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智库 > 正文

西安新航国际集团总裁 | 任兴隆:不出海 便出局

来源:陕西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作者:现代物流报陕西记者站 时间:2024-10-21
导读:

2024年 10月17日下午,陕西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陕西物流高质量发展大讲堂暨业务对接交流专场会上,陕物联副会长、西安新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任兴隆,给大家作了《不出海 便出局》专题精彩分享。
 
西安新航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西安新航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伴随中欧班列“长安号”成长起来的面向全球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也是西安外贸企业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典型代表。创业至今,企业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打造了“空港”和“陆港”两大基地,物流和贸易两大业务链,涉及八个业务运营板块,先后为全国400余家大型企业提供全流程、全链数物流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范围拓展至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年来,集团年均进出口贸易额31亿元。下属公司和关联企业中,有2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物流企业,3家被认定为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型企业,1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不出海 便出局》专题全文如下:
不出海 便出局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平台,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出海”的经历和感悟。最近两年大家可能在各种场合都能听到一些关于“出海”的分享和探讨。疫情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出海”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去年开始“不出海、便出局”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共识。所以借这个机会谈谈我认识,分三个方面:
第一、出海为什么成为很多企业的必选题?
第二、怎么出海?什么时候出海?到哪去?
第三、关于出海的一些建议。
 
一、出海为什么成为很多企业的必选题?
 
第一是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撑市场成长空间,需要寻找海外市场。前不久我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二手车行业的老板,他有几十万的粉丝和几个线下实体店。他跟我说,今年他断然关停了自己在国内的实体门店,准备到俄罗斯去发展。说实话,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用这个事例也是因为无论从行业处境还是个人选择都比较契合今天的第一个问题。今年汽车行业价格战的惨烈程度大家都能看到,它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把传统豪华品牌拉下了价格神坛,二是把二手车行业推向了洗牌边缘。这两年大家都在说内卷,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周期到了一定的瓶颈,产能过剩导致了企业利润下降,再加上我们产品同质化,绝大多数企业以中低档为主,只能靠相互杀价保生存,这时候出口又遇到困难,比如说反倾销、加关税,整个行业的状态大家可想而知。通俗的来讲,如果把市场比作蛋糕的话,那现在面临的局面就是蛋糕没有增加,但是分蛋糕的人却在不断增加,所以大家就只能用尽办法来抢同一块。这种情况下,企业若仅依赖有效消费意愿不足的国内市场,是难以实现持续增长的。而出海则可以为企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通过拓展海外市场,企业也能够规避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实现多元化发展。也就是说,不想被“卷”死,就去海外。或者说,不想卷了,就去海外。
 
第二是全球供应链重构,不主动参与,就出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欧等国因为要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创新效率,利用信息差和技术不对等,有计划的把生产环节外包出来。中国因为某些特定的历史机缘以及一些天然禀赋,承接起这个外包。于是一半多的中低端制造业都伴随这个过程转移到中国,西方则进入到一种去工业化的节奏。这个背景下,中国跟西方之间形成广义的二三产业循环,中国跟非洲为代表的欠发达国家之间则形成广义的一二产业的循环:中国输出制成品,资源国提供原材料,西方提供市场。
 
但是,近年来全球供应链因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因素而经历重大重组。欧美国家推动中高端供应链的回归或转移,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用两个数据来看可以更加直观,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当时全球各国贸易结构当中大约有70%以上是制成品贸易,只有不到30%是中间品贸易。那就意味着绝大部分产品是在单个国家内部完成生产的。而到了贸易战打起来的前一年——2018年,这个数据正好反过来,70%以上是中间品贸易,不到30%是制成品贸易,这意味着绝大部分产品都变成了横跨多个国家完成生产。中国企业若不能主动适应这一变化,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就可能在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中被边缘化。出海成为企业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供应链重构不可逆转,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要在菜单上。
 
第三是出海带来的梯次市场可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后疫情时代,海外市场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新的机遇。比如,随着海外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接受度提高,跨境电商渗透率快速增长,中国电商企业凭借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能够迅速占领海外市场。全球性通胀导致海外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需求增加,而中国产品一直以高性价比著称,这为企业产品出海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出海,企业可以将在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或衰退期的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新的盈利增长点。上海大众的桑塔纳轿车从1983年进入中国到2021年停产,它在中国生产销售38年。因为先卖一线城市、再卖二线、再三线、四线,梯次市场,延长了产品生命周期。现在还有哪个车型可以卖30年、20年,恐怕5年都卖不了。这个道理大家琢磨一下。
 
二、怎么出海?什么时候出海?到哪去?
 
刚才说了我们为什么要出海。下面,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怎么出海?什么时候出海?到哪去?
 
今天的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其实并不是第一波。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标杆企业——海尔。海尔创办于1984年,到今年整整40年。当年,海尔是从德国引进了一条生产线,开始在中国制造冰箱,到1994年,海尔冰箱的市场占有率是全国第一,接着它开始做空调、电视机。但是1998年发生了东亚金融危机,中国国内市场开始萎缩,“产能过剩”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当年的《经济日报》上,这时张瑞敏说了一句话形容海尔当时的情况叫做“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于是就有了1998年海尔到美国去办工厂,并用10年左右成为美国市场容量在100升以下迷你冰箱的第一名。到了2010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型家电企业开始转型,海尔又在2011年收购了三洋,2016年收购了美国GE公司的白电业务,之后大约花了5年时间让GE的白电开始为海尔盈利。同样情况的还有万向、海信、TCL等等,这些都是大型企业,他们出海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多元化、全球化,开拓新市场。他们出海的模式都基本类似——先做单一产品,在区域市场中获得第一名,然后在区域市场中做相关多元化,多元化做到第一名后,再实施全球化战略。
 
