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春走基层 > 正文

讲述温暖故事 彰显民生温度

——中国社会报社开展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

来源:行业报协 作者:张晶晶、见习记者 杨淘夷 时间:2025-03-14
导读: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节日。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中国社会报社记者行走山川大地,深入城乡社区、街头巷尾、民政机构,笔和镜头全面发力,记录热气腾腾的年味,讲述温暖民心的故事,彰显民政事业的温度。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节日。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中国社会报社记者行走山川大地,深入城乡社区、街头巷尾、民政机构,笔和镜头全面发力,记录热气腾腾的年味,讲述温暖民心的故事,彰显民政事业的温度。

记录热气腾腾的场景

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是党和政府最深的牵挂。2025年元旦前夕,民政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确保他们度过温暖祥和的节日。本报记者以此为主题,深入基层,见证各地关心关爱困难群众、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的有力举措。

因灾陷入困境的群众,在社会救助政策帮扶下渡过难关;特困人员拿到新家钥匙,搬进明亮的集中安置改建房;受灾困难群众及时收到民政部门送来的棉被、棉衣、棉鞋等物资。2024年7月,受台风“格美”影响,湖南省资兴市遭遇特大暴雨,造成12.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困难群众能否过好年?春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进资兴市受灾困难群众家中,通过深入交流,记录下当地民政部门多措并举,让受灾困难群众日子有奔头的生动实践。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困难群众韩杰在镜头前自信地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打算。本报记者通过讲述韩杰的故事展现了“融救联助”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河北省廊坊市、湖南省衡阳市等地,本报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的温暖场景,展现了老年助餐服务把“关键小事”办成“幸福大事”的实践探索。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社会关心关爱的重点群体。本报记者在安徽省安庆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湖南省怀化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机构,看到在多方关爱下,困境儿童变得活泼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

对未来生活看到更多希望的还有残疾人群体。本报记者跟随广西壮族自治区康复辅具中心工作人员,2天行驶300多公里,回访了6户残疾人家庭,深刻感受到,康复辅助器具弥补的不仅是残疾人的身体缺陷,更让他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这些年,民政干部经常来慰问,让我们一家人觉得很温暖”“准备过年的时候用‘爱心消费券’买些肉”“送医陪护和康复训练服务类社会救助真是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难题”……笔端下、镜头里,民政服务对象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可感可及的幸福,为民政政策落地见效提供了最鲜活的注脚。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今年年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年味更加浓郁。跟随本报记者的镜头,更多读者在浓浓年味中感受到文化之美、感悟到家国情怀。

“无论年龄多大,对生活的热爱不可阻挡。”1月16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中国人寿杯”老年春节联欢会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火热开演,来自13个地市的1000多名老年人,用舞蹈、小品、歌曲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营造出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

本报记者推出老年春晚后台探班记,用镜头记录了上千个老年表演团队和3万多名老年人参与海选的高涨热情,这背后是江苏民政打造强化老年人精神关爱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也体现了广大老年人对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迫切需求。

舞狮变脸、美食体验、集章市集……北京市石景山区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精心为在院老人和家属设计了一场特别的新春“庙会”。“‘庙会’年年办,年年不一样,每次都有一些新颖的活动让我们开心。”本报记者记录下老人们幸福的晚年生活。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喜迎新春佳节之际,很多人因为慈善相聚在一起。本报记者实地采访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爱在身边”社区慈善新年联谊会、河北省保定市“慈相聚 善同行”首届社区慈善大集、天津福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等,展示人人可慈善的氛围,弘扬慈善文化、书写善美故事。

记者现场采访照

地名记录历史、传承文脉。农历正月十二,在孙子故里山东省惠民县,随着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铿锵有力的念词,具有八百年历史的胡集书会开幕。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了当地民政部门借助胡集书会推出地名好品,讲好地名故事的生动实践。

致敬平凡岗位的坚守

春节是阖家团聚的美好时刻,但有很多基层民政人坚守在岗位,舍小家顾大家。在本报记者的镜头和笔端,这些奋斗者可亲可敬。

在江苏省新沂市一家养老服务机构,一位来此工作4年多的养老护理员,4个春节都留在机构里陪老人过节。“一年到头没怎么休息,放不下这里。相处久了,老人们就跟自己的亲人一样,心里总惦记着。”朴素的语言,让人深深感受到养老护理员的为老情怀。

春节期间,一些地方风雪交加、气温骤降,当人们在温暖的家中团聚时,救助管理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冒着严寒穿梭在大街小巷,发现和救助临时遇困人员。1月26日,本报记者冒雪,跟随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上街巡查,用镜头记录下他们为临时遇困人员及时提供帮扶的故事,彰显坚守的意义。

2024年重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从早上7点到9点,在火车站为旅客义务指路,回答90多次问询;常年值守在社区分类垃圾桶旁,协助维持交通秩序,为特殊群体服务;创作趣味“毛线树”,让社区变得更温暖、更有活力……今年春节,许多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的银龄志愿者走进了本报记者的镜头,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锤炼作风和本领

今年,中国社会报社22名记者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足迹遍布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出95篇新闻报道。为什么要到基层去的答案,更加清晰。

版面图

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通过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本报记者更加深刻认识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

“走到基层去,永远不必担心没有东西可写,因为这片土地的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今年春节,本报记者奔赴山东、河南2省的4个地市采访,深深感慨,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滋养记者成长的最好养分。

“从热气腾腾的春节里看到活力满满的中国。”本报记者以脚力提升脑力、眼力、笔力,触摸时代的脉动,感悟到记者这个职业与时代同行的意义。

在与湖南省资兴市州门司镇烟坪村一名低保对象的聊天中,本报记者了解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提前上门为受灾困难群众量好了身高、体重、鞋码,确保发放的棉衣、棉鞋合身合脚。正是在基层捕捉到的细节,让做实做细受灾困难群众保障工作有了生动的注脚,也让记者的文风更实、报道更有力量。

从北京到广西,山水迢迢。本报记者一路奔波,只为把民政事业的温度传递出去。今年尝试推出《油茶美食都“莱沾”》《站起来 好起来》等融媒体作品,既丰富了报道形式,也提高了传播力。今年,中国社会报社鼓励记者发挥主动性,积极策划推出融媒体作品。58个融媒体作品让报道活起来、亮起来。

生逢伟大时代,书写伟大变革。“新春走基层”活动,让记者们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泥土”的力量。大家表示,将持续增强“四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为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闻力量。

责任编辑:李思远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相关推荐: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