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发布 多产业迎利好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朱睿颖
7月29日,农业农村部就介绍促进农产品消费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有关情况做介绍。
7月27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9个方面23条举措,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等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这一实施方案的发布释放出拓消费、扩内需的积极信号,对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补齐“最先一公里”短板
在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十五五”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重点就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预冷设施、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以及产后处理能力建设作出部署。
业内人士表示,此举将为冷链物流多环节带来利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冷链物流总额为2.21万亿元,同比增长4%。一季度,冷库项目资金投入87.46亿元,同比增长9.42%。目前,一批高标准冷库正在加快建设中。新能源冷藏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一季度,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70%。
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作用显著,在帮助农产品出乡村、进城市,增加农产品经济效益方面起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在发布会上表示:“从消费保障看,更加注重流通质效、产销协作,农产品流通水平直接影响消费品质,比如,冷链跟不上,配送跟不上,就会限制生鲜农产品消费。”
(图源:新华社)
针对这一情况,《方案》提到,在产地,完善农产品市场、冷链集配中心等流通网络,补齐“最先一公里”短板;在销地,支持菜市场、生鲜超市等标准化改造,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同时,《方案》还提出创新省际产销衔接合作,开展产销对接帮扶,形成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产销生态,为促进农产品消费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产地冷链物流网络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加快补齐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短板。实施中央财政冷链项目,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超过9800万立方米,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二是推进冷链重要节点建设。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要素聚集、业态创新、引领产业等能力的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打造链接城乡农产品流通的关键枢纽;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仓储保鲜、初加工等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打造产地综合服务平台。
三是优化产地市场体系。建设33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布663个农业农村部定点批发市场。印发了《省部共建农产品产地市场工作指引》,推动产地市场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优网络、强协同、增效益”的总体思路,持续优化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强化全链条协同融合,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有力保障。
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和农业产业在新时代下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发展经历了由起步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方案》指出,要发挥电商平台优势,提升网络消费质效,挖掘网络销售潜力,提升直播电商水平,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电商平台提供常态化、成体系的扶农措施,匹配运营辅导、流量扶持等专项资源包,对集中上市的生鲜农产品给予特别扶持。
(图源:新华社)
江文胜介绍到,近些年,农业农村部顺应农产品消费变化趋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和服务,打开消费新空间、创造新需求。在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方面,将依托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博览会等平台,加强与大型电商合作,线上线下结合,拓宽销售渠道。
2024年,全国各地组织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3000多场次,累计带动农产品消费超300亿元,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组织“土特产”走进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推介周系列活动,数万款产品集中亮相,呈现出购销两旺态势。同时,推出36个大中城市农产品促消费行动,指导大型电商平台设置“土特产”销售专区,开展直播助农活动。
雷刘功介绍到,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方案》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拓宽农产品消费渠道、丰富消费场景。一是充分挖掘节庆市场。针对节假日和农事节庆,引导各地广泛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等主题活动,组织产地溯源直播、美食品鉴,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链条全过程,提升消费体验感和获得感。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节也将开展“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推出一批特色农事节庆品牌,打造沉浸式丰收主题消费场景。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仅生鲜农产品消费规模就高达10亿吨。当前,农产品消费需求已经趋于多样化,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建设畅通、安全、高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有利于降低流通损耗、提升农产品消费品质,有利于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图源:新华社)
《方案》强调,要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在产地,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打通生鲜农产品进城下乡双通道。在销售端,支持菜市场、生鲜超市等标准化改造,支持蔬菜直通车等便利设施进社区,推广“店仓一体”、“预售+集采集配”、移动“菜篮子”等新模式,提高便民服务水平。鼓励源头直采、订单生产,推进产供销一体化。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张祥答记者问时说:“近年来,商务部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消费和农民收入双提升。”
他介绍到,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结合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生鲜超市改造升级,补上冷链物流设施短板,降低流通损耗,更好满足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跨区域、远距离的调运需求。截至2024年底,支持建设各类农产品冷链设施近2000万立方米;
二是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建设多层次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即时零售、直采直供、共同配送等新业态,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打造“农字号”电商品牌,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
三是打造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2018年以来,商务部每年举办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系列活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增收。
未来,将发挥商贸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作用,加快推动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转型,办好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