而现阶段这一批出海的企业就完全不一样,主导这次出海的不是大型企业,而是中小型企业,这一轮的出海和过去有很大的一个区别是出海的企业,有些是被卷出来的,有些是被逼出来的,有些是闯出来的。
 
拿新航举例,2010年开始在港务区注册的时候只有三个人,一间办公室,没多少业务,更没想过什么出海。2013年到2022年间,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快速发展,企业各板块业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最高年贸易额能到31.8亿。去年开始,我们逐步拓展二手车业务,目前整个销售区域可以覆盖到中亚、中东和欧洲地区,今年出口量预计可以超过1500辆,1-9月份的销量排名陕西省和西安市第一。那么,新航为什么要“出海”?一是行业内卷。整个港务区的物流企业超过460家,仅我们所在的保税大厦入驻企业超过100家。在外贸下行压力下,这些中小企业挤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第二是政策导向的变动。物流行业或者说整个外向型经济产业对政策的依赖性程度,对于做外贸和国际物流的同行可能都比较清楚,这两年地方财政压力和政策导向变动让整个行业的这部分收入大幅降低,所以也倒逼企业不得不转型;第三是企业发展需要。对于新航来说,造血比输血重要,前期物流、贸易融合的发展基础也让新航有了两条腿走路的基础。当然,还有其他企业有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是为了规避关税,有可能是为大厂提供配套,也有可能是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欧美采购商的倒逼。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出海,就面临着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超出专业能力和认知以外的不确定性,将影响企业未来的出海决策和判断。最典型的,就是二手车出口由试点改备案后,大批企业蜂拥而上,一头热的扎进这个所谓的蓝海赛道,造成的结果就是90%没有出口业绩,而有出口业绩的企业利润下降50%-80%。
 
那么要不要“出海”呢?我认为还是得“出海”,因为有时候先走出去,比去哪里更重要。走出去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机会,发现市场,发现商机。而且与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中国相比,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正是中国企业的机会。
 
举个例子,我们谈起欧美企业进中国的话题,都绕不开苹果和特斯拉。没有它们,中国的电子制造以及中国的新能源车不可能得到如此迅速而猛烈的发展。它们帮我们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和生产模组,也带来了专业的配套,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应用和产业溢出,这对于中国而言是福利。如今,我们在中亚和东南亚也会看到同样的情形。我们过去引进外资时,经常说“用时间换空间,用市场换技术”,如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越南、老挝也同样在用时间换空间,用市场换中国的技术。再加上中亚拥有7000万人口,东盟拥有6亿人口,且大部分都是年轻群体,而且从消费习惯上而言,东盟国家的消费者不爱储蓄,薪水甚至是周薪制,因此消费需求更加旺盛。所以综合产业链、市场和地缘政治等因素评判,我是比较建议大家去开拓这部分市场。
 
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去?前两年我们出去的时候几乎都会说一句话,中亚、东南亚某些国就像七八十年代的我们,我们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可能那个时候我们的判断是,他们跟我们的差距是十到二十年。但是近两年我们会发现,世界变化很快:今天,我们能在柬埔寨喝到瑞幸的咖啡,能在阿拉木图坐上比亚迪的出租车,能在欧洲各国的唐人街吃到最正宗的酸辣土豆丝,也能在世界各地超市看到国内最新款的产品,应该说中国的企业家和中国的企业正在一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融入全球化的变革,基于以上的思考,如今,我对中国企业出海时间窗口就在最近的2—3年。
 
三、对出海企业的几点建议
 
对于出海企业,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两条腿走路。过去我们很多企业的普遍做法是国内母公司控股国外分公司,母子关系很明确。但从目前国际政治局势来看,未来有可能我们会遇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制裁。因此首先要在资本层面重新构建,要有独立的资本、独立的团队和独立的运营。从中长期考虑的话,还是中国母公司和海外子公司两条腿走路更稳妥。
 
第二、抱团出海。海外投资除了政策法规的制约,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也如影随形,企业要想尽可能避“坑”很难。而抱团出海等于有人先帮你蹚了路,踩了雷,同时也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要学会“抱大腿”。目前我们很多大型国有企业花五年到十年时间在国外搞投资、搞建设,已经深度融入到当地的产业经济,实现在地化和本土化改造,所以必要时跟着国企和大型企业一起出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比较合适。
 
第三、融入当地。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合作共赢,除了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外,我们一定要适应和融入当地的民俗和习惯。时间和热情比金钱更重要,花点时间参与当地的活动,和当地居民搞好关系,有时候对业务开展有着意想不到的好处。
 
第四、风控即生命。这点是老生常谈,也是重中之重,国外的政治、经济和法律不同于国内,相应的风险和暗坑也很多。因此,做好人身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的控制,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中国进出口担保公司编制了一张世界风险地图,这个地图每年都更新,一共有9种颜色,风险越严重的国家颜色越重。建议大家在出海之前,首先看这张地图,了解一下各个国家风险的状态,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风险越大回报越高。”这句话从逻辑上讲有它的道理,但是风险越高你就要评估这个风险你能不能承受,如果你不能承受,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最后有一句话送给大家: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世界很大,机会很多,希望能和更多的朋友一起在世界的舞台上开展更多的合作。

责任编辑:温格林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上一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
下一篇:没有了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