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在即,零部件企业助力车企完成“双碳目标”
随着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全球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脱碳目标。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各行业均面临非常大的减碳压力。
根据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碳排放的41.6%是由发电和供热行业贡献,23.2%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用能,7.5%来自交通运输领域。以上三个领域碳排放占比超过全国总量的72%,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因此,汽车产业减碳也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
零部件企业减排同样重要
与整车制造企业相比,我国零部件企业在减碳政策下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盛行的当下,控制汽车零部件的碳排放尤为重要。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数据,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将占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到2040年将占比85%左右。因此,加快汽车供应链减排迫在眉睫。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购中心总经理马赛表示:“对于汽车产业减碳而言,除了需要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方面着手去解决外,同时还必须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包装、运输以及回收再利用等‘从摇篮到坟墓’汽车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上去采取举措,以打造绿色价值链。”
就当前情况来看,想要完成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整个汽车产业需要上下游共同联动。从前端的材料供应到中端的生产制造,再到后期的尾气排放等环节都需要有效的降低碳排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碳。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表示:“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沿着自身价值链各细分环节,制定相应措施,付诸实际行动,支持企业完成碳中和目标。”
此外,为了完成减碳目标,一些车企明确表示将要制定相应的策略,促进零部件供应商一同减碳。早在2019年,梅赛德斯-奔驰就启动了碳中和计划,要求供应商对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进行脱碳;本田则要求其主要供应商在205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沃尔沃汽车也计划在2018年-2025年期间供应链的碳排放削减25%,到2040年供应商将实现零排放;丰田汽车对其主要供应商提出要求,在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上年减少3%;奥迪也将与供应商共同联手,在2025年实现每辆车平均减少排放1.2公吨二氧化碳;宝马则表明2030年在供应环节碳排放较2019年计划降低20%。
不只是国外车企,我国的汽车企业也在促进供应链减碳。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大勇表示:“长安汽车和供应链成员单位将积极推动减碳进程,过去选择供应商往往是看能力、质量、成本等方面,下一步会加大对其他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双碳方面,比如说在制造零部件的时候,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将会成为未来的指标,我们会给供应链企业每年制定一系列的目标计划,当达不到目标的时候可能会终止合作。”从上述讲话中可以看出,随着减碳规划的落地,车企或将会重新对供应链厂商进行选择,低碳资源的竞争也将会加剧。
零部件企业已经开始减碳行动
在减碳目标及政策的推动下,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开始减碳布局。
据媒体报道,大型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布局了下一代绿色动力系统。其中,采埃孚混合动力研发是从1989年开始,2008年首款混合动力模块实现了量产,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混合动力量产经验,并在今年实现了100万套产品的量产。而采埃孚纯电动力是从2018年开始研发,接下来每年会推出一款全新的电桥,来诠释低碳高效。
全球最大的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在2020年2月宣称在其全球400多个业务所在地实现研发和生产制造端的碳中和。据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健介绍:“博世在中国和全球同步实现碳中和,主要采用了以下四个手段:首先是博世的生产企业广泛使用能源管理平台,能有效对能源使用进行智能化管控,提升能效;其次是在生产环节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三是购买绿电。在完成前三个手段后,还没有实现中和的碳排放部分,则通过购买碳汇来实现。”
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的汽车铝制零部件公司中信戴卡也计划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力争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具体将从材料的研发、工艺的优化、材料的再回收利用以及打造低碳工厂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减碳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也从政策的发布来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减少碳排放。今年8月份,工信部网站发布了对全国政协委员许宪平提出的《关于加强汽车产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提案》的回复中提到,工信部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立支持汽车产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政策标准法规体系。并将探索建立包括汽车整车、重点零部件、车用材料、燃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体系。
毋庸置疑,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而汽车零部件企业作为引领主机厂技术的排头兵,更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推动全产业链体系升级,引领行业实现减碳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