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内畅外联 青岛迸发活力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青岛正全面提速。10月25日,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主桥部分正式通车,比原定计划提前两个月实现“堵点”变“通途”。随着城市更新三年攻坚元年接近尾声,越来越多的交通建设项目落地落实,相继见证着“青岛速度”——8月,辽阳路(南京路—福州路段)交通结建工程主桥正式通车;9月,辽阳路快速路(福州路—海尔路段)全线首跨钢箱梁架设完工;济青高速中线(潍坊至青岛段)项目年底完工通车,莱荣铁路路基、承台、隧道工程全部完成……
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青岛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市和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盯紧细处、实处的大项目,不仅是青岛积极参与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青岛破解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短板、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以实现城市能级跃迁的难得机遇。
既为枢纽,青岛理应“内畅外联”。于内,进一步织密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于外,进一步彰显胶东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龙头担当,做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超级节点。眼下,这座城市的基础框架已全面拉开,青岛的战略节点和枢纽价值正不断彰显。
内畅——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交通的关键在畅通。
截至2021年底,青岛城区人口较上一年增加30万人,青岛跻身特大城市第九位,给交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正在呼唤更顺畅、更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这也是青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而在青岛全力推进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八大攻坚中,就包含了针对这一堵点的交通基础设施攻坚。
除本次通车的海尔路—银川路之外,杭鞍高架二期工程主线承担起部分胶州湾隧道、环湾路、青银高速进出青岛城区的集散功能;唐河路—安顺路完成首段二灰摊铺施工,预计开通后将缓解重庆路、黑龙江路现状交通压力;据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透露,浮山隧道、重庆路快速路、山东路—鞍山路立交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力争今年底或明年初开工建设……青岛正一步步打通交通堵点,纾解交通压力,实现城市能级的提升。
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意义同样重大。
为服务“七区三市”整体格局,青岛铺开交通网,规划建设多条地铁线路串联各个区市,提升城市运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开大青岛框架。
根据城市更新三年计划,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青岛将重点推进34个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项目,其中,地铁建设项目11个。
地铁线网的完善将降低岛城市民跨区域往来的通勤成本,随着通勤成本的降低,人员往来密切,资源的流通也将更加迅速。青岛将以此加强区市间的交流,带来更紧密的联系,促成更多的合作。
如今,青岛地铁4号线劲松三路站主体结构封顶,正在争取年内试运行,地铁8号线南段嘉定山站至鞍山路站区间双线贯通,地铁7号线也开始施工。未来,更有17号线将触及城阳、莱西,14号线串联平度与主城区,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市通过地铁“加入群聊”,青岛,也将迎来更新的故事。
外联——打造国际交通枢纽
交通的通达带来更高的城市品质,也意味着更强的枢纽能级。
青岛提出打造交通强市,发布《青岛市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实施方案》和《青岛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实施方案》双方案,正是要在畅通内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配合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目标,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青岛东接日韩、北接蒙俄、南连东盟、西接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格局中具有独到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开放特征,青岛正不断对外联通,积极对接胶东经济圈、力争进入北京、上海辐射圈内,同时也加强对外交流,发展多式联运,拓展国际“朋友圈”。
一方面,青岛积极争取京沪二线青岛连接线项目,并承担青银通道的重要节点。如此一来,纵向上,青岛能够在五莲接入京沪二线,融入京沪生活圈,横向上,借由青银通道这条贯通东西部的铁路走廊,青岛能够经济南、石家庄、太原等城市直通银川,进一步融入全国铁路体系。
另一方面,面向国际,青岛依托上合示范区和自贸片区等平台加快交通物流建设,优化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打造枢纽。如今,青岛港链接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4F级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通航覆盖全球126座城市,海陆空铁“四港联动”高效物流体系不断完善。青岛意在不断提升运输能力和服务能力,向“通达全球”的目标不断进发。
统筹国内辐射与国际开放,以完善交通线网加强同其他地区的联系,在青岛,链接各地的交通蓝图正在展开。
破题——“数字青岛”助力绿色交通
抓交通不是简单地抓基础设施建设。放大框架与格局之外,青岛的交通网络建设同样注重品质与内涵。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交通”恰恰蕴藏着破题最优解。
在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主骨架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
践行低碳,数字赋能是重要参考方向。这一路径上,青岛早有布局。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用能结构,汇制“双碳行动”开发规划,引入光能、风能、氢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在全自动化码头建设中实现了零排放的降碳目标。
作为全国首个全场景电动化的低碳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更是在诞生之初就定下了“绿色低碳”的基调。其配备的独立能源中心,综合用能效率可达90%以上。其中,光伏发电项目可满足航站楼20%供电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青岛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预计到2050年,全面完成绿色转型,提前高水平达成近零排放的绿色城轨。
超前谋划、提前布局,为青岛交通网主骨架架设设定了“绿色”的基底。这是响应国家号召、对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时代课题的回应,也是青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内在刚需。
当然,交通成“网”意味着各项基础建设不能“单线作战”。要做“国际门户枢纽”,“超级节点”青岛同样要具备深度优化调整运输结构的能力。未来,青岛将继续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运向铁路、水路有序转移,预计到2025年港口集装箱铁路水路集疏港比例可达60%以上;同时,实现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
交通建设加速跑,铺就经济发展快车道。陆海交汇、通达全球的青岛,正向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疾步迈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