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多个绿色低碳的智能码头正加快建设,一批近零碳港口加速创建,港口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绿色集疏运比重持续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绿色船舶推广应用难、替代燃料绿色溢价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在3月29日举行的“碳中和”港航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新生态,共商港航业发展路径。当前,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构建绿色物流大通道,已成为港口质效提升的双赢之路。
3月29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和山东港口青岛港共同举办的“碳中和”港航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青岛召开。
会议旨在汇聚行业精英,凝聚智慧力量,共商港航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动碳中和港口标准落地,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港航业绿色转型贡献力量。除开幕式、全体大会外,大会还举行了碳中和港口标准工作组成立仪式、“济青零碳物流走廊”项目签约仪式,围绕“港航‘双碳’协同发展”及“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新生态”主题,进行高端访谈,共叙友谊、共话发展、共谋未来。
跑出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度”
一直以来,山东港口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把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放在“五个国际领先”发展定位的首位,在全国港航领域率先发布《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努力在港口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中“走在前、开新局”。
作为山东港口的“龙头”,青岛港坚定不移锚定“双碳”目标,抓住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大机遇,全方位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等共同启动碳中和港口标准编制工作,奋力谱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先后荣获7项“亚太绿色港口”“五星级绿色港口”“四星级绿色港口”称号,在《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2023(海港篇)》中,青岛港绿色发展位列第一,被交通运输部推树为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标杆示范港口,让“美丽港口”成为“美丽中国”的靓丽窗口。
奏响“碳中和”港航建设“最强音”
港口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亦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以此次大会举行的“济青零碳物流走廊”项目签约仪式为例,将以济青干线作为零碳物流走廊样板工程,通过能源岛建设、零碳交通工具应用、园区仓储设施数字化赋能等多要素深度融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构建绿色物流大通道,走出一条“碳中和”与港口质效提升的双赢之路。
在创建多元化现代能源体系方面,青岛港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蹄疾步稳、可圈可点。加速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率先建成国内港口首座加氢站、全球首创氢能轨道吊、AGV,实现氢能在港口应用规模化、常态化。新能源持续扩容增量,港区光伏、风电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助力打造“零碳”示范;构建清洁化生产模式,新购设备优先采用清洁能源,建设9座换电站、3座LNG加气站,集装箱码头港内短倒车辆100%实现清洁化替代;岸电应用实现新跨越,2024年,岸电接电量超过1200万kWh,净增量全国第一,增幅350%,减少碳排放1万吨;优化港航能源供给结构,积极拓展船舶绿色能源供应新业态,携手船公司签署《绿色能源供应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绿色港航建设,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
在构建货物清洁集疏运模式方面,青岛港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功能,助力上下游产业链加速脱碳。建设内陆港51个,海铁联运班列线路83条,集装箱发运量从2014年起步时的20万发展到现在254.6万标箱,连续10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公转管”运输模式,建设原油长输管道970余公里,覆盖山东60%的规模以上炼厂。2024年干散货清洁运输占比86%,原油清洁运输占比95%;打造智能立体集疏运体系,实现港区交通由单一平面向立体互联的突破升级。
探寻智绿赋能发展“新路径”
零碳建设始于风能、光能,但又不止风能、光能。山东港口青岛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智慧港口建设赋能绿色低碳转型,集装箱、干散货、件杂货自动化项目,三获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生产工艺不断优化,装卸效率持续提升,绿色新质生产力澎湃发展。
从集装箱智慧码头来看,青岛港持续全球领跑。自主研发智能管控系统A-TOS、A-ECS,建成国内首座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码头设备全电驱动、零碳排放,全球首创“氢+5G”技术应用。成为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和可提供碳足迹在线核算服务的港口。
从干散货码头来看,青岛港着力提速数智化转型,以工艺智能化助力生产高效化,有效降低能源及碳排放强度。首创智能协同系统ICS,打造小港池干散货自动化码头,实现无人调度、无人理货、无人搬倒“三个无人”,智慧商务、智慧设备、智慧铁路、智慧巡检、智慧运维“五个智慧”,效率提升7%。投产“四最”粮食枢纽中心,实现六大机种无人协同作业,效率提升10%。
