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运输 > 正文

交运业绿色转型蕴藏巨大商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未知 时间:2021-12-13
导读:形成绿色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将推动交通运输业更深层次变革,也蕴藏着巨大商机与创新探索空间。

  编者按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源,交通运输业绿色转型势在必行,打造清洁低碳的绿色运输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条件。融高技术、高价值于一体的交通运输业,如何在满足发展“增量”的同时达到“双碳”要求,也是推动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形成绿色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将推动交通运输业更深层次变革,也蕴藏着巨大商机与创新探索空间。

  中欧班列构筑亚欧贸易“绿色动脉”

  □记者 姜辰蓉 李华 西安报道

  2021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总量累计将突破1.1万列,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45个城市。在密织运行网络的同时,2021年11月,首趟“碳中和”中欧班列开行。从斯洛伐克的多瑙斯特雷达出发驶向西安的这趟班列,以投资绿色项目来弥补行驶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这或将开启中欧班列更为绿色的新篇章。

  绿色动脉

  2013年11月28日,首趟中欧班列长安号在人们的期盼与激动中从西安新筑站缓缓开出。它载着机械配件、重晶石粉和工业盐等货物越过阿拉山口,在6天的孤单旅程后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时至今日,由点连线,织线成网,中欧班列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货运线路之一。同时,它也是亚欧贸易的“绿色动脉”。专家指出,针对温室气体排放,与汽车或飞机相比,火车是最环保的运输方式。有测算显示,通过铁路运输相同规模的货物,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低于汽车或飞机运输。例如,今年1月至3月,在中欧路线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过境走廊上共计用火车运送了154908个标准箱。这批货物的直接累积排放量为10300吨二氧化碳,而在类似参数的海运排放量约为49400吨,汽车运输为920300吨,航空运输为5459200吨。

  中欧班列还成为输送绿色能源产品的稳定通道,支持世界范围内实现碳中和。2020年以来,一列列满载隆基绿能光伏产品的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出发驶向欧洲,“西安制造”的光伏组件直接运到欧洲市场。“为了稳定全球供应链,隆基绿能与中欧班列长安号合作,班列的稳定性和高效率坚定了我们继续合作的信心。”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文学说。

  目前,中欧班列还在不断探索新的减排方式,首趟“碳中和”中欧班列就是有益的尝试。据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方透露,购买碳排放指标、投资减排项目等减排方式,可能在未来长期存在。

  黄金线路

  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综合保税区,中晶伟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一台台液晶电视从流水线上产出,经过包装后整齐码放,蓄势待发。这些液晶电视将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赶在圣诞节前抵达欧洲,供应欧洲的节日市场。

  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这些货物最多十多天就能运抵欧洲,交到客户手中。在同行们都为运力发愁时,中晶伟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钱西龙却满脸轻松。“我现在不着急不上火,要归功于中欧班列的稳定、高效开行。搭乘长安号,运货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一半。相对而言,企业就加快了流转,就是节省了一半资金。现在海运走不通,很多外地的企业,不得不将货单交给我们,这就是长安号给我带来的优势。”钱西龙笑着说。

  曾经有人担心,在地处内陆的陕西西安,开行中欧班列是否能有充足的货源?如今这一顾虑早已烟消云散。“刚开行时,长安号有过回程空车的历史,但随着中国与中亚、欧洲贸易往来的密集,现在回程车辆也是满满当当。”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说。

  “大到重卡、整车、制造业零部件,小到德国厨具、荷兰奶粉、中亚的食用油、面粉、蜂蜜、绿豆等农副产品,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为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中亚的农产品、皮制品,欧洲的高档摩托车等,这两年的进口量不断增加。”孙艺民说。

  疫情期间,空运、海运受到严重影响,中欧班列搭载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检测试剂等紧缺的防疫物资,为欧洲各国有效应对疫情提供有力保障。仅在2020年就有5.6万吨防疫物资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运抵欧洲,为国际防疫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开辟了国际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

