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拓展绿色贸易”。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并减少绿色贸易壁垒。日前出台的《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作为我国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精准聚焦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了针对性举措,将进一步带动外贸产供链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中国绿色产品、技术和服务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
10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拓展绿色贸易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在10月30日公布的《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拓展绿色贸易,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为未来工作提供了全面指导。
在吹风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指出,《实施意见》作为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例如企业低碳能力、物流减碳等制定了针对性举措。
未来将大力推动外贸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优化大宗货物和集装箱长途运输方式,构建以铁路和水路为骨干的低碳联运网络。
同时,推广环保包装与绿色物流装备,减少二次包装,推动单元化集装器具国际互认,提升物流标准化与循环利用水平。在能源清洁化领域,支持航运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绿色船舶管理体系,推动使用可再生合成燃料等清洁能源的车、船投入外贸运输,并在综合保税区开展生物柴油、船用燃料油混兑调和业务,探索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绿醇、绿氨等新型清洁燃料加注。
中国外贸“向绿色”
近年来,“绿色贸易”逐渐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外贸“向绿色”发展的步伐加快,已成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重要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外贸新增长点。据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技术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1万亿美元,是目前规模的5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风电设备及零部件出口增长超30%,光伏产品连续四年出口额超2000亿元,电动汽车去年出口量突破200万辆,绿色交通工具出口增势强劲。节能环保家电、再生纤维制品等也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二是绿色理念引领产业链全面升级。绿色创新已贯穿外贸全链条:研发端,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了绿色设计理念;生产端,企业使用再生材料、改进工艺;物流端,清洁能源车辆与船舶加速普及,推动运输环节减排。
三是出口模式向“提供集成式解决方案”升级。中国企业不再仅出口产品,更输出涵盖技术、设计与管理的一体化绿色方案,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绿色贸易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在提倡绿色转型的同时,商务部还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服务,从“优服务、搭平台、树典型”三方面展开,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优化服务方面,商务部举办了6期绿色贸易专题培训,覆盖企业超3万家,并建设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专家编发了《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知识手册》,帮助企业掌握国际绿色规则与碳核算要求。
在搭建平台方面,商务部聚焦绿色低碳主题,在境内外成功举办了10多场贸易促进活动,吸引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商踊跃对接,达成意向成交额近500亿元,并推动展会设立绿色低碳专门展区。
在树立典型上面,商务部在全国遴选发布31个绿色贸易最佳实践案例,涵盖家具、服装、钢铁等行业,推广环保材料应用、工艺减排、绿电生产等创新做法,助力中小企业互学互鉴。
填补世界的“绿色缺口”
“中方提出为填补世界‘绿色缺口’作贡献,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拓展绿色贸易正是我们践行这一承诺的实际行动。简单来说,就是要促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让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惠及全球。”李成钢说。
中国制造业连续15年全球第一,并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加速发展。随着中国产业规模的扩大及技术进步,绿色产品的成本显著降低,走进千家万户。数据显示,中国的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已经出口到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全球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政策方面,在《实施意见》中,绿色贸易的举措涵盖了外贸产供链的全过程、各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鼓励企业开发使用再生资源、可回收资源、可降解材料、可再利用废弃物等制造的新产品,并探索发展再制造产品进出口。在仓储物流环节,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减少二次包装,通过使用环保包装材料、获得绿色认证的周转箱等。从生产到仓储的全过程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还需要公平、包容的规则和标准体系。未来将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绿色标准体系,从技术层面降低贸易成本;同时,积极利用多双边渠道参与全球低碳经贸规则构建,进一步提升整体便利化水平,促进优质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顺畅流动,让绿色发展惠及世界。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卫小波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深度融入贸易全流程。外贸企业应进一步将绿色理念贯穿贸易活动全过程,加快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优化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
随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显著加快,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将发展绿色贸易视为提升低碳领域国际竞争力和规则话语权的关键战略举措。“十四五”时期,我国外贸企业主动求变,通过开发绿色产品、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能源管理以及构建绿色供应链等一系列举措,积极适应国际形势变化,成效显著。2024年我国“新三样”出口比2020年增长2.6倍,带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方向持续优化。绿色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外贸企业绿色生产理念的全面深化。在此基础上,一批领军企业进一步向“零碳工厂”迈进。以宁德时代为例,通过零碳设计、零碳制造、零碳供应、零碳电力以及覆盖电池设计、生产、回收的循环生态建设,构建了领先的零碳生产体系,为其产品通向欧洲市场等获得了至关重要的“绿色通行证”。供应链绿色化协同也逐步成为共识。通过制定绿色采购标准、推动供应链碳足迹核算以及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等举措,我国绿色贸易发展正在加速形成系统性优势。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深度融入贸易的全流程及各环节,为绿色贸易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未来,外贸企业应进一步将绿色理念贯穿贸易活动全过程,加快运用数字技术,从企业绿色化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碳足迹管理等多维度入手,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
数字化赋能绿色生产。全流程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的典型应用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将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绿色产品和服务。例如,在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库,重点提升面向产品性能的设计、材料开发与选择、节能降耗及污染减排设计等方面的绿色设计能力。在生产制造环节,利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绿色车间和绿色工厂建设,积极发展定制化、小批量的柔性生产能力。在物流环节,可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规划最优运输路径,提升装载率。在售后环节,充分运用智能诊断等工具,增强符合国际绿色标准和需求的产品供给能力。