从件杂货码头来看,青岛港开创了智能先河。行业首创盘圆自动化系统实现五大“无人化”,效率提升20%。首创国际客滚集装箱自动化作业新模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补齐了港口全场景自动化的最后拼图。
面向未来,山东港口青岛港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落实山东港口绿色低碳转型工作部署,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碳中和”港口评价标准编制为契机,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最清洁、最低碳的“端到端”运输模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第五代港口”建设新篇章。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郑成海 朱佳鑫
3月25日晚至26日早晨,在上海港外高桥港区海通码头,上港集团能源公司为远海汽车船“文景口”轮进行液化天然气(LNG)加注作业。这是“长江首单”保税LNG“船-船”同步加注,预计加注LNG约2400立方米,作业流程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和环保要求,展现上海港LNG加注技术。
在航运业绿色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长江首单”成为上海港打造绿色能源加注中心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上海港已具备LNG燃料加注全覆盖能力,为进一步推动沿海LNG加注、‘海进江’运输业务协同发展、长三角及长江流域LNG运输加注业务发挥示范作用,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上港集团能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罗文斌说。
港口是船舶的“加油站”,随着LNG、绿色甲醇等替代能源兴起,绿色能源“一站式”加注服务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一项核心竞争力。2022年3月,我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服务在洋山港顺利完成,标志着上海港成为全国首个、全球第三个拥有“船-船”同步加注保税LNG服务能力的大型港口。据统计,上海港累计已完成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173艘次,加注量达100万立方米。2024年,LNG加注量为46.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超74.95%。“外高桥作为长江第一站,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动吴淞港区游轮码头和罗泾港区LNG加注,一方面提升上海港清洁能源补给服务能级,另一方面也为长江沿线港口LNG加注起到示范作用。”罗文斌认为,长江流域拥有众多港口与密集的航线网络,随着LNG加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将吸引更多船舶采用LNG燃料,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绿色航运发展格局。
去年,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箱的港口,实现新跨越的同时,也在绿色低碳赛道上抢先布局。“从全球造船业趋势看,未来新造集装箱船的替代能源主要是LNG和绿色甲醇,而清洁能源补给能力将与船公司的航线布局密切相关。”罗文斌表示。
绿色甲醇方面,去年,上海港完成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对船同步加注作业的“中国首单”,成为全球少数同时具备LNG、绿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罗文斌透露,上海港近期还将落地首单为国际航行船舶加注国产绿色甲醇业务,这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上海港将打造清洁能源资源池,将洋山港作为东北亚地区能源集散中心,不断完善包括LNG、绿色甲醇、生物燃油在内的多元化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体系、加注基础设施,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以及全球港航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罗文斌说。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国际贸易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航运业承担了全球约80%的贸易运输量。积极稳妥推进航运业绿色转型,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但航运业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资金、标准、法规等方面内容,目前仍面临绿色船舶推广应用难、替代燃料绿色溢价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
一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推广应用难。从长远看,航运业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航运燃料成本下降持乐观态度。但由于目前氢、氨、甲醇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市场价格尚未形成体系,绿色燃料溢价最终反映到运价上,不少航运公司对于建造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仍持观望态度。
二是航运成本分摊机制尚不成熟。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应用、船舶技术改造、碳配额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航运成本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船东、货主、港口等利益方围绕成本分解尚未达成共识。从全球范围来看,促进航运业绿色转型的成本分摊机制尚不成熟。
