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双碳目标的战略内涵
(一)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
中央政府庄严宣布并承诺2030年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简称为双碳目标)过程中,需借助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理念等新动能的不断叠加,加速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中高碳行业的退出、高排放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的发展进程,必然为低碳经济大量产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会。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主要分支,一方面担负着国家民生工程的时代艰巨使命,另一方面则是关系国家安全、食品安全的重大责任,自然也是双碳目标下概莫能外的重点领域及部门。在双碳目标下冷链物流亟需对原有的存量结构、产业及供应链结构、空间集聚及其网点布局都需要适应低碳发展的目标和时代要求,数字化、智慧化、低碳化将成为冷链物流乃至其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冷链云平台将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绿色、低碳、生态理念成为冷链物流的新方向、新目标,冷链物流的供应链化将成为降成本、低耗能的加速器,冷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效应将不断放大和溢出。
(二)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承诺”
我国的双碳目标始于 2020 年 9 月 20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对世界做出的正式承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政府将承诺的这两个指标简称为“双碳目标”。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巨大,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
“双碳”目标是我国按照《巴黎协定》规定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强化目标以及面向21世纪中叶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广义的碳排放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水平由快到慢不断攀升、在年增长率为零的拐点处波动后持续下降,直到人为排放源和吸收碳汇相抵。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的过程。
(三)双碳目标下的巨大压力与战略意义
1.巨大压力
众所周知,冷链物流及其供应链是一个跨越时空、突破国界范围的产业合作领域,尽管碳排放不及制造业,但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碳排放多的领域。以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经济,且链条很长,涉及多个行业,尤其是制造业,能源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80%左右,化工业生产部门在2019年碳排放量约 5.88 亿吨,占全国能源碳排放比例的 6%。因此,双碳目标要求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努力,高碳行业将退出市场,尽快实现能源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导致原来存量的供应链等结构、布局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2.战略意义
但从长远看,双碳目标下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企业进入碳汇市场因自身碳排放低不仅大大降低市场运营成本,而且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效应及国际竞争力。因此,积极研究“双碳目标”背景下供应链经济,尤其是保持冷链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对于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四)双碳目标下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首先,数字化冷链物流的新特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赋能与加持,推动冷链物流更多地具有智慧化、数字化、数智化发展的新特征,诸如冷链云平台、云仓、无接触配送等。
其次,平台成为冷链物流的新载体。冷链链条的易断链属性,成为冷链物流挥之不去的痛点和弱点,但平台经济赋予冷链物流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必然使其走向从散乱向精致、从粗放到集约、从点-线运营向面-立体化运营的转变,这一切需要平台的助力与加持。诸如无车承运人、无库承储人等平台型的冷链平台的助力。
再次,绿色理念成为冷链物流的新需求。冷链全链条需保持恒温状态,一方面要确保生鲜品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要以最低能源消耗、最低排放标准、最大经济效益、最高运作效率为目标,这就需要从根本源头获得冷链物流发展的动力,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最后,冷链物流供应链协同效应将被不断放大且亟需重构。如果说冷链物流追求的是局部效益或效率,而冷链物流发展的升级优化则是供应链整体效益或效率的全面提升,而冷链供应链则是将众多碎片化的组织、信息、技术整合为高效的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更加强调彼此的休戚与共、互为依存关系,那么供应链所有合作伙伴成员集结起来将会释放巨大的效能和效应。此外,原有的简单的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亟需重新构建,冷链供应链系统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治理,不论是运作流程,还是组织结构,抑或是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都在不断第自我革新和自我革命。
二、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机遇和挑战
(一)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其一,从狭义角度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效率和经济活力的提升;其二,从广义角度理解,除了效率和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也是“开放、创新、融合、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
综上,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内涵主要体现在逐步向智能化、科技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冷链行业及跨界组织加大冷链物流设施、技术的资源投入,新技术将为冷链物流赋予更高价值。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冷链物流专业领域逐步渗透,冷链物流全链条进一步实现技术赋能,逐步构建智能化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将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畅通、融合互补的有力支撑,这也是响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具体行动。专家预测未来冷链行业将涌现出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大型冷链流通企业;包括现代冷链体系和应急冷链系统在内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企业转变发展理念,依托智慧冷链、绿色冷链及低碳冷链,助推冷链行业高质量发展。总而言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其次,“开放、包容、融合、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最后,更高水平开放的发展。
(二)挑战与压力
