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骑手收外卖柜服务费,为何牵动人心?
“外卖柜向骑手收服务费”引起的争议还在持续。实际上,这种收费行为早在一年前就已出现。不同的是,去年是小范围内“试点收费”,这次收费范围更广、覆盖城市更多,几乎成了行业标配。据报道,目前外卖柜的收费标准在0.3元-0.6元之间。按平均每单0.5元计算,使用频率高的骑手每月要多花费几十元。与此同时,外卖柜服务费该不该收、向谁收、怎么收,各方意见并不一致。
外卖柜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曾经,“进不去的园区、打不通的电话、等不起的电梯和找不到的门牌”,成了摆在外卖骑手面前的现实痛点。外卖柜打通了外卖服务“最后100米”,为骑手节省了配送时间。数据显示,使用外卖柜,骑手每单平均可节省4-10分钟。
在写字楼、公寓、医院、产业园区等封闭性较高、送餐环境复杂的区域,快递柜更成了刚需。原因在于,这些场所多限制骑手进入,而消费者又难免遇到不能及时下楼取餐,以及错拿或丢失外卖等情况。让骑手将饭菜放在外卖柜里,虽然增加了消费者下楼取餐的麻烦,但换来的是自由拿餐的便利。
这样看来,骑手和消费者都是外卖柜的受益者。骑手是主要、直接受益者,消费者是间接、次要受益者。那么,按照谁的需求大、谁更受益的原则来分摊付费,可行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完全向骑手一端收费,骑手的吐槽和委屈,普通消费者也不难感知到。一方面,每月几十元的费用看似不多,但对于骑手群体来说,这也关乎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如果一个骑手分到较多的医院、写字楼等外卖单,使用外卖柜,就难免要付费更多;否则就只能选择坐等用户下楼取餐等老办法,这样要么陷入“送得越多,付费越多”的尴尬,要么面临送单量减少、收入减少的境地,或者遭遇外卖被错拿、偷拿带来的投诉量增加等风险,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另外,近些年,外卖骑手面临的高负荷工作、平台重惩罚少奖励的管理机制、相对缺乏的劳动权益保障等现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这种舆论氛围中,每月向骑手收取几十元的外卖柜服务费,也与整体的人文关怀氛围相违背。
而让消费者分摊部分外卖柜服务费,也是不合理的。消费者点外卖的费用里,本就包含了配送费,岂能再额外付一笔外卖柜服务费?再说,骑手使用外卖柜,给消费者增加的取餐成本和麻烦始终存在,又怎好再收一笔钱?
在与骑手和消费者共情的语境下,人们很自然将批评的矛头直指收费方:平台那么“家大业大”,就非要盯着外卖柜这个小小的“苍蝇腿”,就不能让利给骑手和消费者,自己消化了这笔开销?
但在商言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外卖柜从免费使用到有偿使用,几乎是必然的。且不说外卖柜的场地租赁费、物业入驻费用和运维等各项成本都摆在那,平台追求压缩成本乃至盈利是本能;从目前的外卖柜商业模式来看,不光是平台一家,还涉及各种复杂的运作和经营规则,从中分一杯羹关乎多方利益。单纯以道德标准评判市场行为,不实际,也不理性。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骑手和消费者享在享受高效和便利的同时,不用掏外卖柜服务费?
长期来看,难题还是要让各方在市场行为的博弈中去解决。参照快递柜,曾经向快递员收费、向消费者收延时服务费的模式,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很快就被驿站和送快递上门服务所取代。虽然外卖柜和快递柜的需求、使用率和运作模式都有所不同,但市场自会摸索出一套趋利避害的方法。比如,在医院、写字楼等区域,当抵制外卖柜服务费成为主流认知,就有可能出现专门放外卖的柜子等设施供人免费使用——这在不远的过去是普遍操作。
当然,在现阶段,加强对外卖柜服务费的监管仍有必要。平台作为市场主体,收费标准和实施细则应当明确并予以公示,让骑手心里有一本账,让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监管部门应强化对平台和其他外卖柜运营商的监管,杜绝乱收费、滥收费乱象,让骑手和消费者免于被不合理收费的困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