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船闸通航九周年回眸纪实
总货运通过量 7.3 亿吨,年均过闸货运量 8.1 千万吨
记者10月10日,从长沙市湘江综合枢纽工程办公室获悉,截至10月9日,该枢纽船闸通航九周年,累计开启 10 万闸次,船舶通过53万艘次,总货运通过量7.3 亿吨,年均过闸货运量 8.1千万吨。成为湘江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有利长沙片区重点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发挥水路地位优势和作用,更加明显。
回眸2012年10月10日,该船闸通航九周年,凸显:特辟一条“绿色通道”,受港航企业赞扬;首创月通航最高,日过船210 艘次;推进调度智能化,通过效率大提高;应对最枯水挑战 ,快速处置滞航船;航道等级的提升,通过能力逐年增;遭罕见洪水袭击,经受制约与考验 ;船闸首次大检修,遇隐患修改《办法》;严防死守查疫情,百舸千帆保畅通。
特开辟“绿色通道” 受港航企业赞扬
2012年10月10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船闸蓄水通航初期,因对各类船舶不论“身价”暂未分轻重缓急,一律排队进闸,严重制约了外贸运输,不适应集装箱周转速度和港口生产。 为此,2013年4月,长沙枢纽海事处特辟船闸“绿色通道”后,外贸和重要物资船舶30分钟过闸 ,比之前提速2倍以上;加快上游港口集装箱装卸速度。
“通航初过闸至少要4天以上。”湖南远洋运输公司负责人回顾,由于国际集装箱船舶都有特定时间要求,以长沙至上海为例,除不可抗因素外,必须在75小时内抵港,以往集装箱货轮必须提前申请过闸,否则无法赶上出口班轮。专门为外贸集装箱、煤炭、钢铁、原油、矿产等重要物资运输船舶开辟“绿色通道”,既提供优先过闸服务。同时,长沙新港集装箱码头对进出港船舶实行夜间通宵集中装卸,确保出港下水集装箱船舶清晨准点发航。
“如今半天就能过闸,比之前提速2倍以上。”长沙新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忠良说,从申报到安检,最后再到过闸,每艘进出港集装箱船舶都只要在一天内便可完成,湘江水路外贸货物变得顺畅通行。该新港有7条国际集装箱内支运输线,包括前往日本、欧洲等的数十条国际航线,每周进出口国际集装箱航班50多个。“绿色通道”开辟后,使外贸及重点物资畅通无阻,运输方和港口大大受益,加大了服务外向型经济的力度。该港集装箱吞吐量逐年提高。“监管服务,高效畅通”等10多面锦旗,醒目地挂在枢纽海事处。
首创月通航最高 日过船210 艘次
2013年长沙枢纽船闸记载显示:6月30日晚上8时,当月船闸进出过闸船舶首次创日最高38闸次,210 艘次;日均 34 闸次,178 艘次,累计967 闸次,5363艘次,刷新该枢纽船闸蓄水通航以来月均和日均两项最高纪录。从5月17日,长沙综合枢纽船闸及桥梁工程上下游引航道疏浚分部工程交工验投入使用以来,船闸通航效能迅速提高。加之湖南航运进入丰水季节,2000吨级船舶可在枢纽水域上下自由航行。
应对最枯水挑战 快速处置滞航船
2013年9月26日后湘江流域近27天未降大雨。10月22日,长沙枢纽下游水位降至20.6米(黄海标高),比千吨级航道的设计水位低3.47米。沿长沙枢纽上游白沙洲水域约2公里处,密密麻麻滞航各类大小船舶400多艘;下游的洪家洲、铜官、萝卜洲20多公里水域,滞航各类大小船舶200多艘。
当时在枢纽海事处大楼的电子显示屏上显示:为通航安全,预防船舶搁浅,10月20日上下过闸船舶为零。22日每天过闸船舶仅2至3艘。
据长沙枢纽海事处负责人回忆,那次滞航主要源于该枢纽2号船闸的引航道水深不够。引航道设计水位为21.9米,底标高为17.5米,即设计水深为4.4米。但当时实际水深仅1至1.2米,船舶不能通行。因2012年10月10日,枢纽蓄水通航后,引航道处于半施工、半通行状态。本来底标就过高,遇上湘江历史最枯水位,导致水深就不够。
