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用数赋智”,让交通物流更智能
穿越沙漠最长的京新高速公路、有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称的港珠澳大桥、纵横四方的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总里程1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世界为之惊叹。
近十年来,中国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愈发成熟,新技术成为加速中国数字化进程的重要推手。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明确提到:要打造数字经济优势,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而交通物流作为数字化快车的通道,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强调,必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平。
作为国内云计算行业的领军者,阿里云同时也是各种先锋技术的探索者,而众多新技术的探索最终一一落地于交通物流领域,在高速、城市交通、智慧物流等细分项目上,数字化成果相继开花。
打造智慧交通物流之路,新技术的加持,正在让数字化升级带来的便捷变得清晰可感。
新技术让智慧高速更普惠
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工作日的车流量可达数十万,如果突发交通事故,车主很难向警察准确表述自己的位置,工作人员只得耗费数个小时展开搜寻。期间若是遇上早晚高峰,道路拥堵程度令通行人员苦不堪言。
如何让高速公路变得更“智慧”,是阿里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针对高速公路的不同“病症”,阿里云选择了“对症下药”。
2019年初,阿里云与川高公司展开合作,视频智能分析平台“智慧眼”上线。它的“事故报警”功能依托阿里达摩院视觉AI,可以从近千路视频流中秒级发现事故,并在智慧大屏上自动弹出事故告警画面,从而帮助工作人员迅速定位事故位置。
依托“智慧眼”,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到事故电话后,只需要用鼠标点击“一键定位”,系统就会自动发送给车主一条短信,车主通过短信链接“一键上报”实时位置。路巡人员根据定位赶赴现场。与此同时,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按下钉钉“一键播报”功能,通过AI语音电话,告知路巡大队及交警分局进行处理。以往一次事故要打20通电话才能把事故信息说全,现在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全程无需说一句话。
路巡队员平时只需要带上平板电脑,一边巡逻一边等待管理处就近派单,处理事故和违法事件,只需拍照取证上传,几秒钟就能解决。以往几个小时都未必能处理完毕的交通事故,现在从事故发生到恢复道路通畅只需要20分钟。
这一功能,让春运期间的成都绕城高速拥堵率下降了10%。
智慧眼不仅能提升高速交通事故处理效率,还可以通过预警机制,从源头上避免交通事故产生。
通过整合高德大数据以及热力图绘制事故高发点和潜在风险,智慧眼可以提前制订应对方案。通过大数据后台分析事故成因,根据结果增设路侧设备或调整道路限速规定。
现在,四川最繁忙的成都绕城高速,平均拥堵率下降15%。如今,这套智慧高速方案已经在云南成功复制,还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
如果说,拥堵是高速公路的“血管”问题,那逃费漏费可以算是“肺腑”之痛了。2019年5月,国务院印发《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自此不停车收费的ETC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
ETC系统提升了高速收费效率,然而,正如硬币的两面,ETC系统也存在着弊端。利用ETC无人值守、不易发现超时车辆的特点,逃费漏费的情况逐渐增多。
以广东省为例,2018年高速共发现缴费异常情况多达2亿条记录,而通过人工稽查实际追缴成功的仅为55万次。当车载设备被恶意破坏、车牌与车载设备不符、车牌遮挡的情况下,如何稽核违规行为成为业内关注焦点,新的技术亟待上线。
而广东锐意革新,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
广东联合电股股份有限公司率先与阿里云达成合作,全国首个高速不停车AI稽核项目落地广东。“AI稽核”借助AI识别技术,能够快速感知车辆特征。在图片、视频全部上云的基础上,还能还原车辆的完整路径,堵住换卡逃费、绕路逃费的漏洞。
2020年,阿里云又推出了“云控平台”、“在线计费”、“车路协同”等解决方案,并将方案带到了浙江、四川、河北、广东、广西、湖南、云南、湖北等省份。
今年3月,第23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暨技术产品展示会上,阿里云“全新云边一体小站”首次亮相,云边一体小站产品包括Neuro边缘计算终端、边缘计算服务器、交通大数据一体机、车路协同智慧车载屏。阿里云表示,这些小型化产品将大幅降低项目整体成本,提高智慧高速投资效益。
阿里云的智慧高速不是要做昂贵的豪华宝马车,而是要更经济更普惠,像大众汽车一样让人都买得起、用得放心。
城市大脑让交通更“聪明”
与高速公路相比,城市内部交通道路由于人流量、车流量巨大,路况显得更复杂,治理的难度也相对更大。
与高速公路针对具体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不同,面对城市内部交通,阿里云另辟蹊径,选择了给城市安装上“大脑”。
近两年,阿里云城市大脑交通团队一直在修炼内功:持续引进交通行业高端人才,建立与行业交流的窗口,并通过项目实践深入对交通行业的认知。在对交通行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阿里云的城市大脑也在不断更新。
以郑州为例,今年4月,全新的郑州城市大脑上线了。这个版本的城市大脑,代表性地体现了阿里云对全域城市大脑的见解。
通过数据中台的能力,郑州的城市路网、交通设施设备全部数字化,每条车道、每个交通设施设备均在城市大脑中具有唯一的数字化编码,对路口重要程度进行划分。外场感知设备获取的交通流数据与高德地图的实时交通拥堵数据融合后,可以根据不同路口的交通流量进行路口重要程度的计算——路口内冲突车流越多,流量越大,路口重要度越高。
