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快件数递增催生数字化需求 物流机器人应用加速落地
根据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测汇总的最新数据,5月29日至6月11日,全国邮政快递累计揽收量约55.65亿件,累计投递量约55.61亿件。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
在包裹数量达到巨大体量的背景下,仓储物流行业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下仓库最大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存储,而是包裹生产。今天的仓库更像是一个车间,它的核心功能就是把当天运达的订单在一天之内全部生产后,准确无误交付给C端或者门店。”鲸仓创始人李林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千万级规模货物的高速运转中,一个拥有巨大市场空间的行业正在悄然而起。
仓储智能化
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在商品本身毛利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从运营以及供应商管理等环节入手缩减成本,也就成了各大玩家的统一选择。
而在这其中,仓储物流环节又是每一年大促期间各大电商平台消耗成本与收到投诉的“重灾区”。
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随着订货量的急剧上升,物流行业的专业度、错误率也随之受到影响,诸如发错商品、商品有缺损等纠纷见诸于社交媒体之上。
但李林子告诉记者,虽然在大促期间发单量会成倍增加,但本质上每年大促期间变化的只是每一个SKU的件数,品种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分辨出不同SKU的区别,而后进行分拣,就是提高运行效率的关键。
但当下绝大多数传统仓库规模都较大,人工走路搜寻的成本较高。这也导致所有的仓库都相对分散的。因此,在李林子看来,规模不经济与分散运营是传统仓储行业效率较低的核心原因。
“而如果利用大数据与算法来进行智能识别,自动分拣时就只需要合并同类项,例如一个箱子里的货攒到差不多10件时再发出来,效率也就大大提高。”
但与此同时,李林子也直言,仓储行业的智能化在中国仍然被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人工成本较低且效率较高,因此许多玩家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意愿并不强烈。“在这一情况下,行业现在提出向空间要效益,即提高仓库利用率。如果只是向人力要效益,其实不一定划算,而且也影响社会的就业情况。”
除此之外,传统仓库在走向数字化的过程中,依然要面临着严峻的成本问题。
在仓储物流行业中,存在两个衡量仓库投资回报的指标:一个是投资总价,另一个则是成本单价(即存一件货、发一单货的价格)。在这其中,总价和单价之间存在着规模的关系。如果规模不大,单价也“压”不下来。
据一位跨境物流行业人士透露,一个接近1.5—2万平方米的传统仓,可能需要大概在1万到2万体量的订单,以及配备30人左右的仓库操作人员,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这类仓库的利用率也只能达到12%左右。
但与此同时,能到达到如此大规模体量的卖家,只有头部的卖家。而无论是在哪一个电商平台之上,头部卖家都是少数,大部分卖家体量集中在中腰部。因此如何降低所谓的“准入”门槛,就成为仓储物流面临的最大课题。
而行业给出的答案是智能化与共享化。“在过去,卖家达不到一定规模就没有必要投资智能设备,这种情况下能用这个设备的人少,我们的目标市场也少。但是通过产业链协作后,我们可以通过共享仓的方式把它降到最低。达到双赢。”李林子说道。
据了解,鲸仓采用蚂蚁链的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蜘蛛拣选系统的运行信息、订单和资金交易信息加密上链,多方共同看一个可信账本。由于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且丰满,鲸仓可以从产业资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赁仓库和设备,实现轻资产运营。
物流场景市场空间巨大
在电商平台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快递行业的角逐也从价格战走向了提高履约效率与c端体验,而在“618大促”之前,各家物流平台已经纷纷将自己的履约时间缩短到一日之内。
4月初,京东物流正式推出了“云仓达”,该产品是通过供应链SaaS(指软件运营服务)系统,将末端站点的配送能力进行开放,为经销商同城非即时需求的订单提供半日达履约方案。京东物流云仓业务负责人表示,‘云仓达’上游电商平台已经接入多个品牌的小程序商城系统。
同样宣布布局半日达的还有顺丰,5月4日,顺丰宣布“同城半日达”已扩展至全国80余城,实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重点大型城市100%覆盖,并基本覆盖杭州、南京、长沙等省会城市及东莞、苏州等重点城市。
而终端物流平台竞争的背后是仓库内物流机器人的快速普及。
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Interact Analysis发布的《2022移动机器人市场报告》,全球应用于仓储和制造业的移动机器人出货量增长超过70%,预计未来五年,移动机器人的出货量将继续以每年约50%的速度增长,行业营收每年保持30%-40%的增长。
同时,移动机器人市场具备广阔的成长空间。截至2022年底,即便在率先将机器人应用于仓储运营的美国,也只有不到1%的仓库部署了支持订单履约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MR),而料箱机器人的应用则更为罕见。
除此之外,政策也在持续加码物流机器人行业。
今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透露,力争到2025年,上海将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带动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而在这其中,就包括“快运物流行业无人叉车搬运机器人”等多行业下的物流机器人应用场景。
“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任何一项关键技术,从开始到试点应用再到真正的大规模应用,都需要过程。而在这其中,场景的开放是最基础的条件。”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黄慧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创新成果来说,找到可复制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而物流行业天生的智能化、自动化需求,就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