当年10月22日,湖南省水运管理局组织航道部门,调集一艘挖泥船,2艘运泥船,日夜紧急对河床浅水域的多处“凸”点紧急疏浚,清理障碍物体,为进出闸千吨级船舶提供通航水位条件,确保枢纽上下游待闸船舶,2至3天畅通过闸。首次经受了湘江历史最枯水位的挑战。
推进调度智能化 通过效率大提高
2015年3月,长沙综合枢纽率先实现船闸智能化调度,该智能化系统启用人工过闸申报、安检、计划排挡、计划调度、违章处罚及统计分析调度全业务流程联网处理。该系统的全面启用,对提升湘江枢纽的航运船舶通过效率、缓解船闸通航压力,告别此前个别“人情”调度现象,有利确保船舶安全、高效、公平、公正运行,树立了湘江船闸服务行业窗口形象,推动水运物流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016年12月,通过专家组验收,逐步向湘江干流上游各枢纽推广应用。
航道等级的提升 通过能力逐年增
航道是航运的基础。湘江航道建设完善,加快了湖南水运发展。2015年1月,湘江株洲至城陵矶2000吨级标准航道实现全线贯通,集装箱船舶运输能力显著提升,航道等级提升船舶走向大型化,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来,中下游的货轮吨位快速增大。据统计,2015年,船闸进出5000吨级以上货轮171艘次;2016年,集装箱船舶发展增大到6000吨级。
据长沙新港统计,2016年集装箱吞吐12.1247万标箱,比上年增加247标箱;件杂货物吞吐295万吨,比上增加75万吨。2017年,货物总吞吐量688万吨,比上年增加 74万吨;集装箱吞吐14.8万标箱,比上年增加2.68万标箱;件杂货物吞吐391万吨,比上年增加19万吨 , 创历史最高纪录; 202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15万吨,同比增长16%;成为我国中部内河第一个千万吨级的港口区。
遭罕见洪水袭击 经受制约与考验
2017年6月下旬,因湖南持续强降雨袭击湘江。7月3日零时12分,长沙段水位涨到39.51米,超警戒水位3.51米,比1998年6月27日历史最高的39.18米还高0.33米。该枢纽双向船闸自动控制的电机泵房,被罕见洪水淹没,导致8个泵站电机设备不同程度受损坏,“人字门”、“工作门”无法启动。
迎战高洪水位。长沙市湘江综合枢纽工程办公室成立抗洪抢险领导小组,并从6月30日起,在昼夜关注汛情,奋力抢险的同时,及时组织全枢纽干部职工、工程技术力量,厂家、协作单位120多人,夜以继日投入设备抢险。紧急排水,清理污渍,清洗设备、配件,检修线路,火速与厂家联系,对受损坏的12台电机更换,争分抢秒,确保自动控制系统恢复正常运转,船闸很快投入运行,让湘江“黄金水道”的“咽喉”上下船舶早日畅行,将那次高洪水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据该办公室负责人回忆:“鉴于枢纽船闸泵房设计高程为37.28米,考虑到水位上涨超过设计水位后会出现江水倒灌的风险, 该办在水位超过37.28米前采取紧急措施:一是火速筑垒临时挡水墙,确保在水位超过设计高程幅度不大时船闸泵房不进水;二是对船闸泵房具备拆除条件的电气设备进行拆卸转移。”
7月1日17时许,因水位超过设计标准过高,船闸泵房临时挡水墙无法承挡水压,所有泵房全部进水,可拆除的设备拆移了,但无法拆除的设备被无情的洪水淹没,致使双向船闸下闸首(下游)4个泵房的机电设备被淹,受损包括4个泵房内的动力柜、控制柜、网络柜,及液压系统油泵电机组,油缸的部分电气元器件。据统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700多万元。
十万火急!连日,双向船闸自动控制的电机泵房,数十名技术人员,彻夜不眠,挥汗如雨, 快速抢修电机等各种设备。紧急调进更新的首批电机, 7月8日下午安装,争分抢秒修复装配,10日先恢复2号船闸通航, 11日全面恢复通航,滞留船舶畅通,首次经受湘江罕见洪水制约和考验。
船闸首次大检修 遇隐患修改《办法》
