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关于“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内新物流需求体
当前复杂政治经济环境下,2020年5月中央提出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7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和阐述了这一全新的战略格局,并将“逐步”改为“加快”。这里“循环”的核心在于流通,习近平在9月9日主持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物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物流的产生及发展机理表明物流需求只是社会经济的派生性需求,物流的本质是服务,是物流企业提供给客户的物品空间与时间位移的服务,物流以运动的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其中社会经济的最终需求是物流的载体。所以“大循环”“双循环”下国内物流新需求的培育和产生关键在于产业、企业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上升期望以及我国对于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因此拓展内需是此次打造双循环的重中之重,也是构造国内物流新内需的来源。
那么,打造“大循环”“双循环”,我们物流的机遇在哪里?国内新的物流需求在哪里?那是什么样的物流?我们又能做什么,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就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新的物流需求体系,初步认识有以下四个层次。
一、新基建引致的产业新物流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中,去产能是淘汰落后污染的产能。我国传统出口的机电类产品等工业产品需要通过拓展内需来出口转内销进行消化。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加大对“新基建”的投资,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相关“新基建”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将可能加快,保障工业设备出口转内销的需求。那样的话,要形成新服务产能,而物流和供应链是新服务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更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要转化到提升物流运输服务质量上来,由此带来新的需求,以及“新基建”投资及其形成的产业引致的产业新物流需求不可小觑。
二、进口替代型物资的新物流需求
新变局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向沿海的货运物流主导辐射方向,将逐步向辐射内陆腹地、沿海与内陆间长距离双向运输与物流转向。2019年,我国大豆海上进口量占全球大豆海运量的60.3%;我国铁矿石海上进口量约占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1.6%;2019年的原油进口首次突破了5亿吨,达50572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8%;天然气进口量966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43%。中国目前从大约35个国家进口原油。在全球地缘政治环境不稳的情况下,巨大的石油进口量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因此,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较快增长,我国炼油能力将加快建设,新的物流转向将极大影响物流通道和枢纽的布局和组织,更会影响传统运输枢纽功能与服务组织的变革,随之对外依存度高的物资以进口替代而产生的新物流需求将大大增加。
三、新经济消费的新物流需求
疫情发生以来,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乘势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势不可挡。家庭使用京东、美团、饿了么、拼多多等APP购买粮油蔬菜和生活必需品。无接触经济带来的冷链物流和农业物流等新的物流增量的大大提高。疫情虽让中国经济付出了代价,但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新科技转型的进程得以意外提速,物流行业平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也带来了电商新业态物流量的大大增加。
四、物流科技创造的新物流需求
形势复杂,战略变化,物流服务本源问题没有变,即在新的供需匹配下借助物流科技创新建立更高质量的循环体系。外部的技术封锁,也让我国愈发清醒的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动运输与物流的代际更迭。对于物流行业而言,用户的需求始终是动态上升的,未来只会向着更加垂直、更具效率、更为安全的趋势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柔性自动化、自动驾驶以及生物识别等物流业前沿科技已经被应用于物流行业的仓储、运输、分拨、配送、通关、包裹等物流全链路环节,将持续推动行业智能升级。
“大循环”“双循环”下,物流的需求变了,物流服务的供给质量要求提高了,物流科技可以进行物流资源新的具有规模经济的配置和对碎片化物流需求的整合,形成新的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加上物流与经济深度的融合发展,会诞生出物流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物流供需匹配的新方向、新任务,产生新物流需求。
推动中国宏观物流转向“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找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关键抓手。新物流需求的正确认识,对于物流服务供给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枢纽的发展等资源配置,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物流业才能尽快集聚要素和网络规模优势,围绕为产业链降本增效的目标,最终实现宏观物流的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生态培育和产业链价值挖掘,抓住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发展机遇。 (刘 伟 博士、上海海事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