数字化赋能绿色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技术为外贸企业构建透明、协同、高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例如,为灵活应对不同国家的绿色标准,可以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内筛选优质供应商,并借助数字化工具构建绿色准入机制。依托能源管理系统与清洁生产认证体系,驱动上下游企业完成生产工艺改造。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供应链评估体系,建立绿色供应商的数字化评价机制,通过对供应商能耗、排放、资源利用率等多项指标的持续监测,进行精准画像和分类管理。
数字化赋能碳足迹管理。借助企业自身及其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采集能源消耗、生产过程、物流运输等环节的碳数据,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体系。例如,浙江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纺织产业链碳足迹数据库,形成了从棉纺、织造、印染到成衣的全链条基础数据支撑,为当地外贸企业提供本土化、高可信度的碳核算服务。基于碳足迹核算,企业可进一步做好碳足迹分析,识别减排关键环节,优化生产工艺、改进产品设计、做好供应链布局调整。
来源:
作者:徐梦周 陈超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作出部署,强调“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绿色贸易主要指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国际贸易全流程,涵盖绿色产品、技术、服务及规则的综合性贸易模式。即在贸易中将环境与社会成本纳入考量,在贸易活动的全生命周期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气候变化应对置于重要地位,通过市场机制和规则引导,促进全球经济向低碳、循环、可持续方向转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是绿色贸易目标的公认来源,呼吁各国通过贸易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
发展绿色贸易是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举措。强调发展绿色贸易,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发展绿色贸易是应对国际经贸规则调整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贸易也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新潮流,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美国清洁空气法等的实施推动绿色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发展绿色贸易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绿色贸易通过推动进出口产品结构向低碳转型,从贸易端倒逼相关产业减少高耗能、高排放环节,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污染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再次,发展绿色贸易是破解传统贸易瓶颈的迫切需要。发展绿色贸易对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绿色贸易可推动贸易结构向高端化演进,壮大外贸新动能。绿色贸易聚焦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品及技术进出口,推动对外贸易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环境友好型转型。其二,发展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推动绿色设计生产、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为企业在信息获取、生产经营、市场拓展等方面赋能,帮助企业降低转型成本,更好适应海外市场需求变化。其三,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低碳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体系,有助于激活绿色贸易新动能,进一步增强我国外贸发展韧性。
当前,我国绿色贸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海关总署数据,绿色能源领域,2024年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71.9%,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2000亿元,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创历史新高。绿色交通领域,铁道电力机车出口量连续5年保持增长。截至今年8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已逐步成为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的重要平台。发布“中国机电产品碳标识”,实现产品碳足迹“可见、可溯、可认”,助力企业在国际采购中更具竞争优势。
我国是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拓展绿色贸易,我国优质绿色产品在全球广泛运用,缩小了发展中国家绿色技术差距和资金缺口,降低了对化石能源依赖,有利于加快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过去10年间,我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60%和80%。我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完成了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助力发展中国家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的风电、光伏技术和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通过输出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降低成本、引领规则和国际合作,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贸易和投资研究室
作者:郝洁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王鹏:
“点线面”结合 打造绿色产业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王鹏10月3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把推行绿色设计、普及绿色制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一步,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循环利用等全链条的绿色转型升级。“点线面”结合,打造绿色产业生态,为拓展绿色贸易夯实产业基础。
王鹏介绍,一是“源头”上推行绿色设计。应用轻量化、无害化、长寿命、易回收的绿色设计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
二是“点”上建设绿色工厂。发挥绿色工厂在绿色转型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绿色工厂提质扩面计划,计划到2030年,国家、省、市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比提高到40%,引导绿色工厂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培育一批零碳工厂。
三是“线”上培育绿色供应链。开展绿色供应链提升行动,通过绿色采购等倾斜政策支持,提高供应商中绿色工厂企业的比重,带动整个链条绿色转型。
四是“面”上发展绿色园区。实施绿色工业园区提升计划,推动高新区、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同时要积极培育建设一批零碳园区。
来源:
作者:白丽斐
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司长国焕新:
深入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制度
10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司长国焕新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继续深入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支持外贸企业绿色发展。
一是协同推进。围绕各行业绿色发展的需求,选定优先领域和重点区域,有序扩展认证范围,推动认证从产品向产业链、供应链拓展,坚持行业与区域并行推进,有效拓展绿色产品供给。
二是强化监管。联合相关部门修订发布《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建立严格透明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措施,规范和净化绿色认证市场秩序,促进绿色贸易健康发展。
三是宣传推广。加大宣贯力度,营造更好的绿色消费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大绿色产品认证的推广应用。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遵循国际规则,积极推动绿色产品认证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和中国绿色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来源:
作者:陈芳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1月5日 3版)
“数字+”提升绿色贸易竞争力
发展绿色贸易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