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镶嵌在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明珠
敦煌,曾被视为“世界文明汇流中心”的丝路要塞,自古便承担着沟通东西方文化的重要角色。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尚元素展现敦煌文化的无穷魅力,“敦煌国际时尚周”日前在敦煌玉门关举办。
2023“敦煌国际时尚周”在敦煌玉门关举办
“一带一路”重要文化纽带
今日中国,正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新征程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场敦煌文化元素与服饰时尚前沿的深度对话,再度引起公众对于古老敦煌文化焕发时尚新魅力的瞩目与思考。
“纵观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全部历史,深刻影响全球文化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的交往框架有两个。”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一是轴心时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丝绸之路,长久维系了中华、印度、欧洲、阿拉伯等四大文明并立互鉴的人类文明总体格局;二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迅速兴盛起来的新航路,撬动古代世界文明格局的变革,形成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
“前者是多极支撑、平等互鉴、和平渐进的文明交往,而后者则是西方文明强势崛起之后展开的单极性与挤压性明显的文明交往。”李利安指出,从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与现实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契机便是借鉴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应对新航路以来一极化发展所引发的诸多现实问题。其实,丝绸之路的开辟,无论是西方的亚历山大东征,还是东方的张骞西行,东西任何一方的彼此靠近,都是努力改变旧有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格局、实现不同文明跨越式链接的结果。其中,东方世界呈向西推进的交往态势,以敦煌为最具丝绸之路文明交往的象征意义。
“从考古研究出发,传统文化的具象表达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与信仰追求,物质生活的变化发展又与精神信仰息息相关。”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馆员张小杨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这些都直观反映于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塑像当中。在莫高窟保存的近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用生动的图像资料记录着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乐器、家具、建筑、农业等各个角度叙述着传统技艺的发展进步,解答着今天华夏民族诸多节庆、习俗、工艺、审美从何而来,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与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馆员张小杨接受本网专访
张小杨告诉记者,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敦煌文化也成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一环,将佛教这一外来思想信仰与本土文化及价值取向密切结合,敦煌文化也正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切实体现。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弘扬是目标’的文化使命,让已流传千年的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永续发展。”张小杨说,作为莫高窟新一代考古人,出版科学、全面、客观、准确的考古报告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它不同于对洞窟本体的物质保护,从另一层面将洞窟传达的信息完整记录,以达到永久保存。通过对考古人的研究厘清信息,阐释其真正的价值内涵,通过出版共享于世。如此,才将敦煌石窟中的优秀文化永续传承。莫高窟的考古报告还需要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理由不继续。在真正了解到石窟开凿保护之艰辛与不易,真正领悟了敦煌石窟之意义与美好之后,真正去热爱敦煌研究事业的人,才甘愿坚守、担当、奉献。
“敦煌因其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位置,具有接触东西方文化的天然优势。”张小杨告诉记者,在莫高窟第249窟中,我们看到既有传统汉式褒衣博带、身着宽袍大袖的飞天,也有裸体表现健硕体魄的西域飞天。自古敦煌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正是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在莫高窟第61窟中,我们既能看到回鹘样式的服饰,也能看到于阗样式的头饰。他们共同组合,形成多元一体的敦煌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曾对敦煌佛教文化遗产有过评论:“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座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李利安告诉记者,如今,因为丝路佛教在敦煌的深厚积淀,敦煌学成为享誉全球的一门学问,引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而敦煌学背后激荡的则是一种神圣的信仰,这种信仰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发挥着精神认同或文化纽带的作用,在民心相通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人类文明互鉴的历史丰碑
“今日敦煌学研究也是在国内外敦煌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敦煌石窟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被不断挖掘,涌现出一批丰富的学术成果及国际学术友好合作的典范项目。”张小杨说。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 李利安
