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疫情下的物流堵点:无接触甩挂、基础设施冗余度需求上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汇报,要求进一步打通堵点、畅通循环。
会议提出的五方面举措之一,是要强化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物流保障。具体举措包括:备足用好应急物资中转站,实行非接触式接驳,确保民生物资、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货物、进出口产品等运输。
“目前我们的业务量已经和非疫情时期拉平了。”天地汇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徐水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拥有覆盖全国的甩挂运输骨干网络,以及国内最大的挂箱共享平台。在当前既要严格实施疫情防控,又要物流畅通保供的情况下,无接触甩挂运输的需求正在被放大。
无接触式需求大增
交通物流是市场经济的经脉,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但本轮疫情以来,由于防疫检查要求“层层加码”等原因,部分地方出现了不少物流堵点。
作为重要的国际口岸,以及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心节点,近期上海采取各项措施,全力以赴保障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持续发挥,保障公路、铁路、水路物流运输畅通。
在公路方面,“我们还大力推广中转站转运模式,以及更换司机、甩挂等无接触物流模式,提升货运效率。”上海市副市长张为在4月22日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日夜兼程保供上海。4月22日,在山东兰陵县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内,搬运工人准备装货。新华社
为确保生活物资运输通畅,上海市在浙江省平湖市、江苏省昆山市(市外中转站)和上海西郊国际批发市场(市内中转站)设立了生活物资保供中转站。其中平湖市中转站每日最高承载货车200台次,满负荷运力约4000吨/天。昆山市中转站每日最高承载货车50台次,满负荷运力约1000吨/天。
根据《浙江省平湖市、江苏省昆山市和上海市西郊国际生活物资中转站使用指引》,外省市生活物资运抵中转站后,采取甩挂接驳“无接触”作业方式转运至上海指定地点。外省市车辆挂空箱或空车头直接返回。
作为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企业,徐水波表示,该公司也参与了中转站的甩挂接驳“无接触”作业。通过干线运输,将物资运送到中转站。
所谓无接触甩挂,徐水波解释说,关键点是甩挂、人箱分离、分段运输和全程智能化管控。具体的操作流程大致分三步:一,甲车头牵引着乙车厢(装满物资)由全国各地出发到达中转站,完成消毒,并分离;二,丙车头牵引着丁车厢(空厢)由上海出发达到中转站,完成消毒,并分离,司机全程无需下车;三,丙车头牵引上乙车厢,前往上海;甲车头牵引上丁车厢返回出发地。
“外来车辆不进入中高风险地区,而是在周边的中转站进行分段接力运输。”徐水波说,通过车挂分离,确保干线车和司机不下车,严格控制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时,也避免了干线车和司机进入中高风险地区以及回程后隔离,可以减轻企业运营成本。
2021年8月扬州疫情期间,天地汇已经采取无接触甩挂模式紧急运送物资驰援扬州。目前该公司的甩挂运输骨干网络覆盖全国600条线路、近40个核心节点,在华东华南西南地区,每天对开40~60辆集卡。
甩挂是国际市场上成熟的运输模式,在欧美公路运输市场占比90%以上。相对定挂而言,运输效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成本则降低20%左右。
但目前,中国公路运输市场上甩挂占比不到3%,疫情或将推动甩挂运输的市场占比逐步提升。
但这也意味着,现有的物流行业需要改变。徐水波表示,甩挂的要求更高,既要求货车的标准化,也要求货源稳定充足,能够形成对流态势。此外,还需要能够通过数据和算法实现智能精准调度。“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平均规模不大,市场上大部分车型也不满足甩挂条件。”
提高基础设施冗余度
在圆通速递(17.970, 1.13, 6.71%)副总裁相峰看来,此次疫情对港口航运的影响显著小于公路货运。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的沿海集装箱处理能力和沿海多港口的布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讨论供应链的韧性一定要有基础设施保障。”相峰说,现在更要强调物流基础设施的冗余性,比如,如何更好地布局,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分仓,增加更多的库存。
相峰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可能会从传统的强调精益化生产和物流的准时化、低库存甚至零库存,从对效率、成本的追求,转向更中长期、更全局的考量,增加供应链的韧性。而这个过程,意味着要重新设计生产的布局,实施更加有效的供应链战略,以及更加数字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比如,企业可以考虑在全国进行分布式仓储,防止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一个全国的大仓可能更有效率,但无疑会让供应链更脆弱。”相峰说。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疫情防控措施跨区域相互衔接,畅通物流大通道,加快构建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同时也要提出在各大中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确保应急状况下及时就近调运生活物资,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冯天俊表示,疫情期间,供应链出现了逆向的“牛鞭效应”。具体体现在,在生产领域,由于物流的瓶颈,上游供应商很小的波动都会带来下游厂商很大的波动,且越往供应链下游,厂商的生产计划和定价波动就会越大。在民生领域,虽然供给很丰富,但由于物流的约束,也导致下游零售端的菜价大幅上涨。
“本质上是由于供应链上游的供给以及物流配送的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冯天俊表示,供应链需要通过调整自身产品、组织、技术策略以及结构,实现事先准备、发生后快速响应和恢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