首先,冷链行业及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冷链在我国属于起步比较晚的领域,冷链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市场结构单一及市场绩效偏低等问题突出,导致冷链行业整体的国内外竞争力不高,一方面是消费侧的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冷链供给侧能够给市场提供的多元化、差异化服务严重不足,总之消费升级导致冷链服务供给无法满足消费侧的需求;其次,易受到重大突发事件及国际大环境等未知风险的影响。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及国际供应链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冷链行业在自身尚处于积累和成长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诸多不适应的状况,再加上全球经济因新冠的冲击致使冷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且随着国际环境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冷链物流需要在后疫情时代规避众多风险和挑战;再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不完善。冷链行业因市场集中度偏低,行业组织各自为政,运营呈现碎片化、孤岛化状态,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冷链标准体系仍处于初始阶段,行业内整合能力、效果及效益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极大地影响到冷链物流及其供应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后,重构冷链物流及其供应链体系的难度较大。短期内因行业组织化程度偏低,致使行业整体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冷链物流及其供应链质的飞跃和升级。冷链供应链体系重构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亟需弥补短板、打通堵点、增强弱项。
(三)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首先,技术创新是能源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动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需依赖和仰仗借助技术创新加速能源转型以实现低碳冷链发展起到决定性因素和根本动力;其次,以能源结构转型为重点优化能源市场体系。以促进冷链物流对新能源利用的比例,以及促使绿色冷链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再次,治理创新是推动能源可持续转型的根本保障,且推动多层次核心技术领域协同创新。能源转型亟需各领域协同创新、共同参与核心技术在更大范围的应用,冷链物流也概莫能外,借助核心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应用于冷链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上,为冷链高质量发展寻求多元化的低碳能源储备;最后,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特征的智慧能源体系。新型能源的生态性必然影响到冷链活动的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行动中去,也为冷链智慧化能源供给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及智慧能源赋能于冷链,减少冷链对环境的排放和破坏。
三、双碳目标下冷链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
众所周知,冷链物流是指农产品/食品在最前端的原产地采收开始,历经分拣、分级包装、入库预冷、运输、冷藏、流通加工、配送及销售全过程全链条保持低温或恒温状态下的流通活动。在双碳目标下冷链全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碳排放,诸如冷链产品/食品前端原产地温室的气体碳排放占据较大的比例,直接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而影响到生态环境,除此之外冷链物流在其全链条中也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碳排放,在双碳目标下都是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具体包括如下:
(一)冷藏运输及配送装备碳排放
冷链运输及配送所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比起普货物流更大且对石化能源的消耗更多,主要体现在冷链产品输送的各种运输载具,借由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使用过程中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O2,同时排放一些有污染的烟气,而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和气候极端变化使得人类的生态变得越来越脆弱,雾霾和酸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加之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及其供应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组织化程度低,链条上的组织协同能力偏低,导致冷链物流社会成本高,因而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痛点。
(二)冷藏冷冻仓储设施的碳排放
冷链创造的时间价值需要大量的仓储设施,以确保对市场的有效供给,然不论是冷链仓储设施,还是冷链仓储管理都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冷链仓储环境需消耗大量的能源,且因制冷设备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温室效应。
(三)冷链加工、包装及其材料的碳排放
一方面,在冷链的流通加工和包装活动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碳排放,特别是借由石化能源转化的电力消耗,另一方面冷链包装材料除个别传统的、高成本的包装材料,大多数采用的是化工合成的包装材料,且制作这些包装材料主要原料是石化能源及其附属产品,甚至完成包装后难以回收和降解,会因冷链包装材料用量急剧上升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越大,也就间接地造成碳排放增大。
(四)冷链产品/食品销售环境的碳排放
这是冷链产品末端需要大量的便于销售的冷藏冷冻柜设备,每天消耗大量的电量以维持冷链产品/食品的低温状态。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不论是传统零售业态超市和便利店,还是新兴业态的生鲜电商线下生鲜品自提柜,还是网点配送冷藏柜都会消耗更多的能源,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总之,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的极不合理性造成冷链物流对能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众所周知,水力发电产生的电力能源在我国西部尽管十分充足,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比例极低,电力能源却无法适时消费,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但电力能源极其匮乏,能源消耗极大,尽管我国可做到“西电东输”,但与东部发达的经济相比,仍存在巨大的缺口,且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则更多地利用石化能源发电以满足国民经济各产业的需求,对环境影响极大。因此,一方面需要我国尽快实现能源的转型以及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石化能源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也需要冷链物流自身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协同创新,冷链物流尤其要加大对再生能源比重,比如光伏、太阳能、风能及潮汐能等能源的利用。
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冷链高质量发展的客观条件
1.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导向
自2010年以来,政府每年都有印发促进冷链物流及供应链发展的支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多达30余项。从中反映出政策的高频率性,持续频繁的政策供给,不仅直接推动冷链及其供应链快速发展,而且也为冷链提质增效发挥重要的作用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冷链物流关系到国家安全、食品安全
习近平指出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中,从国家安全观视角下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底线思维为基线,冷链物流不仅是国家安全、食品安全的“提供者”,更是国家与食品安全的“守护者”。此外,在中央政府实施双循环战略的大背景下,不仅要建设和强化冷链统一的国内市场,构建国内大循环做好自己以应对未来的诸多挑战,而且还要加强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联动互动,以优化提升国内市场的抗压能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更高水平开放的姿态,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食品安全。
