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全球产业链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波动和不确定的时代,要抵御超预期冲击,就要构建全球合作产业链。3月23日至24日,主题为“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京举行。在23日召开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专题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们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主题,分析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机遇、贸易政策对产业链重构和供应链安全的深刻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共同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
3月23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会议围绕宏观政策与经济增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议题进行研讨。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集中发声,释放了综合施策扩大消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多重政策信号。
本次会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包括苹果CEO库克、必和必拓CEO韩慕睿、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在内的21个国家、86位跨国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那么,本次论坛有哪些亮点,又释放出哪些与供应链相关的信号?
亮点一:李强总理提及全球供应链
在3月23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发表主旨演讲,从三个视角分享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全球发展走向的观察和思考。
李强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合作,倡导国际通行规则下的公平竞争,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继续敞开怀抱欢迎各国企业,帮助外资企业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希望企业家们做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推动者,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抵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在互利互惠中实现更大发展。
李强还指出,中国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源于对中国经济基础条件的深刻把握,也源于对自身治理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坚定信心。中国将注重加大政策力度与激发市场力量相结合,努力实现这一预期目标。
一方面,中国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必要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为经济持续向好、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为各类经营主体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亮点二:库克等对中国供应链建设充满信心
此次参加会议的跨国公司阵容庞大,苹果、辉瑞、联邦快递、西门子、宝马、奔驰、高通、阿斯利康、沙特阿美、力拓、必和必拓等跨国企业均参加本次会议,其中来自美国的数量最多,达27家。
会议期间,许多知名跨国企业代表也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国际合作等方面发表见解,并表达了对中国市场前景、本土化供应链建设的信心。
(一)苹果CEO库克:在中国供应链已有三分之二使用可再生能源
3月24日,苹果CEO库克在微博发文称:“我们自豪地宣布在中国启动新一期清洁能源基金!目前,我们在中国的供应链已有三分之二使用可再生能源。新基金将进一步助力我们在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运营的目标。”
据悉,该笔新的投资基金高达7.2亿元人民币,该基金的目标是每年为中国电网新增约55万兆瓦时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能力,这一数字将随着更多投资者的加入而增长。
另外,据中国贸促微信公众号消息,3月23日,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京会见库克一行,双方就加强中美工商界交流、助力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以及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
库克表示,他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提出许多促进消费的有力举措,他相信工商界在中美关系发展中大有可为,期待中美之间继续加强对话交流,苹果公司愿为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宝马董事长齐普策:反对欧盟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
会议期间,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也表达了对中国供应链能力的认可,并明确提出反对保护主义。
3月23日,齐普策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国是宝马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已成为宝马在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单一市场。中国一贯坚持对外开放,在全球搭建桥梁,保障供应链稳定,并推动创新。在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和AI应用方面,中国的高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独一无二。“全球贸易尽管遭遇了逆流,但新的合作机遇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全球供应链化身‘世界共赢链’,让我们持续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齐普策说。
在3月22日与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面时,齐普策称欧洲绿色转型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宝马集团坚决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他还指出,宝马集团愿持续扩大对华投资,加快推进生产和研发本地化,深化与中方伙伴战略合作。
据法新社报道,宝马集团与美国特斯拉公司曾于今年1月27日就“欧盟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35%的惩罚性关税”向欧盟最高法院提起诉讼,宝马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种反补贴的关税损害了全球活跃公司的商业模式,限制了电动汽车向欧洲客户的供应,并且“不会增强欧洲制造商的竞争力”。
(三)必和必拓CEO韩慕睿:全球铜供应缺口将达到1000万吨
会议期间,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在“以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分享了自身对矿业和技术发展的看法。
韩慕睿指出,技术显然是矿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矿业也正日益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其中,铜在全球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发展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预计,到2050年,仅数据中心对铜的需求就将增加6倍,从现在的每年约50万吨攀升至每年近300万吨。”韩慕睿称,预计未来十年,全球铜供应缺口将达到1000万吨。
韩慕睿表示,必和必拓与中国铜业、金川集团、中色大冶、江西铜业等客户建立了稳固而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铜需求至关重要。通过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铜冶炼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必和必拓将推动铜供给重返正确的发展轨道。
韩慕睿也对中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作用表达赞赏。他指出,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先进的科研实力和蓬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重要作用。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马敬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以全球合作对抗产业链发展的不确定时代
