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商家:对美加关税早有准备,拒绝美国客户降价要求
美国对华掀起的关税风暴,正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义乌,其行业动向更备受外界关注。日前,记者采访多名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商家后发现,他们比外界舆论想象的更加淡定、坚强、乐观。他们普遍表示,对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早有预期,且有所准备。这些年,许多义乌的商家也通过扩大客户来源国、转向内需市场、做大品牌效应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这缓解了此次贸易战对他们的冲击。
“这是压力,但也是机会”
温从见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位经营户,从事球衣服装行业已经十多年,这些天一直在密切关注这场美国掀起的“关税大战”的走向。他告诉记者,特朗普加征关税的消息宣布后,有个别美国大客户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暂缓了订单,“他们说要观望几天,看政策怎么变化。”
不过,温从见表示,从整体来看,他的大多数美国客户订单仍在正常运转,尤其是一些通过跨境小包裹方式下单的中小客户。他分析说:“他们短期内找不到替代供应商,而且即便加上关税,我们的产品整体成本还是比美国本土制造便宜。”
据温从见介绍,在一般的年份,他们生产的球衣大约有20%至30%出口到美国,不过,鉴于明年美国将和墨西哥、加拿大一起主办足球世界杯,他预期明年对美国的出口份额有望增加到总出口量的70%-80%。尽管美国市场所占比例上升正值关税挑战升温之际,但温从见并不担心。“我们从卡塔尔世界杯那年开始就在打造自己的原创品牌,并且在美国注册了大量版权和知识产权,所以我们有很强的定价权,也有比较大的利润空间。”他解释道,即便面临加征关税,他们仍能保持盈利。
不过,温从见也坦言,对于那些没有原创品牌的、做“白牌”产品的企业而言,贸易战的冲击会大得多。“‘白牌’企业原本利润就很薄,做电商渠道只有20%至30%的毛利,零售端也不过50%。一旦加上超过100%的关税,基本上就没有空间了。”他预计,这类企业可能会选择退出美国市场,转向欧洲或其他国家。
在温从见看来,美国的新一轮关税政策对外贸企业构成挑战,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倒逼“中国制造”加强自己的品牌建设,“这是压力,但也是机会”。
拒绝美国客户降价要求
去过义乌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这里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也可以看到各种语言的招牌,还有不同长相的外国人。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客户同样遍及全球。“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美国。”这是几名义乌商家不约而同对记者说过的同一句话。
由于有着对特朗普第一任期发起贸易战的记忆,近年来,义乌的商家们加大了对美国以外市场的拓展。季先生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个经营商户,主营服装类产品。这几天,他正在俄罗斯见客户,开拓新市场。季先生告诉记者,在几年前,他的生意还比较侧重美国市场,但自己也注意到美国政策愈发不稳定带来的隐患,这几年一直防患于未然,尝试让出口对象更加多元化。他关注到节节上升的中俄贸易量,尽管对俄贸易不是浙江商人的传统优势领域,但他也毅然主动出击,力争在这一市场上“分一杯羹”。
商户吴先生则告诉记者,义乌商人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近年来,非洲、中东和拉美方向的生意都增长得很迅速。“对这些地区的人来说,义乌是起步做生意最容易的地方,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高、品种多,还易于定制。”他表示,“如果关税让美国市场的生意变少,我们可以从其他市场获得补偿。”
据义乌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义乌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11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占同期义乌进出口总值的66.8%。同期,对东盟和欧盟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6.1%和16.5%,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9%、14.1%和13.7%。2024年全年,义乌市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东盟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6.4%、24.4%和26.2%。同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4133.4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同期义乌市进出口总值的61.8%。
圣诞节和其他西方节日产品是此次受美国畸高关税冲击较大的行业。然而,“义乌出口商的情绪是坚决反抗,而不是恐慌。”英国《金融时报》12日报道称,聂子琴(音)在义乌经营着一家商铺,出售销往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万圣节饰品。她表示,在与美国做了多年生意后,美国的滥施关税让她感到“震惊和失望”。但她表示,美提高关税后,她拒绝了美国客户的降价要求。“中国人想问题和外国人不一样。我们注重积蓄,可以靠存款支撑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美国人往往挣多少花多少。”她表示,“我们中国人能打赢任何持久战。中国人勤劳、肯干,而且能吃苦。”
支持多样化个性定制
多名义乌商家表示,支撑他们外贸信心的核心是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可能昨天某个电影里刚出现一个新角色,你今天就能在义乌找到同款的玩具。”吴先生这样对记者举例称。
温从见则表示,虽然近年来东南亚制造业在崛起,但中国仍然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但在其他各个方面,特别是从技术水平到工人熟练度,中国都要更强。”他介绍称,此外,中国的工厂还能支持极小批量的、多样化的个性定制。
“现在订单碎片化是一个趋势,每一单的量很小,但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这样的订单数量非常多。”温从见告诉记者,“哪怕是10件、50件的小订单我们也可以做,我们有成熟的体系和技术,但东南亚国家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中国制造的一个巨大优势。”
“义乌商铺里的供货商们说他们有信心生存下去,因为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买家。”《华尔街日报》在最近一篇有关义乌的报道中这样写道,“但人们也在困惑:(没有中国)美国人该去哪里买那些闪闪发光的钥匙链、棒球帽和咖啡保温杯呢?”文章以袜子为例称,巴基斯坦、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也大量生产袜子,如果未来订单不再大量由中国生产,这些国家可能填补一部分美国市场上的空缺。然而在大批熟练工人的支撑下,中国产品的价格和生产速度是难以被超越的。美国消费者如果从其他国家购买,可能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而且如果突然将数以百万双计的袜子订单转移到其他地方,也会面临产能制约。文章最后还援引一名义乌制袜商的话说:“中国的制造能力是很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