2017年12月21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船闸,采取“轮流检修,单线通航”方案,首次大检修完成,恢复双向航通。历时44天检修。海事和枢纽管理方大修时,在封闭闸门抽干水时裸露的船闸底意外发现,隐患一双船闸内打捞上岸障航金属,掉落大小铁锚12口,轮船螺旋桨(推进器)10多片(叶), 大舵叶1皮,船舷防碰轮胎1100多个;隐患二清理各类障碍物,砂石、淤泥(堆积30米×40米×1.3米)×2,3128立方米,扫除了湘江低枯水位,对过闸船舶的障航。专家分析:首先螺旋桨(推进器)、铁锚掉落,机务事故频率虽小,但影响大;其次船员求速度快,少数进闸船没减速度,惯性与闸壁磨擦,造成防碰轮胎断链掉落;再者船员对防碰轮胎没加固,当掉物时,船员发现来不及。管理方对存在的隐患特别震惊,并研究采取相应举措,修改《湘江长沙综合枢纽通航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和防止存在的问题再度发生。
严防死守查疫情 百舸千帆保畅通
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罕见疫情,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长沙市湘江综合枢纽工程办公室打响!湘江是“湘●鄂”连接长江水路货物运输大通道,湘、鄂、皖、苏、沪等省籍 “满天飞” 的货运船舶,往返湖北境内驶入湘江航段船舶,必经长沙枢纽过闸的数量多、密度大,频率高。疫情爆发后,该枢纽办党委高度重视。不论在岸上的船闸中央控制室,还是在水上引航道,双向船闸室,个个既是“陆战”队,还是野战“水兵”。有的撑着伞,手拿对讲机,有的手握体温测试仪,为船员检测体温…… 巡查船是否在湖北武汉卸货,停靠在什么位置,船员有何异常?查询船的航行轨迹,如有在湖北停靠的航行记录,指挥立即前往靖港锚地锚泊,做好自我隔离,配合进行排查和清洗消毒,要求必需上驶经过的船员加强防护,保持距离,有序停靠,等待过闸。按照交通运输部“一断三不断”和“四优先”的总要求,制定了“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营两不误、两手硬”的中心目标,以保畅通支持复工复产,全面部署枢纽疫情防控和保障通航工作。全体通航工作人员闻令而动,秉承着“疫情防控不放松,通航服务不掉价”的宗旨,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和支持复工复产战斗中,充分运用现有通航调度系统等科技手段,与上下游锚地水上执法、水上公安和检疫部门联防联控,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甄别疫源地船舶,确保疫源地船舶能够得到及时隔离控制。为缩短船舶过闸时间、提升通航效率,进一步简化过闸船舶申报,优化通航调度,开辟过闸“绿色通道”,保证疫情防控物资、复工复产原材料和基本生活物资即来即走。加大设备运行巡查力度,使得通航硬件设施运行可靠,设备故障得到快速处理。通过多举并措,长沙枢纽水上通航战役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据统计,自2020年1月24日湖南省发布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截至3月11日,该船闸下游共甄别并有效隔离疫源地船舶80艘,解除隔离48艘,没有病毒携带船舶流入长沙枢纽上游;船闸共计完成运行815闸次,通过船舶3475艘,通过货物627万吨,有效保障了汽油、柴油、电煤、粮食等重点民生物资的正常供应,为后续各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夯实了物资基础,彰显责任担当,昼夜严防死守查疫情,百舸千帆保畅通。
喜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船闸,成为湘江上的“小三峡,有利湖南外贸与水运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