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加征12%钢铁关税,中国出口承压倒逼结构升级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长风
环球网消息,自4月21日起的200天内,印度政府决定将对进口的部分钢铁制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以保护本土的钢铁业,“抑制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廉价进口钢铁激增”。
(图源:塔塔集团官网)
在基建、制造业发展驱动下,2024/2025财年,印度连续第二年成为成品钢净进口国,净进口量达950万吨,创9年来新高。
在需求尚有缺口需要进口填补的情况下,印度突然征收12%的临时关税,显然会增加印度的社会用钢成本,但为什么印度还是采取了征税举措?作为印度的钢材供应大国,中国对印度的钢材出口贸易会受哪些影响?
关税壁垒:
保护产业还是加剧成本矛盾?
近年来,印度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国。2010~2023年,印度粗钢产量由6898万吨增长至14017万吨,CAGR(复合年增长率)为5.61%,其中2023年同比增速为12.39%。
2024年,印度粗钢产量为14500万吨,同比增加3.57%。
除了粗钢产量持续增长,印度基于基建和制造业的驱动,印度钢铁消费量,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负增长外,近年来也保持高速正增长。
(图源:塔塔集团官网)
数据显示,2020~2024财年,印度成品钢消费量分别为100万吨、95万吨、106万吨、120万吨和136万吨,消费量复合增速达8%。
基于印度钢铁的消费趋势,业界认为,未来印度的粗钢产量,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早在2017年,印度政府就出台《国家钢铁政策2017》,从供需两端指定多项钢铁行业目标,包括2030~2031财年粗钢产能达3亿吨、钢产量2.55亿吨、成品钢产量2.3亿吨,海绵铁产量0.8亿吨、人均成品钢消费量158千克等。
虽然印度粗钢产量不断增长,但由于其钢铁消费量尤其是高端钢产品消费的不断增加,近两年,印度成为钢材净进口国。中国、日本、韩国是印度前三大钢材供应国。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到2024年的十年间,中国累计出口到印度的钢材产品为2272.71万吨。其中2015年为476.11万吨,为十年来最高量。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钢铁对印度出口量为121.31万吨;2021年,为118.73万吨。疫情之后,中国对印度钢铁出口量逐渐攀升,2024年超过了300万吨。
长期看,印度基建需求增长与本土产能不足的矛盾仍将支撑进口依赖。加征关税,无疑会增加印度的社会用钢成本,但为什么印度还会采取加税举措?
印度商务部下属调查机构贸易救济总局出具的一份报告称,该措施对于应对进口钢铁激增对国内产业造成的“严重损害和威胁”是必要的。
经济学家余丰慧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贸易环境紧张、美国发起关税战的背景下,印度此举释放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信息,也是尝试增强自身在全球钢铁市场上的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出口承压:
倒逼中国钢铁产品结构升级
自4月21日起的200天内,印度针对进口的部分钢铁制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无疑将提升中国出口印度的钢材成本和价格,进而削弱中国出口价格优势,制约中国出口到印度钢材量。
实际上,近十年来印度从中国进口钢铁的规模呈现显著波动态势,核心趋势由政策博弈、需求扩张与成本差异共同驱动。
2015年,印度对中国钢材加征7.5%~12.5%关税后,进口增速一度受限;但2023年起,印度基建投资激增,推动成品钢消费量增长13.8%(2024年4~8月达6030万吨),本土产能缺口扩大,促使2024年4~11月印度自华进口量达196万吨(占总进口量30.2%),全年突破301万吨。
中国凭借成本优势(较印度低12%~14%)及出口均价下滑(2024年1~10月同比降18.72%)持续主导市场,高端产品如电工钢板、镀锌板填补印度特种钢需求。
然而,2024年9月10日,印度“以保护和促进当地产业”为由,对从中国和越南进口的部分钢铁产品征收12%~30%的关税,导致中国钢铁对印度出口量2024年11月份较10月份下降52.8%至15.93万吨。
由此不难看到,政策干预对贸易流的直接影响。
不过,印度本次对部分钢铁制品征收12%临时关税也有例外:售价在675美元/吨至964美元/吨的钢铁制品被豁免;除了中国和越南外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被征收临时关税;包括不锈钢、马口铁和电工钢在内的22种钢铁制品也在豁免名单里。
兰格钢铁网信息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此次征收关税或对中国出口至印度的热轧卷、冷轧板等形成制约,但对于部分产品价格在675美元/吨至964美元/吨的钢铁制品被豁免,后期可能推动中国钢企出口印度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倒逼中国出口印度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
印度信用评级机构(ICRA Limited)报告指出,若印度政府批准12%关税政策,2025~2026 财年,印度钢铁进口量可能下降50%。
经济学家谭浩俊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关税对中国钢铁出口影响不大,因为印度的需求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的钢铁产品,能否在清关税政策下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破局之道:
高端化与全球化双轨并行
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8%,较今年1月预测值低0.5个百分点。
在全球经济乏力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叠加可能成为常态。应对关税影响,或是中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需要格外重视的问题。
面对以美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也在严查出口原产地和转口贸易,中国钢铁产品出口或逐步受到制约。
中国钢铁怎么办?
王国清建议,长远来说,中国钢铁业可以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减量置换等方式,推进产能优化,让钢铁供给更好匹配市场需求;同时,加强与海外钢材需求目的国的合作与产业链整合,在一些目标市场进行钢铁产业投资,促进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目的,规避关税及反倾销风险。
此外,在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导的形势下,钢铁出口方面要开拓新兴市场,挖掘更多有钢材需求但对中国钢材贸易制约少的市场;同时要优化钢铁出口产品结构,减少低端钢材出口比例,重点发展高端特种钢;在双碳目标以及碳关税制约下,也要加强绿色低碳转型,通过低碳冶炼技术优化降低吨钢碳排放,同时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碳足迹核算体系,减少碳关税对出口成本提升的冲击。
若想继续拥有印度市场,中国钢企必须在降本增效、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方面下功夫,否则,将来会面临更大市场竞争和行业效益压力。
要使中国钢铁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谭浩俊认为,中国钢企首先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提升钢铁产品尤其是高档次钢铁产品的品质。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关税影响,中国钢铁要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出口范围,不能局限于某些区域国家。
从此次印度关税政策看,其关税对象是覆盖部分钢铁产品,对高端钢铁产品采取豁免政策,说明高端产品在印度是替代性差的缺口产品,中国可以在这方面发力,将对印度出口钢铁产品调整为其产能弱、不具备产能的刚需产品。
业界人士表示,中国钢铁业在技术创新上,可以有更大的作为,通过低碳技术降低生产费用,对冲关税成本。并借助于多元技术创新,研发生产更多高端产品,这样的产品不仅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且附加值也高,这样的拳头产品是不惧什么关税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