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双11|这个双11 消费者还会“剁手”吗?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马敬泽
不知不觉间,“双11”已经走过15个年头。虽然各大电商平台依旧会推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优惠活动,但近些年网络上与“剁手”“冲动消费”相关的话题,却变得越来越少。记者调查发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向好,在人们消费热情回归、需求出现新变化的同时,注重实用性和多方比价的理性思维也在回归,成为人们选购商品时的主流思想。
消费热情依旧高涨
家住河北的王先生,还是习惯在“双11”前将自己喜欢的商品放进购物车,并在价格合适时下单,今年双11,他选购了几件一直想买的衣服和一些日用品,总共花费1000元左右。“现在的购物节更多了,东西也不用等到双11再买。不过本着优惠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在双11的前一两个月我也还是屯一点东西,等有了双11优惠后再下单。”王先生说。
与王先生有同样想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伴随着618、双12等各大购物节趋于常态化,双11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性也在消退。在许多网友看来,双11是一个很好的消费节点,但错过双11,依然有其他购物节能够消费,消费者为双11“剁手”的欲望,也就不会那么强烈。
不过,今年双11的消费势头依旧强劲。10月31日,在天猫“双11”正式开售后第一个小时,7.19万个品牌的成交额就超过去年首日的全天,155个品牌在开卖后成交额突破亿元。而在京东双11首周,近30个品牌销售超10亿元,近1.5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近9000个品牌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双11”依旧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购物节。
此外,国货成为了今年双11消费者的宠儿。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发布的《2023“双11”年度调研报告》显示,66%的消费者表示要增加对中国品牌商品的消费,更多的消费者正在探寻比外国品牌更物美价廉的本土替代品。
平台的成交数据也很好的佐证了这一点。10月23日,京东“双11”大促开启,小米、荣耀、华为等多个国货手机品牌的成交额1秒破亿元,前10分钟,国货美妆品牌珀莱雅成交额同比增长70倍,老牌国货蜂花成交额同比增长20倍;10月31日天猫“双11”正式开售后,美妆、家居、厨具、潮玩等领域新老国货品牌表现亮眼,85个国货品牌开卖即破亿元,超7万个国货品牌首日成交额翻倍。
消费者不再盲目“剁手”
在消费者消费热情不减的同时,盲目“剁手”的情况也在减少。其中,消费者逐渐转变的消费理念,是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
艾睿铂发布的《2023“双11”年度调研报告》显示,从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来看,随着消费理念越来越成熟,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将真实性和可信度(83%)、功能性和耐用性(82%)、材料和质量(80%)以及安全性和可追溯性(80%)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理性消费逐渐取代了感性和冲动购物。
艾睿铂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消费与零售业务负责人罗坚舜表示:“现在消费者在购物时十分谨慎,对产品有着更丰富的认识,只购入最值得买的产品。消费者会通过搜集不同零售商和平台的信息,来辨别产品质量、可持续性等产品差异化因素,从而确保做出最优选择。”
通过活动和游戏获得“大额红包”是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之一,曾吸引许多消费者的参与,而如今,消费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优惠活动时,更愿意选择简单明了的“满减”“折扣”等优惠。王先生在往年也热衷于通过参与平台活动来获得双11红包,但如今,他已不再花费心思关注这些活动。“我之前也花费很多精力做任务、打PK赛来拿平台发放的红包,不过之后发现这些规则都很复杂,精力和收获不成正比,就不再关注了。”
此外,一些商家“先涨价再打折”“虚假宣传”等套路也成为人们诟病的问题,让消费者“剁手”前三思而后行。有网友评论道:“部分商家涉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已经让广大消费者看清了猫腻,变得更加理性。对商家来说,要多一点诚意,少一些套路,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经济的向好给予了人们消费的动力,双11仍然是人们消费的重要节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平台营销策略的认识逐步深入、对无良商家的套路感到厌倦后,动不动就“剁手”的冲动消费,已经不再被消费者所认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