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智能制造是关键一跃。随着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深入推进,我国已构建起覆盖基础级到领航级的培育体系。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融入,推动制造业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智能化,智能制造正从单个环节突破走向全链条协同,从大企业专属走向大中小企业融通。这场关乎产业根基的升级,不仅重塑“中国制造”的名片,更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连续两年联合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4个层级开展梯度培育。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已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超3.5万家、先进级智能工厂700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30余家,首批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在政策精准滴灌和企业主动求变下,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拥抱智能,新型工业化建设动能澎湃。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重塑全球对中国制造的认知
时光倒回到十几年前。从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是,不少中国消费者选择从国外背回日用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对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反思。“发展智能制造,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驱、强国所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原一级巡视员王瑞华介绍,当时她所在的部门负责智能制造工作。那时,国内很多企业对智能制造的意义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转型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一方面,先搞试点摸索经验,通过示范,推广可复制模式;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这也是基于我国制造业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的实际。”王瑞华表示。
如今,从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中国制造已经有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崭新名片,重塑了全球对中国制造的认知。
来源:新华网
作者:孙冰 孙庭阳
在河北唐山一家钢铁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滚烫的铁水泛着红光,智能管理系统将铁水从炼铁程序运输到炼钢程序,一气呵成,安全高效。“以往,铁水在这两个程序之间运输需要花费40多分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管理系统中后,运输时间缩短至15分钟。”相关负责人表示,在AI大模型的精准调控下,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AI技术赋能产品研发,能够加快技术和产品迭代速度;工业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实现生产全流程数智化,促进产业链协同,重塑产业生态。”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表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融入制造业,能够推动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智能化,为企业增添效益。
我国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数实融合程度持续加深。近年来,我国多种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迭代升级,赋能“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落地生根。此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政策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众多制造业企业安上“智慧大脑”,推动生产流程向新而变。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绍绍
在人工智能“大扩散”的态势下,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智变”。从制造端AI优化参数提升合格率,到产品端主动识别用户需求,再到服务端预测设备故障……人工智能正逐步渗透到产业全链条的各个环节。
今年以来,浙江钱塘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规模均保持杭州市第一;新增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3家,居浙江省第一;市级“未来工厂”数量已连续四年居杭州市第一。
传统产业的“AI突围”
近期,钱塘老牌企业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捷报频传:入选2025年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企业;其高性能子午胎智能工厂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在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排名第307位,较去年提升14位。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迭代,更是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理念跃升。“十四五”以来,杭州走出了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逐步构建覆盖大中小企业、部省市三级标杆的智能制造梯度培育体系。“人工智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抓手。”在钱塘区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如今的‘未来工厂’,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数据驱动、AI赋能、全链协同,实现研发、生产、品控、物流的全面智能化。”
如此“慢功夫”培育的“快效率”,正在多个领域复制:杭州吉利汽车制造基地焊装车间自动化率高达90%,数百台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三花汽零打造的电机生成式设计平台,将电机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综合性能直接提升20%,并入选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
这一趋势也揭示出钱塘区“人工智能+”行动的另一个逻辑:以“点”上企业示范,带动“线”上产业升级,最终实现“面”上生态繁荣。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娄晓涵
今年9月,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正式认证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为“世界卓越的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这标志着,继获评全球家电行业首个5G全连接工厂后,这座位于江汉平原的制造基地再次实现跨越,成为全球工业智能化进程中一个闪亮的“新地标”。
面对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浪潮,荆州市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更是区域经济换道超车、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机遇。近年来,湖北荆州以“实数融合”为主攻方向,以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系统施策,精准发力,构建了一套“打基础、管长远”的协同推进机制。
荆州先后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企业“敢转、愿转”指明方向;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真金白银化解企业“不敢转”的顾虑。
荆州创新性地推行“链式”数字化转型,围绕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石油石化装备等优势产业,发挥“链主”企业的龙头牵引作用。在荆州经开区,以美的“空冰洗”为核心,已形成涵盖124家配套企业的智能家电产业链。链主企业通过平台输出技术和标准,带动整个产业链“集体跃升”。目前,该市已拥有19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量居湖北首位;建成17家省级5G工厂、16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栎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两家企业——内蒙古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和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成功入围国家级榜单。
氯碱绿色循环智能工厂项目不仅填补了氯碱行业绿色智能一体化的技术空白,更为资源型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作为乌达区智能制造的另一标杆,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y-丁内酯(GBL)全流程数智协同智能工厂”项目,同样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公示名单。
卓越级智能工厂是国家智能制造领域的最高水平认证,乌达区两家企业的同步入选,是区域产业“奋楫笃行闯新路、促转型”的生动实践,更标志着乌达区正加速驱动全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近年来,乌达区持续引导企业深耕数转智改,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阶梯式突破。截至目前,已完成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标识解析数字身份认证全覆盖,培育4家自治区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5个自治区先进级智能工厂,2家企业更跻身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行列。
来源:央广网
作者:郝飚
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版图上,广东东莞正通过数智化变革以及丰富的“人工智能+”新场景,重塑“世界工厂”的东方样态。
针对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普遍难题,东莞着力打造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华为、SAP两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轻量化、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同时推行“诊断免费+改造补贴+人才培训”组合服务,量身定制转型路线图。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从传统的“高投入、长周期”模式,转向“轻投入、快回报”的轻量化路径,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升级。
此外,2025年,东莞启动工业企业网络(数据)安全体系建设行动,聚焦首批200家试点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深度体检+靶向治疗”式安全攻坚。截至目前,已推动25家企业追加安全预算,督促30家企业计划开展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建设,指导50家企业着手重构安全责任体系与运维机制,安全基线提升明显。
来源:东莞发布
作者:陈灿荣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1月3日 11版)
数实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转型
智能工厂领跑 浙江制造大区解锁“AI+制造”新范式
湖北:荆州诞生全球首个智能体工厂
内蒙古:乌海企业跻身国家级智能工厂
广东:东莞重塑“世界工厂”智能样态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