  密织成网

  起初中欧班列长安号年开行量只有百余列,2018年突破1000列,今年预计将突破3800列。如今,武汉、成都、西安、义乌等多地都开行了中欧班列。

  在所有线路中,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开行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11月20日,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共开行3389列,从开行至今,中欧班列长安号累计开行10963列。班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位列全国前列,其中到欧洲方向开行量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一。

  记者从西安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运营中心的电子大屏上看到,中欧班列长安号已拥有15条国际货运干线,覆盖“一带一路”14个国家45个城市,包括西安到汉堡、西安到根特、西安到罗斯托克等线路。

  西安至欧洲的公共班列,每天两去两回,开行密度已由周均2到3列,增长到日均10到12列,对外开拓波兰、迪拜和阿根廷等新市场,大大提升运输效率,构建起铁路贸易从单一出口到双向互济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现在长安号每天在途的火车,已达到70多列,比2019年翻了一番。”西安国际陆港集团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博尔说。

  2020年,西安成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这意味着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地处中国腹地中心的西安,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2020年,长安号开行首趟“贵西欧”班列。班列满载着汽车配件、家具、布料、电器货物,从贵阳出发,两天后抵达西安,在西安港集结分拨后,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白俄罗斯等欧亚国家。

  一年多来,一列列“+西欧”集结班列的相继开行,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全面提速。西安已开行了襄西欧、徐西欧、冀西欧、厦西欧、唐西欧、贵西欧等集结班列,基本实现了西安港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三角洲等主要货源地的互联互通。

  孙艺民说,中欧班列长安号集散八方、辐射全国的运输区位布局,聚后发之力,凭借陆运基础,通过“铁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多种联运方式结合,西安国际港务区将运输区位优势转化为仓储物流优势,为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让国内其他城市的货物在这里集结、分拨,等待它们的“跨国之旅”。

  陆港效应

  2019年,钱西龙决定将建在深圳的液晶电视企业迁回西安,2020年建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综合保税区的新工厂开始生产。现在,钱西龙仍忍不住为自己当时的“英明决定”点赞。“靠着中欧班列,我们一年的销售额增长了四倍。”钱西龙说,“同行们现在都很羡慕我。”

  与钱西龙想法不谋而合的,还有陕西思赢电子科技公司创始人张一鸣。2018年选择把企业从深圳迁到西安,张一鸣正是看到这里内陆港、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叠加功能和区位优势。

  “选择西安,就是看中长安号这个通道。过去在深圳,我的产品通过海运到中亚需要一个多月,现在走中欧班列仅需7天。”张一鸣说。

  作为西安最早承接中国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区域,西安综合保税区内已有13家加工贸易类企业落户;此外,临港产业园也已储备40多家产业转移企业,实际落户14家企业。对于西部城市来说,中欧班列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把西部地区的视野“前移”到海外,激发本土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潜力。

  据西安市市长李明远介绍,中欧班列长安号正在改变内陆城市产业格局,助推古城西安迈入对外开放的“快车道”。2020年,西安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473.8亿元,同比增长7.2%。

  “我们现在也是‘临港企业’。珠三角那边的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改革开放得看我们深圳,‘一带一路’就得看你们西安!”钱西龙自豪地说。

  民航业绿色转型创造全球新机遇

  国本土民航企业和国际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智慧机场建设,探索创新性的低碳实践。

  11月12日,厦门航空联合兴业银行推出行业内首批“碳中和”机票,旅客可通过购票乘机践行“碳减排”,开启“绿色减碳”的空中之旅。厦门航空表示,此次“碳中和”机票已于厦航App平台发售,覆盖所有厦航实际承运航线。旅客购买带有“碳中和”标识的机票,将抵消飞行旅程中的部分碳排放。

