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供应链 > 正文

特朗普关税触发铜价闪崩,全球供应链加速分裂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长风 时间:2025-04-11
导读:2025年4月8日,COMEX(纽约商品交易所)期铜价格延续下跌趋势,最新价为4.293美元/磅,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012美元,跌幅0.28%,收于2025年1月7日以来的最低价。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长风

2025年4月8日,COMEX(纽约商品交易所)期铜价格延续下跌趋势,最新价为4.293美元/磅,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012美元,跌幅0.28%,收于2025年1月7日以来的最低价。

4月4日铜市场价格下跌9.27%,报每磅4.3810美元。

4月5日,COMEX铜期货在非农数据影响下继续下跌9.27%,当周累计下跌14.60%。

铜市场如此下跌,业界人士认为,是由于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了需求担忧加大。

(图源:新华网)

4月2日,特朗普签署所谓“对等关税”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5日凌晨0时01分生效。

此外,特朗普对包括中国、欧洲和日本在内的约60个国家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美国对中国征收34%关税,加上之前已经生效的20%关税,中国整体被征加的关税达54%。

4月9日,美方对华再加征50%关税,对华关税升至104%。

4月10日,美方对华关税升至125%。

如此境况下,在未来,不仅铜价仍有下探的风险,而且全球铜供应链都有可能重构,甚至走向“区域化”模式。

高关税震荡国际铜供应链

4月初,国际铜价的剧烈波动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存在多重关联。

3月28日,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当日下跌0.8%至每吨9,846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铜期货跌幅达1.2%至每磅5.18美元。

这直接反映出市场对汽车产业链用铜需求萎缩的担忧——全球约12%的精炼铜用于汽车制造。

随着4月3日美国公布更广泛的关税计划(包括对60国加征最高46%的附加关税),尽管铜制品被暂时豁免,但市场恐慌情绪仍导致纽约铜主连合约在4月3日至7日累计暴跌14.6%‌,LME库存同期被抽空12%至267225吨,无疑是投资者为规避政策风险加速抛售所致。

美国的关税政策,对铜价的传导机制体现在供需两端。

在需求侧,美国拟实施的汽车零部件关税(5月3日生效),将直接冲击占全球铜消费23%的交通运输领域,叠加美联储因贸易战可能推迟降息的预期,美元指数走强进一步压制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

在供给侧,中国冶炼厂因铜精矿加工费跌至-16美元/吨,意味着冶炼厂在处理铜矿时不仅没有收入,反而需要支付费用,并因此出现全面亏损性减产。但上海保税区库存却激增至33000吨(较1月翻倍)‌,暴露出全球供应链因贸易壁垒产生的区域错配。

市场数据显示,美国3月铜进口量骤增,人为制造的囤货行为,导致LME与纽约铜价差扩大至1400美元/吨,引发跨市场套利交易加剧价格波动。

尽管特朗普声称,对铜制品实施关税豁免,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已实质性地改变了市场预期。

标普全球预测2025年全球铜缺口将达30万吨,但当前价格走势与基本面明显背离,很显然,贸易保护主义对市场定价机制的扭曲效应已经凸显出来。

(图源:新华网)

业界不会忘记,在2018年,特朗普首轮关税曾导致铜价单季下跌15%‌,而当前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更具危害性的关税体系,包括125%对华关税及20%对欧关税,在未来,恐将引发更大规模的供应链重构与价格震荡。

美关税政策,加速供应链“区域化”

综合市场观察,近期国际铜价的暴跌与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叠加效应,正在深度重构全球铜供应链格局。

美国3月铜进口量暴增至50万吨/月(正常水平7万吨)‌,相当于全球月度产量的12%被单一国家集中吸纳,直接导致LME库存骤降12%至26.7万吨。而同期,上海保税区库存却激增至3.3万吨(较1月翻倍)‌。

