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利梅: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泛在互联的数字基础设施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马敬泽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殷利梅从“数字经济测度工具箱”指标体系简介、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情况、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数字经济测度工具箱”指标体系能够对进行数字经济测度,包含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数字贸易测度、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经济的贡献度。其中的基础性指标是衡量当前数字经济重要领域的发展水平,而前瞻性指标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沿方向,虽然在目前的数据统计工作中尚未同步跟进,但未来应优先考虑并实施。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对标全国,长三角领衔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动力强劲。2022年,长三角地区GDP为29万亿元,全国占比达24%,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近三成,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49.3万个,约占全国总量的21%;在发展进程上,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拾阶而上。2019年、2020年、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分别达到8.6万亿元、10.83万亿元、12.7万亿元。长三角十城市(区)组建“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进一步激发长三角协同创新活力;在区域格局上,一主多副结构辐射带动了整体数字经济跃升。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引领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南京、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经济强市作为副中心也各自形成城市圈,在区域内部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分区域来看,在基础设施层面,上海、杭州、南京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了底座。其中,上海早在2020年就已建成“双千兆宽带第一城”,固定宽带网速长期领先全国,围绕国际数据港、数据交易所和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瞄准全球一流水平;杭州推进5G基站建设“一件事”集成改革,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3.2万个,实现城区、县城、行政村5G网络100%覆盖;南京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通信枢纽城市,也是我国首座双千兆省会城市,城乡千兆光网实现全覆盖。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超3万个,主城区、郊区中心区域5G网络全覆盖,5G上下行吞吐率、终端接入成功率等全国领先。
在数字产业层面,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数字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牵引。2022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GDP比重超27%,营收达1.6万亿元。从2018年起,杭州的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规模一直稳居全国第四,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0.2%;南京是全国第一个软件名城,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优势明显,拥有新型显示、信息通讯设备、物联网领域三个“千亿级产业”,通过创建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互联网关键技术揭榜攻关,实现了当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苏州先后引入腾讯、阿里、华为、中软国际、360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补齐发展短板。
在产业数字化层面,苏、甬、锡等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数字技术先发优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在工业领域,苏州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为4.3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苏州市支持企业抓创新、抓技改,坚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在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标杆引领作用。上海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宁波先行先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无锡建设“456”现代产业体系;在服务业领域,上海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诞生了哈喽出行、携程网、小红书、平安医保、平安好医生、叮咚买菜等一批生活服务类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在农业领域,常州市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全产业、全链条覆盖应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70%。盐城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2022年,全市共建成数字农业农村基地231家,建成农业电商网站(店)3.4万个,农业电商年销售额突破250亿元。
在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层面,数字经济已经深度融入长三角百姓生活,城市群全员落地“城市大脑”。杭州最早提出“城市大脑”构想并付诸实践,“城市大脑”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杭州实现“无杆停车场”“急救车不必闯红灯”“入园入住无须排队”“医后最多付一次”等多个应用场景,城市管理难点和民生痛点逐一破解,并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可推广经验;“城市大脑”杭州经验已经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台州、温州、合肥等长三角城市落地,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在数字经济生态环境层面,长三角创新环境良好,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壮大吸引人才流入。无锡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推出“太湖人才计划”“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南京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领域快速发展,并且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杭州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以及科创产业发展较快,人才净流入多年为正,且逐年攀升;上海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13个行业中上海有5个薪酬位列第一、5个位列第二。并且,上海瞄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和服务产业,这些高端产业和高端功能决定了上海吸引数字人才的独特优势;苏州连续十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2022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苏州名列第七。“人到苏州必有为”“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条”等吸引人才的政策持续发布。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场景驱动的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加速涌现。近年来,长三角积极探索数据要素价值化,已建成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所、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若干个大数据交易中心。2021年9月,长三角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在苏州正式成立。2023年5月,上海发布《张江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建设国内首个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长三角有规模庞大的应用场景优势,可以预见,一大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重点领域关于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开发利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及相关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将纷纷涌现。
其次,科技创新对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加显著。一方面,长三角的科研创新主体多。长三角一市三省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包括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丰富的数字人才等,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长三角G60走廊发挥创新辐射带动作用。2021年3月,“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
最后,长三角数字产业集群加速涌现,产业集群化趋势更加明显。无锡依托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联东U谷·锡山国际企业港等,重点发展微电子、现代通信、信息安全产品和软件等产业。拥有集成电路、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打造了“物联网之都”金字名片;南京依托南京软件园、中国(南京)软件谷等,重点发展微电子、现代通信、信息安全产品和软件等产业。拥有新型显示、信息通讯设备、物联网领域三个“千亿级产业”;合肥依托中国声谷、物联网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实现智能语音在各种场景的应用;杭州依托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西湖科技园等,重点发展软件和通信产业。依托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聚焦数字安防、信息软件、电子商务、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苏州依托苏州软件科技园、张家港沙洲湖科创园等,重点发展微电子、现代通信、信息安全产品和软件等产业。拥有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优势产业;上海依托张江人工智能岛、西岸智慧谷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产业。芯片企业高度集聚;数字技术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宁波依托甬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宁波慧谷等,重点发展软件和通信产业。围绕石化、汽车制造、家电、纺织等优势行业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
殷利梅对长三角地区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泛在互联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通信网络,推进5G网络全覆盖、千兆宽带全普及,国际通信能力再提升;建立感知网络,布局泛在感知、智能融合的神经系统;建立算力网络,加快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第二,要突出创新引领,加大数字产业化支持力度。先进城市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注重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具备基础的城市要在传统数字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欠发达城市要抓紧开展数字产业情况摸排,明确方向。
第三,发挥传统优势,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业方面,要引导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上云上平台和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服务业方面,要创新服务业态、服务方式;农业方面,要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农业高地。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应推进一市三省公共数据和政务数据互联互通;依托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居民服务“一卡通”,提升跨区域事项办理和服务共享的便利性。
第五,要优化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人才合理分布。利用产业布局、城市设施和服务供给一体化来有效拉动人才一体化。
(本文系作者在“2023年首届长三角数字供应链与智慧物流发展大会”上的演讲,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马敬泽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