目前城市大脑已综合评价了4282个路口,其中857个1级路口将优先得到治理,从而有效缓解本地交通拥堵的情况。
郑州大脑可以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将路口重要度等级图与郑州现有交通设施设备的图层叠加,以此获知外场设备设施的短板在哪里,从而指导外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让资源投入有的放矢。此外,通过日常道路通勤状况,郑州大脑还可以决定哪些道路需要设置更宽的非机动车道、哪些路段需要公交车专用道。
同时,郑州大脑建立了全市统一的超融合重点车辆监管平台。郑州城市大脑基于全域交通治理理念,融合了交警、城管、交通运输、文旅等多部门的数据,根据不同主管部门的业务需求实现了数据的实时监测。在发现异常数据或告警数据后,可将相关信息推送至对应业务部门的系统中实现闭环处置。
截止目前已实现郑州市17835辆重点车的实时监管,车辆类型涵盖两客一危、渣土车、重型货车、个体运营车辆、校车等。自2020年9月上线以来,系统对接数据29亿条,有效识别近20万条潜在风险。
智慧交通的实践中,郑州绝不是个例。而一旦交通出行安上了“智慧的大脑”,除了明显的改善交通功能,还能惠及城市多个群体的实际生活,特别是交通行业的从业者。
成都交通运行协调中心(简称TOCC)成立于2019年,依托阿里飞天平台为大数据底座,融合接入全市空、铁、公、水的全量数据,统一协调城市道路交通管控。
TOCC专门打造的“司机小秘书”APP自上线以来,使用者日均收入比未使用者提高近50元。司机可以实时查看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的等车乘客数量、巡游车待客时间、空车数量等信息,甚至连这个时间段接客的出租车每单参考价都能显示出来。司机可以专门选择待客时间短、运价高的区域去跑,每个月能多挣600多元。
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例,机场周边巡游出租车运营数据接入TOCC平台后,传统“人盯车”的模式变成“人做、天看、云算”。例如,乘客在非规定地点上车,视频捕捉到能进行AI识别,将该违规行为通知到后台处理。哪辆车在哪里违了什么规,全能识别出来,这让双流机场出租车投诉率下降了90%。
TOCC成立后,交通枢纽配套服务的运行合理性也随之提升。此前一次春运返程高峰期间,出现过几班列车同时晚点,上千人滞留在火车东站的情况。当时让出租车公司调派空车过去,但具体需要多少,没人知道,最终让100多辆车跑了空路,司机师傅们少不了抱怨。有了TOCC,就可以实时监测出租车需求量,类似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此外,TOCC还打通了交通领域的数据壁垒,数据提供单位达到了39家,并计划向超过90个各级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以成都市为例,如果在导航APP输入市中心到青城山的公交路线建议,会得到花4个小时坐公交车到青城山的方案。但事实上轨道交通公交化后,搭乘地铁到犀浦再转高铁,才是最优的公交路径。导航APP之所以没有这个最优方案,是因为没有接入高铁信息。如果不能打破交通数据壁垒,交通出行就无法做到真正的“智慧”。
快递上“云”,坦然迎接一天10亿包裹
除了人们的出行,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最大受益者,应该分属物流行业。众所周知,物流的智慧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物流的物理基础,即水陆空路线建设。另一方面,现代物流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物流的IT基础。
作为快递行业中的龙头之一,2019年4月,申通技术负责人崔易在全国快递网络大会上对外宣布,今年申通的目标是让系统的稳定性达到99.99%。
然而,几小时后,申通遭受了猛烈的DDos攻击。人们焦急地等待着熬夜“剁手”的包裹,可是,物流行业的传统IT基础设施却不堪一击。
痛定思痛,2019年9年,申通宣布将最核心的时效系统全部迁到阿里云上。崔易认为:“因为云足够稳定,正好能解决问题。”
距离双11只有两个月的时间,阿里云的工程师争分夺秒。没日没夜的两个月和无数通紧急电话,终于换来了客服数字化管理系统和一个能对业务系统一目了然的数据大屏。
那年双11,线上什么变故都没有出现,一切都很稳定。申通决定加速把整个申通都搬到云上。原因很简单,与线上的稳定形成鲜明对比,线下机房的“拦截件”数据库在双11又出了问题——订单取消了,但没有人告诉那些包裹,它们在往错误的方向越跑越远。终于迷路。没有这朵“云”,在订单高并发的电商节日里,物流不小心成了“盲人”。
得益于云上的高效开发效率,2020年申通连续举办信息技术产品发布会,发布了“网店管家”和“财务管家”等新产品。新产品让网点老板实时能看到包裹数量、包裹位置、是否准时以及赚了多少钱,反响很好。
此外,申通加速了网点和转运中心的建设,除了上海,杭州、合肥的转运中心都在双11前投产。网点和中心的上万台扫描设备如今也都跑在云上,确保它们的系统实时更新,所有包裹的路线无错漏之虞。
去年9月,依托阿里云,申通启动了双11“预售下沉”计划。为了让参加双11 预售的顾客更快拿到包裹,商家会在收到预付款后,把商品提前运到快递网点打包,贴上电子面单。只要在11月1日的凌晨付清尾款,这些包裹就会即刻从网点出发,前往转运中心。
申通只需要把数据下发到边缘,在边缘的服务器节点先做校验,如果有问题,再发到云上做双重校验。如此一来,就可以用最快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找出哪些包裹付清了尾款,可以准备上路。95%的电子面单信息不用上传到云端进行尾款的确认,这又节省了大笔成本。
依托云计算,物流行业数字化1.0已经完成,正式进入2.0时代。2018年双11当天,天猫的订单量超过了10亿。得益于新技术的加持,一天10亿包裹的时代来得比想象中更快、更稳定。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交通物流行业正迎来最好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时机。而对于科技公司而言,这也是最好的时代。立足于深厚的技术沉淀,如阿里云这样深耕前沿技术的科技公司,才能勇立于数字化潮流之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