  依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通过蓝碳基金购入的海洋碳汇项目,使得购买“碳中和”机票的旅客能够切身践行碳减排。每售出一张“碳中和”机票,兴业银行将购入一定份额的“海洋碳汇”,抵消飞行旅程中的部分碳排放,并对机票进行碳中和认证,这在全国也是首创。首批碳汇款将用于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速递运输巨头联邦快递通过自动驾驶递送车、无纸化寄件工具等创新技术展示其在“可持续性”“数字化”“高效可靠”三大主题上的探索与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期待。联邦快递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陈嘉良表示,联邦快递作为可持续物流的先行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践行者,于今年3月宣布在2040年实现在全球碳中和运营的目标,在车辆电动化、可持续能源和碳固存三个关键领域投入超过20亿美元的初始资金。

  “在中国,联邦快递采取车辆电动化、可持续发展设施和无纸化寄件等各项措施,从多方面降低经营活动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陈嘉良说。

  飞向新“蓝海”

  中国正在将低碳减排、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并创造出巨大市场机遇。对全球航空制造商而言,中国的低碳发展尤其是民航业绿色转型创造出巨大机会,是潜力无限的新“蓝海”。

  “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基本航空服务,推动干线和支线航线服务的协调发展,让航空服务惠及更多百姓,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民众。”ATR中国区销售副总裁兼首席代表王旗说,在航线网络上布局合适的机型有助于节省燃油和提升运行效率,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ATR专注于生产支线涡桨飞机,有信心在中国支线航空市场发挥作用。”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林世伟表示,中国远见卓识地作出低碳发展的承诺,探索绿色发展道路。霍尼韦尔正在积极携手中国合作伙伴从民航绿色转型中探索新机会。

  作为全球高技术跨国企业,霍尼韦尔致力于通过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深度融合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面临的挑战。在中国航空制造和民航运输市场,霍尼韦尔正在与中国合作伙伴探索绿色转型,支持中国民航企业提升机队运行效率,为制造商提供更高效的发动机,探索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油和清洁能源驱动的城市空中交通工具。

  “中国民航业在全球率先复苏,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在中国民航业绿色转型进程中,我们将与中国合作伙伴一道探索、应用新技术,支持打造绿色低碳的行业生态体系。”林世伟说。

  □记者 呼涛 北京报道

  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承诺推动中国民航运输业加速全面绿色转型,助力中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也为本土和全球航空业者以及庞大航空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方创造出巨大商机与创新探索空间。

  全面绿色转型

  民航是国家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较强的公益性特征,也引领着诸多领域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应用。中国民航主管部门将“十四五”时期作为民航节能减排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窗口期,提出以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民航运行智慧化、能源低碳化、排放清洁化,为推动民航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开好局。

  中国民航局计划司副司长张清表示,民航主管部门将守住安全底线,提升绿色上限,强化智慧主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雄心与务实相平衡,注重眼前与长远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有序推进航空运输深度脱碳,加快构建更为安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现代民航体系。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民航深度脱碳不是就碳论碳的事,面临着服务人民出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深化环境治理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和挑战,将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张清说。

  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目前人均航空出行只有0.47次,航空人口仅占2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航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行业节能减排任务复杂而艰巨。

  开启创新探索

  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高运行效率不仅是民航等航空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低碳承诺,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

  航运业技术创新加速产业链脱碳

  □记者 李亭 黄江林 天津报道

  航运业作为承担全球80%贸易运输任务的交通运输方式,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备受关注。国际能源署《2050年能源零碳排放路线图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8.8亿吨。航运业脱碳之路任重道远。

  船舶排放是全球港口和水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如何才能降低船舶排放?清洁燃料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船舶减碳的关键路径是零碳动力船舶的应用,包括LNG、甲醇燃料、氨燃料、锂电池、氢燃料等低碳零碳能源。”中国航海学会航运环保与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建华说。

