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40年-创新人物
物流人才培养难题应如何破局?
——访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校长孙敏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朱睿颖 实习记者 卫小波

前不久,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本次公布的名单里共有26个财经商贸类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入选,其中11个物流类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河北经济管理学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团队赫然在列。
作为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校长孙敏对物流教育有着怎样的教育观,如何向企业输送适配人才?本报“同行四十年”栏目特邀孙敏展开对话,聚焦学校教育视角,探寻物流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供需错位
致“就业难”遭遇“用工荒”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5上半年物流运行分析》显示,物流行业整体发展良好,从业人员指数正处在扩张区间,而在第五次经济普查数据中,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员已超过5500万人。
从招聘网站搜索,可以发现,“数字创新研究员”“多式联运研究员”“可持续发展(ESG)岗”等新兴人才普遍高薪,而传统的仓储、运输等传统岗位早就热度不在。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物流教育,为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物流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却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尴尬境地。
一边是庞大的用工市场,企业虽种好了高薪高待遇的“梧桐树”,却招揽不到具备新型技能的“金凤凰”,而另一方面,近两年的物流专业生就业率也呈现“量高质忧”的困境,或是就业专业不对口,或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有时甚至两者兼而有之。就业市场需求和学校教育供给不适配。
“当前物流业面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本质上是教育供给、产业需求与社会认知三重错位的结果。”在谈及当前的人才培养困境时,孙敏坦言。
从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上来说,整个物流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仍然存在代际差距,企业设备更新、技术迭代速度极快,转型能力强,而学校教育相比来说是滞后的。“我们学校2019年建设智慧物流实训中心将近2000平,包括自动化利库、智能分拣、虚拟仿真等,但是目前看也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我们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升级现有实训室和建设新的实训场景,但是依然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孙敏直言。
同时,当前社会对物流行业的认知仍滞留于“低端服务”刻板印象,促使具备职业天赋的学生转向升学路径;而企业内部,高学历人才疏于基层深耕,一线员工又缺乏系统化思维,最终导致人才链结构性断裂。
产教融合
打破课堂到职场的壁垒
与国际先进的物流教育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早期聚焦仓储运输等传统领域,职业培训依赖企业内部,缺乏标准课程与认证体系。
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调整专业设置,陆续停招或撤销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同时增设了供应链管理、智能技术等相关专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调整和振兴职业教育,2002年提出“十五”期间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就业结合的现代职教体系。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行业参与教育的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落地。
近年来,通过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培养等措施,促使工学一体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来深度推进校企合作。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物流管理专业成为首批试点领域。
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在两次转型之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04年成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力发展物流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改革。2019年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与北京九州通医药物流、河北叁陆伍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据了解,九州通每周六日都要派驻不同岗位的企业导师来校授课,还有师徒一对一的指导,集中实训岗位体验等,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业务。在随后的新冠疫情期间,九州通以高度社会责任感进入高度战备,而学徒班的毕业生到岗以后也挑起大梁,奋战在一线表现优异,得到了总部的高度赞誉。“这就是学生认可企业,校企协同培养的最好证明。”孙敏表示。
然而,目前想要打破课堂到职场的壁垒,仍存在着很多中小企业参与度不足、教师实践能力滞后等问题,未来还需构建 “需求驱动、能力导向、多方协同” 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三方合力
共建人才适配机制
无论是“用工荒”遭遇“就业难”,还是高校(或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调整,都反应了物流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专业人才的市场化选择。如何打造适配人才,孙敏认为应该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力。
未来,政府需从“标准引领、激励驱动、资源整合”三方着力,牵头构建国家级职业认证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保障体系;同时,建立多维度积极补贴机制,对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学生和学校设立专项补贴;此外,政府还需积极打造共享性实训资源网络,深化国际合作与标准输出,整合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则可以从“物流+”入手,破除学科壁垒与产业需求的错配,在“物流+”基础上重塑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在河北经济管理学校的实践中,通过 “学科交叉、课程重构、产教融合” 三位一体的改革,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的“京东订单班”、中高本一体化协等实践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着经验。
而企业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大合作力度,共同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如物流项目运营、供应链运营、物流大数据分析等新转标课程的植入;另一方面也要多维度互动提升行业吸引力与人才留存率,让学生认可企业文化和管理,在学习中掌握企业技能,也要与教师团队建立双向流动机制,帮助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物流人才培养,还需要政校企三方的合力,方能克服难题,重构职业人才培养格局。展望未来,孙敏表示,“我们作为职业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物流专业人才的重任,更是愿意为之努力和奋斗,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更期待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各方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我国物流业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9月1日 4-7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