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毅:以集结中心带动长沙“枢纽+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文件,在全国优化布局14个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长沙榜上有名。这对以集结中心带动长沙“枢纽+产业”发展,加速培育湖南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对长沙乃至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性价值和意义
第一,是国家对长沙中欧班列和对外开放建设发展的高度肯定。中欧班列是国际集装箱运输,而集装箱运输量是体现区域对外贸易的最关键的指标。中欧班列使内陆城市也能够与传统沿海地区一样成为国际物流枢纽,带动产业升级。这种“陆港经济”模式可以缩小东中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所以,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绝大部分是内陆城市,中欧班列也成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战略性重要载体。
第二,对长沙提高全国枢纽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的意义特别重大。全国集结中心是在中欧班列运输网络中,处于第一层次重要城市或物流节点。长沙在全国已超过100个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中脱颖而出,进入“国家队”,有助于推动长沙中欧班列扩容增量,提高在全国枢纽格局中的地位,对长沙加快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更好发挥中部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打造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为湖南深化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带来长期利好。增强了长沙集结中心服务所处中部地区、所邻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区域的功能;以国际陆港枢纽经济为支撑,加速形成服务东中西的门户枢纽和资源要素配置中心;以此为契机提升长沙铁路联运水平和湖南五大对外通道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有利于铁路运力计划,争取加速本地优势产业与欧洲技术、市场的对接,同时吸引临港产业向长株潭集聚。
大力建设集结中心,加速形成多重建设积极效应的主要建议
第一,加强长沙北部集结中心的要素建设,提升货物集结能力。发挥长沙北部集结中心的要素集中优势,高水平规划升级建设中欧班列集结操作中心、跨境电商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大宗商品期货交割中心、进口粮食监管中心、国际冷链中心等,打造集装箱铁水港站一体模式,发挥国家临空经济区优势,形成水陆空铁“四港联动”的“内畅外联、东西互济、陆水统筹、智慧高效”立体综合物流网络和现代交通物流运行体系,加速建设北部为“物流+贸易+金融”的聚链式产业发展区。
第二,联动打造高效的国际国内综合物流枢纽、物流集疏体系。
以中欧班列为龙头,引领湖南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发展,特别是连接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怀化国际陆港东盟班列等一体化建设,结合岳阳江海联运、黄花国际机场等发展多式联运,努力形成长沙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以集结中心陆港建设为引领,统筹协调建设长株潭岳阳区域的国家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贸易服务型等“五型”物流枢纽,加快建设长沙—株洲—湘潭全国组合型枢纽城市。
第三,持续推进“枢纽+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集结中心获批为契机,围绕集结中心规划布局建设临港区,港产城融合,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同时发展枢纽经济、临港经济;推动“飞地经济”模式,招引邻省外向型企业在长沙设立生产基地,利用中欧班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创新“班列+”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班列+港口”“班列+园区”“班列+产业+贸易”“班列+海外仓”等,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长沙理工大学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 卢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