  在双碳目标下,部分航运企业正在积极探索低碳零碳燃料的应用。例如,中远海控表示,旗下中远海运集运正在跟踪行业的技术进步,尝试使用低碳燃料或零碳燃料,以及使用碳捕集技术等。

  作为国内集装箱海运龙头,近年来中远海运不断通过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科技创新来减少碳排放。例如,通过推进船舶球鼻艏改造,减少集装箱船舶降速航行时的水阻,降低船舶航行油耗和碳排放;利用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减少碳排放。“十三五”末,中远海运集团船舶燃油单耗、万元营业收入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比“十二五”分别下降30%、27%、30%。

  港口作为航运业的关键环节,是推动航运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对港口而言,减碳的路径主要是装备的电动化和电力的清洁化,有条件的港口可以通过氢能等零碳能源装备的应用直接实现零碳化。”朱建华说。

  今年10月,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运营,100%绿电供应、全流程零碳排放在这里成为现实。

  据了解,零碳码头充分利用沿海港区优良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特点,建设分布式光伏及风电项目,通过源网荷、风光储一体化,整体构建智慧绿色用能体系。码头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生产辅助设备等全部采用电力驱动,能源消耗百分百来源于“风光储一体化”系统。同时,以先进的作业工艺为突破,将传统装卸工艺与自动化作业结合,能耗下降17%。

  “智慧零碳”码头是天津港探索低碳转型成果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天津港持续深化“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工程建设,铁矿石铁路运输比例达65%;大力推进使用LNG和电动新能源集卡车辆使用;优化绿色引航,对靠港船舶大力推进低硫油及岸电使用,2021年上半年,岸电使用率、船舶低硫油使用率均达到100%。

  船舶排放控制和监测监管技术的进步也在倒逼航运产业链加快脱碳。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发布海事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建立全国船舶能耗中心,建立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检测、报告和核算体系,完善船舶能耗数据收集机制,实施船舶大气排放清单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参与航运业减排全球治理。

  天津海事局副局长杨哲介绍,船舶作为海上移动的大气污染源,采用燃油快速检测单兵装备实施登轮监管存在监管范围小、监管时段窄、监管手段不够丰富等一系列局限性问题,监管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难题,天津创新了“陆海空天”一体化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模式。

  记者了解到,“陆海空天”一体化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模式,即在码头建设固定式船舶尾气嗅探系统实施“陆域”盯防、以海事巡逻船移动式船舶尾气嗅探系统实施“海域”监控、以无人机搭载嗅探设备实施“空域”巡航、以船舶AIS定位信息实施“天域”跟踪,实现进出港船舶尾气监管全覆盖。

  天津一家航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以前含硫量高的船舶,从船舶烟囱里排出的烟都是黑烟,现在我们航运公司每个月进天津港的船,都是低于0.5%的硫量,烟囱里排出的烟是非常清的。”

  专家认为,尽管低碳零碳燃料技术是航运业减碳的理想解决方案,但这条脱碳之路还面临较大的挑战。

  朱建华表示,相比而言,船舶LNG动力技术发展较快,LNG动力船数量亦增加较快;甲醇燃料、锂电池动力主要适用于内河和近海较小船舶,尚不适用于大型船舶;氨燃料发动机和氨燃料电池仍处在研发或实验阶段,目前还没有商业化的氨动力船舶投入使用;氢燃料船舶虽已有相关的船检规则发布,但相关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研发、完善。此外,低碳零碳能源在安全性和可供性等方面的配套法规、标准仍存在诸多不足。

  朱建华建议,一方面需要依靠强制实施船舶能效准入制度,推进船舶大型化,提高载重量、利用率等措施,降低燃油船舶碳排放强度;另一方面,需要鼓励新增客船和吨级较小的货船使用蓄电池动力,吨级较大货船使用LNG动力等。同时,还需要强化部门协调联动,联合推进航运业装备低碳转型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专项资金、绿色金融等多种方式推进低碳零碳船舶示范应用和零碳港口建设。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