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提质增效系列报道之五 | 创新联运打法,赋能制造商跑出“加速度”
文 / 本报记者 朱睿颖 何文忠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接近90%,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工作的重中之重。”11月2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如是说,实现目标,将减少不必要的物流环节和成本支出,有力增强制造业发展动能,促进转型升级。
在产业层面,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加密成网助力供应链出海
物流是连通国内外两个市场,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链接,完善贯通国内外市场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能够更好实现商品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成都国际铁路港充分发挥通道优势,有效支撑实体产业发展,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基地,首创“蓉欧速达”全程时刻表班列运营模式,创新自贸区制度,推动“成都+欧洲”双工厂模式,全力保障供应链安全,提升产业链韧性,累计开行超3.1万列,其中中欧班列1.7万列,服务企业超1.5万家。有力保障了四川本地汽车整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及先进材料等适铁适欧产业运输需求,助推中国制造“走出去”。“去年4月,我们在全国率先开行成都至波兰的蓉欧速达班列(定站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刻、定价格),现已实现每月四趟双向稳定运行。今年5月,也率先开行了‘成都—莫斯科’蓉欧速达北线去程产品,时效已压缩至10天。”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港投公司)市场部孙林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港投公司通过打造全国最一流的蓉欧速达班列产品,构筑有效链接亚蓉欧的互联互通班列,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推动外贸进出口高效顺畅运转提供有力保障。
为推动外贸进出口高效顺畅运转,便利内陆企业高效自主选择国际运输路线,成都国际铁路港构建“四向通道”,首创“蓉欧速达”全程时刻表精品班列,建立以成都为主枢纽的亚欧大陆多式联运物流新通道,累计开行量超3.1万列,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国际班列。
当前,产业融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推动物流提质降本增效方面作用凸显。成都国际铁路港加速通道织密成网,进一步提高了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
简化流程推动制造业加速跑
从全球视角来看,物流成本高低与制造业竞争力强弱息息相关,物流成本对经济运行、产业链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物流提质降本增效意味着制造业更短的生产周期、更高的市场响应速度和更强的产品定价能力。物流成本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隐形成本”。
江苏省制造业门类齐全,大件运输呈几何级增长态势。2017年至2023年,江苏省累计完成大件运输许可100余万件,增长近千倍,办理大件运输许可10余万件。
如何畅通大件运输、助力制造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为此,江苏省优化大件运输审批流程,助力制造业跑出加速度。从2023年开始,试点“信用+承诺+批量”审批服务,“审批按下‘快进键’,为企业省下真金白银,更让产业链上下游更加安全稳定。
行走在张家港港新重装码头,从海上风电单桩大型加热炉、到石化压力容器、工业装备模块……堆场上,各式“大件”鳞次栉比,它们在固定式起重机等大型专用装备辅助下,在这里完成一站式货物集港转运。货车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在江苏南京江北新区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一列200米长的车队运载6节地铁车厢将从这里出发,驶往苏州。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批车厢头一天刚生产完,具备交付条件,第二天就可以运送。
高效对接的背后,是江苏省大件运输改革的助力。
“大件运输属特种运输,许多运输品是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的核心部件,审批环节较多,过去省内一般的大件运输审批时间最快也要3天。”据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大件运输事务办公室主任马梅介绍。
倾听企业“心声”,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难点、痛点、堵点”。针对重点企业,江苏省建立“一对一”联络员服务机制,开展企业培训300余场,协助办理大件运输申请7万余件,打造“精准对接+信用赋能”审批新模式,深入推广“信用+承诺+批量”审批服务,对风电设备、机械设备等大件标准件产品创新实行“信用+远程勘验”核查机制,打造23家“免勘验”标杆企业,实现大件运输车货勘验“零”等待。
审批流程的简化,确保大件造得出来、运得出去。
海河联运服务“新三样”出海
实施“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工程,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集装箱运输,畅通新能源汽车国内联运通道和跨境物流通道被写入《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中。
位于浙江嘉兴的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运转,随着机械臂上下挥舞,一批批太阳能光伏组件顺利下线。“今年以来,订单量饱满,海外订单已经排到了两个季度之后。”该公司海宁基地总经理刘古岩说。
海量订单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和物流效率的提升。近年来,海河联运发展突飞猛进,嘉兴抢抓交通强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海河联运扩容升级,服务“新三样”扬帆出海。
作为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嘉兴港以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为目标,建设首个海河联运无人化码头,积极引入无人集卡、智慧化远程控制等尖端技术,构建“嘉港通”智慧平台、打造零碳绿色港口,深化“散改集”装备研发,通过海河联运平台经济创新,提升集约化组织化水平,为“新三样”等关键产业提供“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保障。
“为满足‘新三样’货运需求,我们打造内河定港口、定航线、定船舶、定班期、定运价的‘五定’班轮运作模式,确保海河联运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嘉兴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据测算,杭嘉湖地区至宁波舟山港出口集装箱运输,通过嘉兴港海河联运,能平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1000元/标箱。
目前,嘉兴港开通海河联运航线29条,推动海河联运驳点深入企业周边或工业园区内部,有效缩短“最后一公里”短驳距离。2023年,嘉兴港海河联运重箱出口完成23万标箱,同比增长68.7%,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在创新海河联运服务产品的同时,嘉兴港积极培育智能化技术改革,实现港口智能化运营。据统计,斗轮机全自动集中控制改造,节约能耗300万kWh,每年节电效益达180万元;智慧调度系统应用后,港口货物吞吐量、外海接卸量、内河运输量平均增长25%,海河联运待泊时间缩短至1小时,企业综合成本大幅下降。
特别是在持续加大技术装备研究力度方面,嘉兴港迭代升级“散改集技术5.0版”,实现“散改集”制箱、装车、装卸船等工艺的全过程直装直卸“无人化”智能作业。据测算,每万吨煤炭“散改集”运输可节约2.5万元,通过“无人化”智能作业,大幅减少人工干预和货损货差风险,作业效率提升约20%。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公路货运分会秘书长周志成表示:“未来的物流不仅仅是在影响物流的环节,可能未来更多会深入到产业链、供应链的全流程,通过流程再造去改变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态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