3月23日,以“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在当天举行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当前全球的产业链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巨大的波动和不确定的时代,呼吁全球企业和各国政府加强合作,构建开放和共享的产业链体系。
朱民表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产业链已经历了三次重大重置。第一次重置发生在2011年,由日本地震和泰国洪灾引发,促使全球企业重新评估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
第二次重置出现在美国拜登政府时期,其“小院高墙”政策和科技政策的调整,特别是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宣布美国要执行产业政策、不再遵循《华盛顿共识》以后,导致全球产业链进一步碎片化,“这是比‘去全球化’更重大的一个影响和冲击。”
第三次重置即“特朗普2.0”时期。朱民表示,“特朗普2.0”的冲击对全球来说是从关税开始,“高关税在根本上改变了产业链的地理位置和配置问题。”除了高关税,“特朗普2.0”更大的冲击在于不确定性。
朱民表示,这种不确定“是如此巨大”,极大地增加了全球产业链冲突的成本,导致进入2025年以来,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几乎停滞,反映出市场对未来“高度不确定性的观望态度”。
特朗普自再次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滥用关税政策,挑起贸易争端。4月2日,特朗普政府将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据新华社3月20日报道,特朗普19日敦促美联储降息,表示美国关税开始影响经济。
朱民在演讲中表示,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列出的未来十年全球将要面对的风险中,有地缘政治、气候变化、错误信息、技术等,但是没有一项是经济风险,“我们今天不是活在一个经济的世界里,我们是活在一个政治、技术、自然冲击等复杂环境下,这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巨大冲击。”
朱民表示,面对这样的挑战,亟须构建一个基于合作的全球产业链体系。他以亚洲为例,表示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低增长时期,但亚洲新兴经济体今年仍将保持4.7%~4.8%的强增长,亚洲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链的扩张,将成为推动全球合作的关键力量。
朱民表示,除区域合作外,在全球范围内,产业间、产业与政府间以及政府间都需要合作,以消除这些巨大的不确定性。他强调,这种合作要超越传统的商业利益,是在政治、技术、资金、人员交流等更多领域的长期合作,“对抗不确定性的是合作,合作在今天变得非常重要。”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聂舒翼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全球产业链重构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3月23日,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谈到全球产业链挑战时表示,全球产业链发展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过程,在过去的20多年,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球投资贸易自由化,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以WTO规则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它的核心在于全球市场最高效率的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这种配置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我们确实看到在过去20多年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这种能力的差异,使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各个区域的这种差异化,也使全球的这种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李东生表示,近年来对改革经济、投资、贸易全球化规则的呼声也很高,这种改变相信是有利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好让所有国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的方法。
李东生指出,如何在全球供应链锻造上能够使全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又能够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作为中国制造业,要考虑未来发展模式的一个转变。
他认为,要从单纯的输出产品转变为更多地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从在当地建立生产装备型的企业,转变为建立区域经营中心,把更多的核心能力、经济价值创造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这样方式的全球化能够使中国企业在各国市场持续发展,能够得到当地社会的欢迎和支持。
李东生分享TCL自己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做法。包括从以中国为基地生产出口产品到全球市场,逐步转变为在全球各地建立TCL的产业和供应链体系。
在过去20余年,TCL在全球一共建立了38个制造基地和46个研发中心,以及在全球主要海外市场建立了5个区域经营中心。李东生表示,这些全球化业务组织的调整,支持在全球化业务发展当中,能够规避很多贸易的壁垒,这种发展模式也更为当地的市场所接受。
李东生表示,TCL2024年海外营收是1420亿元人民币,大概占TCL营收近一半。海外营收是产出于当地公司的产业基地。现在TCL的海外业务的营收,已远超过单纯产品的出口,这样TCL在全球各国开展业务的同时,对当地的经济的贡献,得到了当地社会的欢迎。“我认为,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相信,唯有坚持开放共赢的理念,以技术创新为纽带、以协同发展为路径,才能实现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增长。”李东生表示。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周玲
英特宜家集团首席执行官阳森瑞:
英特宜家在中国发展了60年,现在我们正规划下一个60年的发展。英特宜家将继续扎根中国。对于贸易,英特宜家坚信贸易的积极作用。良好的贸易关系和尽可能统一的标准与法规是推动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发展为其在中国的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英特宜家在中国的整个供应链所使用的能源中,超过90%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已成为其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领先市场。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
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当前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近两年贸易政策的不稳定对产业链重构和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必要在成本效率和安全韧性方面进行平衡,包括标准、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关税等。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家们有责任共同维护产业链的稳定,经济发展是相互成就和相伴生长的,要共同努力推动营造更加和平稳定的环境,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更大资源,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方面要更能够满足经济发展,还要坚决反对贸易保护和各种单边主义。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主席李瑞麒:
全球供应链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技术革新的浪潮、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等长期因素将在未来几十年间重塑全球贸易的版图与运作模式。这也要求企业在其供应链中构建更强的灵活性,包括优化供应商体系,投资人工智能工具以实现更高效、更快速的应变,以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决策过程。能够完善并内化这些长期战略价值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充满动态变化的全球商业环境中,确立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从而获得长期的成功。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3月26日 3版)
【聚焦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
专题 |探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新路径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