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热需要降降温
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日前印发专项措施,重点围绕健全低空管理体系、优化空域资源配置、强化依法管空用空等方面,向全国空管系统部署低空空管工作。此举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转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低空管理趋严,或能给正火热发展的低空经济降一下温。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从“低空经济”连续两年(2024年和202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政策层面的推动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各地政府也纷纷行动,立足本地特色,从资金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拓展等角度,积极布局低空经济。目前全国已有超过60个城市出台了扶持低空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推出专项支持政策。随着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政策利好,吸引大量资本流入低空经济领域。众多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加速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空管系统、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等细分领域,试图抢占市场先机。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35年更是有望达到3.5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低空经济发展热潮反映出我国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从中也可以看出各地寻求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的创新与努力。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进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产业园规划同质化、招商形式化、运营空心化等,低空经济有出现“虚火”过热趋势。这一现象值得警惕,必须高度重视。
据媒体报道,目前许多地方在大力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但有的地方政府急于抢占赛道,在缺乏充分调研与科学规划的情况下仓促上马项目。有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低空经济发展需求并不匹配。例如,某些内陆城市既无航空产业基础,空域资源也相对紧张,却依然规划大规模的低空经济产业园,期望复制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往往导致规划与实际脱节。而且,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目前许多地方规划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定位高度雷同,超过八成的园区聚焦无人机和eVTOL制造,忽视配套服务与应用场景开发,给人留下“千园一面”的印象。
发展低空经济应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链基础,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却存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硬上”的盲目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册通用机场475个,仅为美国的11%,且空域开放率不足30%。然而,不少地方仍将低空经济产业园规模作为政绩指标,盲目定目标、上项目。从空间布局看,部分地区的低空经济产业园规划过于分散,缺乏集聚效应,也有的地方产业园布局密集、相距太近,出现争抢资源乱象。此外,低空经济产业链技术门槛高、资金需求大,一些地方在招商中已陷入“以补贴换企业”的恶性竞争。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赛道,需要长远规划、统筹部署,精耕细作、久久为功,绝不能不顾实际、一哄而上。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快低空空域管理立法,明确空域划分、飞行审批和安全标准,形成全国统一的政策框架。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及部门与地方之间统筹协调,避免各自为战。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低空经济技术创新联盟,加速技术突破。低空经济产业园应注重应用场景的落地,通过试点项目验证市场需求。政府可通过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探索多样化商业模式。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差异化布局,并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减少重复建设。
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唯有遵循产业规律,从技术、政策、生态协同等多维度认识低空经济,着力构建“安全—飞行—应用—生态—发展”的正循环,方能让低空经济从“政策热”走向“市场火”,实现“飞得快”“飞得稳”“飞得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