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首个超低温库绿色智慧冷链项目提前完成1905根桩基施工 中交四航局投资13.52亿元建设产业园助力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11月13日清晨,西南地区首个超低温库绿色智慧冷链项目——中交重庆冷链智慧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完成1905根、总长约3万米的全部桩基施工,提前完成工期节点目标,为下一阶段的产业园地上主体结构推进打下了基础。
中交重庆冷链智慧产业园项目位于重庆中心城区核心腹地的沙坪坝区,区位条件优越:项目紧靠沙坪坝区政府所在地及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始发站及集装箱编组站,毗邻城市快速路网体系,距离核心商业区25KM以内,30分钟可通达核心主城区。项目由世界500强排名63的央企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集团)旗下主力工程局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简称中交四航局)投资建设运营,总投资额13.52亿元,占地225亩,总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内容包括冷链仓配中心、多温区物流中心、恒温常温区物流中心、综合展示中心及配套附属设施,园区食品仓储冷库覆盖温区从-55℃至20℃,是西南地区首个超低温库绿色智慧冷链项目,也是重庆市重点工程。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为9.13万平方米,于2023年9月5日正式开工,计划2024年12月30日建成。
中交重庆冷链智慧产业园项目建成后效果图
中交四航局冷链事业部总经理安兆峰介绍;“中交重庆冷链智慧产业园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围绕智能仓配、食品加工、展示交易、供应链金融、应急物资储备等供应链管理增值服务拟引进贸易商(国内国际)、食品加工企业、零售通路类企业、电商零售类企业、冷链仓储物流类企业等,同时,广泛应用智能物流技术,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医药、冻品、肉类、电商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成渝经济一体化发展迈向新阶段作出重大贡献。”
中交四航(重庆)供应链公司总经理蒋正舜介绍,“作为中交四航局在成渝都市圈落地的首个综合性冷链智慧产业园,中交重庆冷链智慧产业园项目定位为‘综合性温控食品供应链数字化基地’,项目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打造‘生鲜仓配中心、加工及中央厨房中心、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综合展示交易中心’四大功能,满足城市居民消费。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以争做‘中交冷链新业务排头兵’的精神姿态奋力开发建设西南地区的优质冷链物流项目。”
站位服务国家成渝经济圈战略和谋求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使命,打造国家绿色智慧产业示范基地
重庆是成渝经济圈“双城记”的“主角”之一。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重庆产业基础坚实、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城市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宜游,增长势头好,城乡融合发展潜力大,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广,内陆开放活力足,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健康丰富的冷藏冷冻产品,中交重庆冷链智慧产业园坚持数字化智慧赋能冷链物流全过程,打造‘物流操作管理、食品监控追溯、冷库温控平台’三大系统,在物流配送方面,通过冷链物流监控平台、订单管理系统(OMS),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配送管理系统(TMS)等提升仓配效率;在食品安全方面,充分发挥食品产地追溯、加工生产过程追溯、供应链管理追溯等功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在食品仓储方面,提供多温区速冻、冷冻、冷藏仓储服务,更能提供智能化库存管理等一站式专业冷链服务。”中交四航(重庆)供应链公司总经理蒋正舜介绍。
“中交重庆冷链智慧产业园项目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的号召,联合设计院、咨询和专业冷链单位经过多轮研讨论证,结合重庆市场特色量身打造国家绿色智慧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项目采用二氧化碳复叠系统,大力减少温室效应。同时,采用热泵机组吸收制冷系统处理余热,有效降低用电成本,每年还能减少碳排放量约1500吨。项目制冷系统针对废热排放,采用水冲霜模式,将原本需要排放的废热二次利用,蒸发冷循环水加热后用于库内冷风机化霜,且化霜后的低温水再次用于蒸发冷换热,降低冷凝温度提高制冷系统效率,从而降低能耗。”中交四航(重庆)供应链公司副总经理赵群海说。
