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雄:农村电商需走向“卖得好”和“产得好”的集中统一
一年一度的“双11”电商大促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电商在中国历经20多年发展,网络零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早已超过30%。
2015年,以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崛起为转折点,电商市场格局也已经从阿里、京东“双雄并立”发展为阿里、京东、拼多多“三足鼎立”;随着直播电商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不断加入,市场格局仍在持续演进。
下一个“新十年”,电商格局将如何演变,如何在“十五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进一步发挥电商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成作用?在中国经营报社、中经传媒智库联合举办的“新十年,新引擎——新电商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杜志雄分享了思考与建议。
“‘十四五’时期,农村电商本身在市场规模、基础设施、主体活力、助农增收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电商在农业中的运用已经由单一销售渠道升级为驱动乡村经济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杜志雄指出。
在杜志雄看来,“十四五”期间电商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首先,政策支持不断加大,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数商兴农”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其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与物流双轮驱动城乡流通的壁垒不断打通,“十四五”时期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另外,农村电商呈现出产业链融合的特点,三产融合持续推进,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
不过,杜志雄认为,电商在持续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一是当前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均衡,物流“最后一公里”仍然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特别是产地仓的建设,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是主体能力不强,中小农户数字化参与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包括“新农人”电商基础知识的培训在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数字屏障,参与和使用能力比较有限。
三是产业链的融合程度依然不够充足,供应链标准化与数字化水平仍然比较滞后,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断链脱节”的问题,包括流通端数据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打通不是很充分。
基于现状与问题,杜志雄认为,应当继续完善农村电商生态,促进其为乡村产业振兴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对于如何进一步发挥电商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杜志雄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继续强化“数商兴农”工程,构建全域覆盖的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尽管经过“十四五”,“数商兴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
第二,要建设智慧供应链体系,打通“生产—仓储—配送—销售”全链条的数字化断点,把政府拥有的数据信息跟市场进行有效的配置与链接。
第三,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推动小农户与现代流通体系有机衔接。在杜志雄看来,电商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当中,由于主体参与深度、参与能力的差别,对农产品的加工和服务仍然不足,生产主体加强对产品产后的管理、包装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第四,要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数据驱动、产销精准对接”的新生态。把“卖得好”和“产得好”集中统一,把卖产品和生产产品两个过程有效地链接。“以农产品包装为例,既要保障质量,又要增加产品的识别度,借助电商线上的影响力,通过包装增加销售,甚至产生产品溢价。”杜志雄表示。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