运营中心、用户运营及发展中心,分别由吹雪、思函、玄德(均为花名)负责,向戴珊汇报。
以淘宝、天猫为主体的国内零售业务占阿里总营收的60%以上,贡献了阿里几乎全部净利润,是云计算、大文娱等业务的资金后援。
组织架构调整背后,是流量分配以及产品内部逻辑的调整。新设三大中心,意味着阿里电商最核心的淘宝和天猫两大业务在后台实现全面融合。此轮调整后,大淘宝将形成统一的平台机制。
据悉,大淘宝战略的第一步是打通淘宝与阿里巴巴平台,形成B2B2C商业链条;第二步即发布的淘宝合作伙伴计划,召集各方电子商务外包供应商为淘宝卖家、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
淘宝天猫融合
此前,虽然淘宝和天猫两块业务共用淘宝App,但有两套不同的平台机制。
淘宝以中小商家和多元化长尾供给为主,阿里通过首页改版,强化淘宝信息流的智能推荐、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完善淘宝的消费生态。
天猫则以服务品牌商家为主。淘宝商城更名“天猫”后,阿里以天猫为着力点进行平台的消费升级,大力引进B端品牌商,并用增加搜索权重等方式不断加大流量扶持力度,对其进行资源倾斜。
作为有一定规模的品牌商,天猫卖家有更多的营销费用,还要交纳佣金,因此同样的GMV,阿里能获得更多收入。
此番组织调整,实现淘宝和天猫的全面融合。新机制下,无论是大品牌商还是中小商家,将在一个新的统一平台机制下运营。
阿里表示,新设立的产业运营及发展中心,将从行业运营走向产业经营,深入服务商家,为中小商家在内的全域商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运营和商品运营能力。而每个垂直行业下还将建立客户体验评价团队,以客户满意度作为行业经营水平的标尺。
新设立的平台策略和运营中心,将升级平台机制,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并建立全方位数字化的商家运营产品体系,提高商家对中、长期消费趋势的洞察力和对消费反馈的快速反应能力。
新设立的用户运营及发展中心,则是从用户产品层面,持续优化消费者体验链路,为消费者带来更简单、顺滑、好逛的体验。
不难看出,新设立的三大中心,分别对应商家服务和商品运营、平台规则和治理、消费者体验三个维度,完全是从客户视角出发而做的组织设计。
本次调整中,在创新业务方面,直播由道放(花名)负责,逛逛等内容生态由千城(花名)负责,他们直接对戴珊汇报。“此前,阿里一直为外界诟病没有社交基因。淘宝直播和逛逛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本次调整也反映出阿里对这两个业务的重视。”1月6日,熟悉阿里的行业观察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此外,阿里集团CTO程立将兼任大淘宝CTO、集团CCO/CRO师太(花名)将兼任大淘宝CCO/CRO。阿里妈妈将继续由家洛(花名)负责。
利好中小商家
在内部沟通中,张勇曾强调,阿里组织庞大、业务复杂,如何前行亟需重新梳理生产关系。
1月1日,阿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正式成立,戴珊代表阿里集团分管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一层组织。
这意味着,阿里两大电商板块——淘系和B系,历史上首次在组织层面全面打通,加速融合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
阿里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阿里生态中,有9.53亿来自中国市场的年度活跃消费者。中国零售市场的月度活跃用户(MAU)达到9.46亿,同比增长6500万。
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对应财报里的核心电商部分,被称为“钱袋子”。随着流量红利逐渐见顶,用户规模增长趋缓,未来电商平台将更依赖于供给侧的产业整合和效率提升。一方面,帮助品牌和商家降低增长的边际成本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丰富供给,挖掘存量用户的潜在价值,提升单个用户的年均客单价和GMV等。
分析人士提出,随着淘宝天猫业务融合,商家服务和消费者体验的升级,以及直播和内容化业务的进一步强化,阿里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消费者心智,并为不同类型的商家创造更大的确定性增长机会。
“从商家端来看,还是希望多扶持一些腰部商家、中小商家,因为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解决民生就业的重要载体。”上述熟悉阿里的业内观察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1月6日,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中小商家的成长来自于正确的市场定位和赛道选择,对消费趋势的及时把控,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高效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完善的渠道等,这是一个非常系统复杂而且持续高强度的工作。
在胡麒牧看来,借助电商平台数字化的工具和完善的商业生态可能是一个相对低成本而高效的路径。
“新官上任三把火,戴珊选择的是组织架构调整,优点是加强自身对业务的把握,将用户、商户和平台进行了清晰地战略整合;不足是着眼点依然基于平台运营,暂时没有看出对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变革。”1月6日,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