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商用车 > 要闻 > 正文

万钢、欧阳明高有新判断,科技部、工信部透露新规划…… | 2023百人会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赵玲玲 时间:2023-04-03
导读: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高速发展中,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何推动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整个汽车业界关心的重要议题。

图片

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高速发展中,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何推动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整个汽车业界关心的重要议题。

4月1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的高层论坛召开,部委领导、业内专家和企业高层齐聚,围绕“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首先分享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发展阶段的最新看法。

图片

万钢: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发展的四大挑战和几点建议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但是全面市场化发展还面临新挑战:

一是全面市场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产品性能和质量尚难满足消费者全气候、全场景使用需求。

二是商用车进展缓慢,商用车保有量占比12%,但占汽车总碳排放量的55%。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仅为10.2%。其中,中重型货车新能源渗透率不足2.7%,远低于新能源乘用车25.6%的渗透率。

三是与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相比,充换电、加氢网络、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

四是产业发展遇到瓶颈,仍存在基础资源价格偏高、供应链不畅以及一些技术制约问题。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迈向现代化新征程,进入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全面升级的新阶段,我国亟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实现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各方要紧密协同,满足新能源汽车全场景、全气候的市场需求,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基础技术研究;统筹推进内燃-电力驱动协同发展,加快燃料电池商用车跨区域推广应用;促进车-能-路-云跨界融合;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升级和示范应用;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同构建电动、智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分别介绍了部门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相里斌: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能力 科技部将加快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高水平科技创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规划部署。面向2035年深入研判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系统谋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布局,谋划开放、合作、自主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协同的推进路径,把技术创新突破与市场规模效应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积极推动跨部门、跨行业、多主体协同创新。积极谋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促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氢能、储能与智能电网、第三代半导体、智能交通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同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

三是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能力,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对全固态电池、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重大科技前沿的支持力度,加强操作系统、基础工具链等底层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注重培养使用战略领军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

图片

辛国斌:及早研究明确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等接续优惠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相关部门一道加强统筹、综合施策,筑牢发展基础,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支持技术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开展高安全、全气候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大功率燃料电池等电动化技术,以及车用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等智能化技术攻关,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

二是积极扩大消费。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及早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接续优惠政策,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试行研究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指导地方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汽车产业稳定运行。

三是推动车路协同。编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开展城市级应用示范,推动基础设施、数据接口等标准统一,组织开展车用操作系统推广应用行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为创新技术应用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国内重点矿产项目加快建设,加强国际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引导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障资源稳定供应。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发布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标准制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是加大品牌培育。加大对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海外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持续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统筹布局,加强重大项目窗口指导,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企业,促进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体积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赵世堂介绍了下一步的国企改革工作方向。

图片

赵世堂:力争做到政策应给尽给、能给尽给国资委将切实担负起在推进我国汽车产业现代化中的使命责任。

一、坚持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投资布局。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前瞻、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三、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以开展新一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为契机,推动中央企业不断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让产业发展活力充分涌流。

总之,凡是有利于破除企业不敢投、不愿投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政策我们将力争做到政策应给尽给、能给尽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行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并就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提出了看法。

欧阳明高:5-10年内插混和增程电动的新能源车占比或升至30%-40% 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行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

一是整车价格竞争与汽车产业链转型阵痛。
新能源车全面挤压燃油车市场,燃油车全产业链承压,新旧竞争拉开“辽沈战役”式决战序幕;总体看新能源车快增长、缺利润,燃油车缺增长、有利润。新能源车成本仍然高于燃油车;新能源车品牌与影响力溢价上升,合资油车品牌溢价下降。高品质新能源车可与合资油车价格竞争;新能源车阵营不断扩大,你追我赶。竞争进入阵地战阶段,市场进入劣汰赛阶段。

二是电动车充电难与能源产业链转型阵痛。
电动汽车大规模快速普及超出电力行业预期,城市配电网负荷压力大,转型有序充电与车网互动挑战多;石化行业面临燃油供应量减少,不熟悉的快充与快换需求急增,熟悉的氢燃料业务发展迟缓三重挑战;新发展的充换电产业商业模式不成熟、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急需确立新能源行业的战略定位;新能源汽车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倒逼能源产业转型,但能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三是电池锂价波动与电池产业链转型阵痛。
借助电动交通和储能等多个风口,电池产业突飞猛进,但锂价波动、产能膨胀、竞争加剧、业绩不稳。随着对电池的认识加深,更多整车企业介入电池产业,电池产业链与整车产业链结构性矛盾加剧。中长期看,车用电池仍然占到电池应用的70%,如何优化电池企业定位和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要坚持“过渡与转型”双重战略、深入推进“纯电驱动”转型战略。

关于“纯电驱动”转型路径,近中期看,5-10年内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会有所提升,可能从去年的22%提升到30%-40%;中长期看,纯电动优势会越来越明显,2030年后,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会逐步降低。

图片

比亚迪、长安、广汽等车企高层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推进汽车行业现代化的希望和建议。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建议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至2025年,并且快速出台、稳定预期。

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閤先庆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继续出台全国性统一支持政策,多渠道激发内需消费潜力,稳定汽车市场。二是持续推进电池和新芯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强化供应链安全可控。三是加快完善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法律法规。

长安汽车总裁、党委副书记王俊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过程,本轮技术变革及其市场突破将可能是新的品牌在未来10年内唯一可实现换道超车的机遇。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指出,全球市场目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真正的蓝海,中国新能源汽车应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和更加迅猛的速度走出去,成为体现中国国力的全球标签。

他特别提醒,全球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也都在加速,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期或许稍纵即逝,因此,让中国新能源汽车更快地跑遍全世界不是愿景,而是刚需。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 朱江明判断,十年后智能电动车可能迎来5万元时代。其中,电池在十年后成本可能降一半;电驱向更小体积、更大能量发展,十年后200kW电驱系统降至4000元;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一颗芯片总控,十年后只需6000元。此外,空气悬架、五连杆等豪华硬件将从豪华走向大众。

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裁李震宇预测,在2026年高阶智能驾驶的渗透率将超过15%,完成智能化的“跨沟”。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未来三年是关键窗口期,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是决胜的关键。

另外,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论坛上就“问界拆除所有华为标识”一事进行了回应。

“本来我们希望以问界作为跨界合作品牌,在它前面加了‘华为’,结果这两天公司又出了一个规定,要把‘华为’取掉”,余承东说,其实华为一直坚持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一起造好车,“我们一直坚持这个理念”。

责任编辑:李思远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