谈到敦煌文化的深远历史文化意义,李利安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敦煌是汉武帝国际化雄才大略的历史结晶,见证了汉帝国突破强敌压境困局的历史变革。在遥远的东方,从商周,到秦汉,在中华民族不断崛起的过程中,古老的国际关系也日趋复杂,特别是压在整个北方的匈奴势力,以其辽阔的地域和强大的军事,裹挟着北方诸多小国,并以其不同于汉帝国的生产、生活及信仰体制,形成彼此之间的不断冲突。汉帝国在经济繁荣起来的同时,日益难以忍受这种强大的外部挤压,汉武帝在观察评估了当时的国际关系后,派遣张骞一路向西,联合远在中亚的大月氏,试图以东西夹击的战略打破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改变当时中国比较被动的国际环境,以国家力量正是翻开了丝绸之路由西向东推进的第一页。与此同时,汉匈之间的战争也随之打响,霍去病两次率军西征,长达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终于掌握在汉人手中。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镇,并从内地移民数十万,敦煌作为四镇中最西端的一镇,从此横空出世。它就像一把插向远方的宝剑,将汉帝国政治和文化势力向西推进到大沙漠的边缘,改写了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国际关系的原有格局,重组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秩序,成为帝制时代中国在对外交往关系中第一座强势崛起的历史丰碑。
第二,敦煌是丝绸之路中外文明交往的第一空间节点,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文明交往前沿阵地的基本架构。以东方的视角来看,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因为敦煌稳稳地矗立在河西走廊的西端,中华文化区得以向西延伸了一千公里。历史上除了个别阶段外,大部分时期内敦煌都控制在汉族政权手里,使这里成为相对稳定的中华文化圈的西部边界,也是古代所谓“汉地”的西极。加之中国位处欧亚大陆的东端,北界严寒,西阻大山与雨林,东部和南部均临大海,与外部世界交往的第一通道便是河西走廊,而位处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自然成为古代中国特别是汉唐时代与外部世界交往的第一门户,堪称面向世界的第一国门。与广州、泉州等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门南北呼应,在丝绸之路中外文明交往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当中国人一路西去到达敦煌时,便开始向世界招手,从此西出阳关,这里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真正始发之地。当异国人士一路东行抵达敦煌时,他们已穿越了雪上,渡过了茫茫流沙,敦煌张开双臂迎接万国客人的进入,这里便成为中国古代接受外来文化的第一站。
第三,敦煌是深度连接中华文明腹地的对外交往前沿阵地,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文明交往的纵深支撑体系。作为历史上绝大部分时候“汉地”的西极,敦煌以国门的位置,西接西域并由此连接世界各地,向东则经酒泉、张掖而东连武威,越天水等陇东之地,遥接长安,形成敦煌-长安这一名震天下的中外文明交往廊道。从地理的角度看,这条廊道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逐水草而过,向东则穿越黄土高原,直抵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大地,投入汉唐千年间的国都之地,继续向东,越潼关而纵横华夏大地。如此漫长的通道,将西部边陲上的敦煌紧密而牢固地对接于中华文化的腹地,使其不至于流落为边塞孤城,而成为具有强大后盾和丰富滋养的中外文明交往前沿阵地。敦煌越陇东遥接关中的态势,与广州越南岭遥接长江的态势彼此呼应,形成有纵深感的中外交往架构。与此相应,泉州-南京、大理-成都等中外交往态势,也都共同架构起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雄浑气势。所以,敦煌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深度嵌入中华大地,并汇聚着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传承的中外文明交往前沿阵地。
记者王镜榕在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第四,敦煌是古代人类四大文明体系和多民族文明交往的融汇之地,见证了丝绸之路人类文明多元包容、和平互鉴的历史。敦煌既是中印、中波(斯)、中阿、中欧等不同文明体系彼此交往的窗口,也是汉族与月氏、粟特、突厥、吐蕃、党项、回鹘、蒙古等欧亚草原和绿洲多民族交往的前沿平台,自然也是佛教、婆罗门教、天主教、摩尼教、景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儒教以及汉地民间信仰等各种宗教交往历史的重要舞台,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历史资源,以其全球罕见的多元文明交会历史与多元并存、友好互鉴的交往姿态,成为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典范。一千多年,敦煌跨越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差异,在支撑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荡去历史的云烟,留下深厚的沉淀,散发着丝绸之路文明交往的永恒神韵,为今天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第五,敦煌有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和最丰富的佛教写本文献,见证了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历程中最辉煌的文化成就。翻开历史,我们发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有身揣皇上敕令的使节,有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有心怀发财梦想的商人,有浪漫云游的边塞诗人,有随民族迁徙的民众,尤其是不绝于途的心怀信仰的传教士。所以,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外交之路、传教之路、军旅之路、漫游之路、迁徙之路等多重文明交往汇聚一体的交往平台。然而,当历史的烟尘散去之后,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将军以及腰缠万贯的商人们已经不见了踪影,因精神文明传播而推动起来的民心相通在信仰认同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共鸣,这才是丝绸之路上最长久、最广泛、最深刻的文明传播。在丝绸之路精神文明传播中,佛教传播的规模和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在长达一千年的岁月中,有史可查的就有约千位僧人行走在取经或送经的路上,到唐代时就已有7千多卷佛教经典被译成了汉文,而佛教的传入,彻底重组了中华文化的结构,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对中国和整个东亚世界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堪称丝绸之路文明传播与交流史的第一馈赠。敦煌作为丝路明珠,如今在全球最具影响的正是其佛教文化的珍贵遗存,这也刚好印证了丝绸之路文明交往中最灿烂的那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