3.冷链需求侧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
随着消费市场对生鲜食品品质化、安全化的消费升级,需求侧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特征,需要冷链供给侧采取相应的调整,在满足消费者吃好、吃饱的前提下,逐步朝着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的方向发展。这一切不仅促使冷链物流服务供给发生前所未有的调整和改变,而且需要冷链行业内部协作体系相应地进行重构,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冷链行业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服务结构及流程结构,推进冷链行业的腾笼换鸟和弯道超车。
4.倡导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政策风向标
在中央政府反复强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国民经济相关产业都在走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创新之路,无一例外冷链行业持续秉承生态与环保理念的谋求高质量发展。绿色冷链、低碳冷链、生态冷链不仅要落实在思想观念上,还要践行在行业发展的实际应用上,凭借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5.冷链基础设施及其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全面加速
尽管冷链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受消费升级及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使冷链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具体表现为冷链行业的优化升级,不论是行业内增速加快,还是行业外投资主体踊跃投融资冷链领域,呈现出冷链基础设施投资的热潮。然而,冷链行业整体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亟待行业内的资源整合,以提高行业整体的市场绩效,就需要重点培育冷链物流及供应链头部企业,进一步完善国内国际冷链供应链网络体系。
6.新旧动能转换呼唤冷链行业浴火重生
按照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按照“四新”和“四化”的战略目标谋篇布局,就冷链行业而言改变由以往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即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及新模式”;另一方面加快实现冷链物流产业智慧化、冷链跨界融合化、冷链品牌高端化及冷链绿色化进程。冷链实现“四新”发展的本质就是自主创新,而冷链实现“四化”的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7.重大突发事件风险防控意识日益增强
自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唯独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这场疫情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警示和反思,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应急物流、应急供应链、应急冷链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关注的焦点核心问题,即应急冷链及其保障体系事关国家及食品安全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构建基于国家食品安全视野下的冷链物流应急供应链体系,不但为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而且也赋予冷链物流确保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多的责任担当。
(二)冷链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1.构建绿色低碳冷链供应链体系
冷链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而构建绿色低碳冷链供应链体系则是一方面纵向贯通冷链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合作伙伴乃至战略联盟,建立绿色发展共同体;另一方面还需从横向层面实现绿色低碳水平一体化的协作创新体系,总之构建冷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2.加快能源转型促进冷链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加快能源转型及升级不仅仅是能源行业的首要任务,也是冷链物流行业倡导并践行的能源依赖结构优化的重任,借助于科学技术实现自身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更加绿色低碳的清洁能源或再生能源,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创新及行业内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3.冷链行业内挖潜能实现技术协同创新
坚持技术赋能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冷链跨界融合实施协同创新战略,诸如在冷链仓储设施建设中,适时引入太阳能板平铺于冷库顶部,冷藏运输配送车辆箱体顶部安装太阳能板自主发电驱动冷藏车及车辆制冷动力。此外,在冷链物流的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等其他环节借助于新能源技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4.打造绿色冷链供应链装备动力系统
冷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冷链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及信息服务等环节专业装备的集成和支撑,而要实现冷链高质量发展必须营造一个绿色低碳的冷链设备制造商动力系统,围绕冷链全链条的机械装备制造商打造一个绿色低碳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冷链供应链的全流程、全过程减排降排,加速实现冷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进程。
5.建立与完善冷链物流标准规范体系
在“标准强国”共同认知背景下,标准立国、标准强国逐渐深入人心,各行各业标准化建设都在积极推进。同样,对于起步较晚的冷链物流行业亟需弥补相关冷链标准缺失缺位的短板,加大冷链标准体系建设的力度,建立与健全冷链物流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及国家标准等多层级、多元化的行业标准,加强与国际冷链物流行业组织的广泛交流,吸收借鉴国外冷链标准的成功经验,强化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尤其是在绿色低碳冷链物流标准的建设中作出“中国贡献”,体现“中国特色”及制订“中国标准”。
6.冷链物流做清洁能源消费的领潮者
众所周知,清洁能源的集中代表是氢能源,它是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重要标杆,以其清洁高效、可储能、可运输、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被视为未来人类的能源发展的制高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措施,可有效控制化石能源总量,促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而绿色氢能是对可再生能源转化的电解水所制备的氢气,因其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碳排放量几乎为零而被称为“绿氢”。因此,冷链物流作为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积极争取做氢能源消费及应用的先行者,只有大力推广应用氢能源方可实现冷链物流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李学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物流科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半岛陆海经济一体化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特色智库首席专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