下好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两手棋,优质安全提前实现桩基节点目标
“产业园一期工程有1905根直径800——1200毫米、单根最长达32米,总计长约3万米的桩基施工,工程量大,加上现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有限,施工难度相当大。项目团队锚定争创国家骨干物流基地和重庆市平安工地目标,坚持绿色环保、安全文明施工理念,充分发挥党员领导班子和技术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发扬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积极展开技术攻关,下好了科学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两手棋,确保工程优质安全顺利推进,提前完成了桩基施工节点目标。”中交四航局总承包公司重庆冷链项目总承包部负责人叶瑞玉介绍。
中交重庆冷链项目团队正在进行班前宣誓
中交四航局总承包公司重庆冷链项目总承包部技术负责人禹航介绍,项目现场土层为回填土,深达25m,土质松散,透水性强,成分复杂,而且还有建筑垃圾、淤泥,桩基施工难以成孔,钻进过程也容易塌方;加上回填土孔隙率大,采用泥浆施工容易漏浆;地下局部涌水量大,重庆雨季长、雨天多、雨量又大,回填土在雨水冲刷、浸泡下,易发生垮孔及桩周塌陷等现象,这些都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成本和工期影响较大。如何优化好项目桩基施工成孔工艺是项目桩基施工前的重难点。
面对施工难题和技术挑战,项目党支部迅速成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由叶瑞玉担任组长,禹航担任副组长,带领项目团队迅速展开技术攻关,扎在现场和海量的数据和技术方案里,发扬连续作战、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经过多次模拟试验和比对,改变了原来设计的泥浆护壁、旋挖钻孔的施工工艺,最终决定采用“旋挖成孔”与“临时钢护筒”、“回灌法”、“钢护筒跟进”相结合的桩基成孔工艺,不但保证了桩基质量,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工期,而且避免了原来设计需大量使用的泥浆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环保施工,并实现节约成本近千万元,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桩基施工伊始,正逢重庆的雨季,工地上回填土遇水变软、容易积水,道路也变得泥泞,这给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提出了挑战。”中交四航局总承包公司重庆冷链项目总承包部副经理、安全副总监王映龙告诉记者,“为确保施工安全,项目团队施工前提前就对雨水、消防、电路等室外管网布置进行图纸深化设计,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雨水有序汇集排放,节省后期施工管网工期。”
“我们还临时租来了200多块2米宽、6米长的厚钢板铺在施工主道上,并运来200多车的4000多立方米的碎石铺在地面,同时租来2台长臂泵车确保桩基础灌注混凝土作业,将雨天对施工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叶瑞玉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感到心里还下着雨,同时还下着一盘棋。
“产业园区的桩基施工有别于路桥,桩基数量多且密集,桩距相隔近,最近的相邻只有2米多,考虑到确保彼此临近的桩基质量,无法在密集的桩位群连续打桩,但又不能频繁的移动桩机,以免影响工效、延误工期和增大成本。于是,我们采用了划分几个流水施工段进行跳桩作业,实现了和下一道工序的无缝对接,确保了整个项目的不间断、无障碍连续作业;同时,考虑到项目326根地坪桩的标高比1579根主体结构承台桩的标高原设计高出2-3米,会给项目施工加大难度、成本和工期,项目团队又与设计充分对接,比选优化设计方案,将施工地坪桩标高降低至承台桩位置,由一次性浇筑至地坪板优化为先浇筑至承台顶标高再进行接桩帽至地坪板,既减低了施工风险和难度,保证了施工质量,又缩短施工周期,下好了优化施工方案、科学组织施工这手棋。”
中交重庆冷链项目团队在现场进行研论
事实证明,叶瑞玉和他带领的项目团队,以央企国家队的方案、智慧和担当,在中交重庆冷链智慧产业园项目的首个重要节点——桩基施工中,大干两个多月,实现了提前完成目标,也开启了项目工程全速施工的新高潮。日前,产业园项目正热火朝天地开展主体施工,正着手架空层基础作业、塔吊安装及群塔防碰撞等重点施工环节,全力保障高效有序地推进项目建设。
中交四航(重庆)供应链公司总经理蒋正舜对项目的未来充满信心,也充满憧憬。“项目计划2024年4月底主体结构全部封顶,2024年10月完成验收,12月底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营。目前项目招商工作正稳步推进。项目投入运营后,每年税收贡献3900万元以上,预计可引入50-100 家温控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能有效带动地方经济与就业,园区商品流通总额预计将达140亿元/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