三是各国间支持政策仍不协同。现阶段,各国因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环境诉求存在差异,在航运业减排目标、路径、时间表安排等方面一致行动意愿不强,导致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航运业绿色转型,除产业链合作外,各国间的政策协同仍需进一步加强。
面对航运业绿色转型要求,笔者认为,通过技术、商业、金融、制度创新,方能有效应对挑战,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利用多种方式吸引资金、人才,围绕新能源船舶、智能航运、绿色智慧港口等核心技术创新性攻坚。制定新能源应用技术标准与智能航运数据标准,以技术制高点强化行业话语权。
商业创新,分解降低成本压力。一方面,船东、货主、港口等利益相关方需加强合作,摸索出市场能够接受的成本分摊模型。另一方面,行业还要创新供应链协同,提高运营效率,借力航运数字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疏解“碳压力”。
金融创新,构建相适应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稳妥推行绿色航运债券、绿色航运信贷等金融产品,为航运绿色转型注水引流。加快构建自我主导、适于航运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应对绿色航运壁垒。
制度创新,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积极参与多边机制,推动确立具有包容性的全球航运减排框架,建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补偿和技术援助机制。不断完善中国式绿色航运政策和标准体系,严肃规制落地,突破“碳门禁”。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李广浩
长江流域首座近零碳港口建设启动
3月28日,首批新能源重卡及充换电站交付暨常州录安洲公司近零碳港口建设启动活动举行。
近年来,江苏常州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聚焦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建成了全国首个气膜柔性光伏板分布式发电站,并推进港口新能源设备成套化替代,加快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活动现场,常州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近零碳港口建设正式启动,徐工集团向港口交付首批25辆新能源重卡,将替换柴油重卡,用于港口短驳运输,减少作业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投入使用的充换电站项目一期工程,包含7个充电桩,将保障录安洲码头新能源设备补能需求。
打造近零碳港口不仅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自身所需,也是服务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常州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将继续深化和徐工集团的合作,加快推进充换电站二期建设,在光、储、充、运各环节持续投入,致力打造智慧化、绿色化、现代化码头和长江流域首座近零碳港口。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刘瑞 姜小莉
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创出历史最高生产效率
3月23日,随着“地中海萨玛”轮缓缓驶离第二集装箱公司N10泊位,标志着天津港第二集装箱公司以329箱/小时的在泊船时效率和416箱/小时的峰值船时效率,创出了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历史最高生产效率。
自码头投产运营以来,天津港第二集装箱公司在智慧化升级上持续迭代,通过集中攻关推动水平运输系统、码头操作系统(TOS)等自动化码头关键系统的升级,不断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截至目前,水平运输系统已完成了多次重大更新,包括版本固化、三泊位分离地图模板、双大船作业地图模板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今年以来,该公司以稳步提升生产效率为主线,围绕科技研发创新、创新成果转化、功能发展定位、设备优化升级,持续深耕内部管理,强化内部岗位衔接,精细管控生产各环节要素,吞吐量同比提升9.6%,M线效率同比提升15.8%,高质量完成各项生产指标,为一季度生产“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天津市港口协会
作者:霍晨晨 翟小龙
西门子能源全球副总裁赵作智:
推动航运业加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需全产业链协同合作,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落地,全面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过去几十年间,全球航运业在船舶制造水平、清洁燃料研发、运输组织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行业减排脱碳的新要求,仍然存在诸多挑战。比如,氢、氨、甲醇等清洁替代燃料的应用仍需推动技术发展,世界各国航运减排标准也需进一步协调。这些问题既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也不是单个企业能够推动,需要全产业链通力合作。“向绿而行”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创新与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上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亚太中心亚太区总经理庄炜:
建议通过顶层设计协同国际航运绿色燃料上游生产商、供应商、港口、货主、航运企业、船厂、发动机制造商、金融和监管机构等协同发力,驱动各方加大对低碳零碳排放航运业务的投资,降低风险,配合补贴等手段,形成绿色零碳燃料的稳定供应和降低运营成本,打造上海国际航运绿色能源转型的“国际样板房”。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4月2日 3版)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进行时之绿色转型篇①】
专题 |共商港航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