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提出着力优化主干线大通道、全面畅通高等级航道网、巩固提升港口枢纽能级、提高运输组织化智能化水平等重点任务,旨在进一步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服务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推动新时代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 (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是继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以来,内河水运第二个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文件。《行动方案》将有力支撑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
锻长板、补短板 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内河水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小、运价低等突出优势,在推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决策部署,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合力推动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交通运输部系统谋划,提出引领新时代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1+1+N”政策体系,即推动“1”批基础设施“硬联通”、“1”揽子运输服务“软提升”,并同步推进“N”个专项行动。
《行动方案》聚焦基础设施“硬联通”,紧紧围绕打通堵点卡点,更好发挥内河水运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方面锻长板,重点发挥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主干线大通道的战略纽带作用,以及长三角、珠三角水网联通效应;另一方面补短板,理清局部区域航道网络联通度不优、港口枢纽辐射能力不强、运输组织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找准薄弱环节出实招。
调结构、优运输助力交通物流降本起势见效
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物流大国,但全社会物流成本仍有较大降低空间,这其中既有实物运输产业的客观原因,更有运输的结构性问题。剖析影响水运物流效率和成本的堵点卡点,既有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也有运输组织保障的问题。《行动方案》坚持系统观念,以航道为基础、港口为平台、运输为链条,从航道联通、港口联通和运输联通等方面提出具体任务。
航道联通 方 面 ,聚焦推动国家高等级航道由干线向支流、由水网向周边,以及主要水系间高标准联通。精准识别2.5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存在的堵点卡点,包括航道尺度不达标、通航设施能力不足、梯级水位不衔接、闸坝和桥梁碍航、与海港不衔接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联通方向。
港口联通方面,聚焦与综合运输、经济产业高水平融合联动。以内河主要港口为核心,着力提升港口设施、技术、管理、服务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水平。重点增强内河主要港口战略保障能力、提升港口枢纽综合服务能级、打造港产园融合内陆开放高地。
运输联通方面,从运输组织、运输装备等角度明确提升任务。深化铁水联运、水水中转、江海直达等联运模式,推动多式联运中信息和数据的开发共享。完善运输装备、自动化码头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智能化任务。
央地协同、部门合力资金、要素保障扎实有力
《行动方案》起草过程中,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共9部门高效协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将从资金、要素等政策上对内河水运建设发展予以支持和保障。
资金保障层面,内河航道项目大多为公益属性,资金保障是全行业关切的重点问题。“十四五”以来,交通运输领域转移支付资金(原车购税)、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资金在稳定基本盘的前提下,持续提升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中央资金在引导扩大水运有效投资中的关键作用,未来也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推进实施。与此同时,要进一步统筹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多轮驱动,切实保障水运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
要素保障层面,要素协调是内河水运发展面临的长期、关键问题,《行动方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既强调生态环境底线思维,又强调资源要素保障,在多种约束条件下谋求更好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在依法依规的大前提下,工程涉及的用水、用地、用林及相关空间资源需求将给予优先保障。相关部门将优化审批流程,加快项目环评(含涉渔工程影响专题论证报告)、水土保持、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评和用水、用地、用林等开工要件的受理审批。
《行动方案》的印发出台和后续落地见效,是当前“内河热”下扎实落地的“冷思考”,一方面为内河水运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优化了内外部环境,将有力完善内河水运设施网络,为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吴春耕
近年来,在长江自西向东的奔腾澎湃中,一场以“降本、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变革正悄然重塑着长江航运的格局。这条承载着沿江80%以上的铁矿石、电煤和外贸货物运输量的黄金水道,正以基础设施升级、运输结构优化、服务效能跃升的“三重奏”,谱写着新时代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向“硬实力”要动能
在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码头,每间隔90米左右就有一个智能岸电桩,为靠港船舶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过去船舶靠港用柴油发电,黑烟滚滚还噪音扰民,现在接上岸电后,港口碳排放量大大降低,船员也能睡个安稳觉了。”该公司工作人员说。
据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简称“长航局”)统计,202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船舶到港使用岸电量达1.9亿度,同比增长54%,相当于节省燃油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
长江黄金水道涌动着智慧绿色的动能,也跳动着金色的脉搏。
“巨轮吃水深了,江面像被熨平了!”航道养护工老张站在武汉港码头,指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感叹。
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工程带来“黄金效益”。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竣工后,万吨货轮通航时间从年均180天延长至全年,单船载货量提升30%;三峡库区4.5米水深航道由涪陵上延至重庆主城,5000吨级货轮可以常年满载到达重庆……通过以上举措,船舶航行中上游,每航次能多载货500~1000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向结构优化要空间
3月4日,一艘装载着5000吨己二酸的“创新5”轮,缓缓驶离重庆涪陵黄旗港,将一路穿过三峡大坝,朝着浙江宁波舟山港驶去。然后,这些货物将换装后乘坐海船,运往新加坡、荷兰等国家。这标志着长江上游地区首条“重庆港—宁波舟山港”江海直达航线进入常态化开行阶段,今后有望每月开行一班。
这艘满载吃水6.1米的特殊设计船舶“创新5”轮,通过减载成功通过三峡船闸,将传统“江船—海船—海船”的三程运输压缩为两程。