这种反常的库存分布,揭示出供应链的区域割裂:美国通过提前囤货规避关税风险,而中国冶炼厂因铜精矿加工因亏损被迫减产,使得占全球精炼铜产量42%的中国产能,面临收缩压力。

从形势演变看,特朗普关税政策正在加速供应链“区域化”进程。

美国对进口铜加征25%关税的预期(5月实施)促使本土企业提前囤积6个月用量,直接抽空国际流通库存。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占53%),在冶炼端收缩的背景下,转而加大再生铜进口(1-3月同比增长27%),推动东南亚废铜加工产能扩张。

这种双向挤压,导致中间贸易商被迫调整物流路线,欧洲铜企已将非洲铜矿直运比例从35%提升至58%,以规避跨大西洋贸易风险。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定价体系上:伦敦基准铜价的影响力被削弱,纽约/上海铜期货价差波动率较2024年上升320%,区域性定价权争夺加剧。

如此看来,美国的关税政策风险,已实质性改变供应链投资逻辑。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修订版要求,2030年前关键矿物本土化比例达65%,倒逼FCX等矿商将智利铜精矿加工环节,转移至墨西哥(加工成本下降18%)。

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欧盟分别设置的125%和20%关税,本质上是在重构全球制造业版图。当跨大西洋运输的铜材,面临最高46%的附加关税时,欧洲汽车制造商被迫转向非洲铜矿(如刚果KCC矿)建立直供通道。而北美汽车产业,则加大开发阿拉斯加Pebble铜矿。这种区域化趋势,已体现在物流数据中:4月份,大西洋航线铜运输量同比骤降38%,而非洲至欧洲的铜精矿运输量却增长21%。

这种政策驱动的供应链重构,使得2025年全球铜矿资本支出较原计划削减23%,新项目投产延期风险上升,或将放大未来3至5年的供需缺口。

尽管新能源需求(2050年数据中心用铜预计增6倍)‌仍提供长期支撑,但短期政策干预已导致供应链效率损失约120亿美元/年,全球铜产业链正经历冷战后最深刻的格局重塑。

铜供给需“主动布局”

特朗普政府的系统性关税政策,正通过多重传导机制冲击着国际铜供应链,也对中国铜供应链造成了影响。

在出口端,中国对美铜材虽直接出口占比仅约7%,但出口依然面临125%的叠加关税压力,高端铜加工品企业将面临订单转移风险,特别是半导体用铜合金等战略性产品,可能遭遇市场份额流失。

(图源:新华网)

美国推动的“本土化”政策或促使智利、秘鲁等南美铜矿出口转向北美市场,这直接威胁到中国铜精矿进口渠道的安全性——当前中国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高达82%,其中南美供应占比超60%。

长期关注国际矿产资源的艾略认为,保障铜产业稳健发展,需构建“双循环”安全体系。短期内应加速实施战略储备调节机制,利用当前国际铜价与基本面背离的窗口期,将国家储备规模从现有的200万吨提升至300万吨,覆盖6个月消费量基准线。同时推进进口多元化战略,重点开拓非洲铜矿资源,刚果(金)KCC矿的产能已从2023年的35万吨提升至2025年的80万吨,可弥补南美供应缺口。

从中长期看,中国要努力突破资源瓶颈。西藏玉龙铜矿二期投产,使国内矿山产能增至230万吨/年,配合再生铜回收率从35%向50%的技术突破,力争将资源自给率提升10个百分点。

另外,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升级是根本出路。针对美国在新能源汽车用铜领域的关税壁垒,应加速高强高导铜合金研发,将车用铜材加工费从800元/吨提升至1200元/吨,通过产品升级对冲贸易壁垒。

业界人士提醒,要警惕金融定价权争夺,建议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铜期权组合产品,将境内铜期货交易量占比从28%提升至35%,逐步替代LME的定价主导权。

这些措施需多元化的国际铜资源合作协同推进,通过中资企业在印尼、刚果等地的矿业投资,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铜资源网络,最终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布局”的战略转型。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