铁水联运的“乘法效应”同样惊人。在长三角,“联动接卸”模式正大幅提升口岸的通关效率。芜湖至上海的集装箱中转效率翻倍,安徽五市口岸与上海洋山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时间压缩1~2天。这种“水上高速”效应,让长江与淮河流域企业分别实现集装箱单箱成本直降800元/箱和1000元/箱。
近年来,长江航运大力推动“公转水”。“目前长江干线货物周转量中约2%来自公路转 移 ,仅这一增量部分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减少物流成本100.8亿元。”长航局运输服务处处长熊宇表示。
向服务创新要效益
“以前办船舶证书要跑三个部门,现在‘长江e+’APP上20分钟搞定。”在湖北宜昌秭归港,船员老周刚完成船舶年度审核。这个由长航局打造的公共服务平台,涵盖通航、过坝、绿色、政务等7大类85项服务事项,总点击量超1.4亿次。
一边是政务服务的“指尖革命”,另一边是智慧化服务正在重塑航运体验。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与服务平台“信用长江2.0”上线运行后,信用场景不断拓展——720家船公司、7265条船舶和6670名船员等绿码主体,正在长江沿线享受着诚信过闸、船员管理、便利锚泊等政策优惠和服务便利优先等诚信礼遇。
积极构建长三角水路运输绿色通道沟通机制,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与海关部门携手落实“内河运费扣减”政策,以内支线集装箱运价数据为基准推动进口货物减税降费;智能通航试点形成枢纽运管维成套技术……
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长江航运的奋进之路,正为中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生动注脚。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陈珺
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徐国毅:强化内河港口辐射功能 推进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内河港口是内河航运体系的关键节点,推动内河港口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实施一批集疏运体系重点工程,夯实江海河联运基础。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重点港区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连接通道建设,加强港口与公路、铁路大通道衔接,推动高等级航道、铁路、高等级公路通港达园,着力提升大宗散货铁路水路集疏运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例,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深化支线与干线港口、内河与沿海港口合作,推动干支联运、江海联运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内河港口腹地门户枢纽优势,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港口仓储设施、配送网络,提升水运口岸效率,拓展港口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大宗商品贸易功能,促进以港口为枢纽的全程物流供应服务链发展。增强吸引腹地高价值货源能力,不断拓展集装箱运输货物种类,让更多企业货物装箱、上船、入江、出海。
三是推进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强港口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的有效衔接,推进城市景观岸线与港口生产岸线协调发展。推进港口、航运、货代等企业加强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功能互补。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和物流链上下游企业的合资合作,完善服务功能。
四是推进资源整合完善港口布局。有序有效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发展格局。分类盘活存量港口岸线,严格管控新增港口岸线,着力加强集约化、规模化公用港区建设。
五是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水运发展成效显著,内河货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居世界首位。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然而,内河航运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港口的现代化水平也有待提升,内河航运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也不容小觑。
面对这些挑战,要实现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必须精准施策、多管齐下。
加大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科学规划内河航道网络,重点提升主要航道的等级,拓宽、加深航道,提高航道的通航能力。同时,加强中小河流航道的整治与维护,确保航道的畅通。
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也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快港口设备的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卸设备,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港口管理系统,实现港口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此外,要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的衔接,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严格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老旧船舶的更新改造,推广应用清洁能源船舶,减少污染物排放。在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要求,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工程技术和措施。
当然,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支撑。要加强内河航运领域的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提高内河航运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同时,加大内河航运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高校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来源:中国水运网
作者:王传钧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水运事务中心在湖南省市交通水运主管部门指导支持下,聚焦水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以“抓调研、强谋划”为基础,以“促融合、增动能”为抓手,以“抓改革、优服务”为关键,全链条推动水运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深入开展行业发展调研。深入长沙市水运企业走访调研,并围绕水路旅游客运发展、绿色智能发展、船舶检验等内容,赴水运发达城市考察调研。务实举办长沙市水运高质量发展大会。
坚持把推动水运物流链与产业链融合作为结构性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举办长沙市“港产园”对接暨签约活动,有效提升了水运物流与产业发展适配性,推动了结构性降本提质增效。
优化审批服务。聚焦水运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问题,协调推动解决了中石化长沙油库在码头经营许可审批中的问题,保障了长株潭地区能源保供需求和大宗民生物资水路运输畅通,推动了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来源:长沙市水运事务中心
作者:宗合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3月31日 3版)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进行时之交通物流篇④】
专题 |打通内河航运梗阻助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