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一带一路 > 正文

畅通新亚欧陆海联运“主动脉”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庆斌 时间:2023-08-21
导读: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前召开会议指出,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和“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目前,在中欧班列的东中西三大通道中,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口岸为主要出口的西通道承担了中欧班列一半以上的运量,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贯穿亚欧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前召开会议指出,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和“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目前,在中欧班列的东中西三大通道中,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口岸为主要出口的西通道承担了中欧班列一半以上的运量,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贯穿亚欧大陆的一条洲际贸易干线。在国际国内环境重大而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快推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新亚欧大陆桥开通3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大通道,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六大经济走廊之首。通道沿线的亚欧公路铁路等陆路运输网络逐步多元化,中欧班列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行;公铁海、江河海、内陆无水枢纽港等多式联运体系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通道日渐成熟,沿线口岸通关和过货效率更加通畅高效,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等开放平台协同机制逐步构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正在形成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开放新轴线。

这有利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以通道为纽带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的同时,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连云港至新疆霍尔果斯国内段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普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大沿线公路、铁路、口岸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的升级,对于扩大有效投资、提升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举还可以使中国、日韩、东盟、中亚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更紧密,增强亚欧大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不过,与亚欧之间日益紧密的经贸联系相比,新亚欧陆海通道建设依然面临一些不足,比如跨境铁路轨距不同、跨境基础设施薄弱、多式联运通畅能力有待提升等,相关难题亟待破解。下一步,需要从“提层次、强平台、建机制”的角度着力,畅通新亚欧陆海联运“主动脉”。

其一,提升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战略层次。把建设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更好发挥新亚欧大陆桥陆海联运通道的功能,并进一步将其打造为亚欧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通道沿线鲁苏皖豫陕甘青新等8个省、区,大体处于中国北方地区,当前北方地区亟需协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扭转区域经济发展南北差异过大的趋势。要在北方地区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区域协调和开放新格局,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局面。

其二,加强“公共海港”平台建设。以中欧(亚)班列和国际枢纽港建设为主要平台,推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不断提高通道的作用,增强亚欧供应链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提升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国内国际货物集结能力,通过共建产业园区、物流基地等平台,持续建设好中西部省份货物进出的出海口,以及中亚国家过境中国进口日用消费品、出口矿产品和粮食等优势贸易商品的国内国际“公共海港”。以码头数字化为先导,加快完善深水航道、专业泊位,加密远洋干线,做优港航服务,吸引中欧(亚)过境货源逐步向新亚欧大陆桥的海港聚集,促进“深水大港、远洋干线、中欧班列、物流场站”无缝对接,打造更具陆海联运功能的“国际枢纽港”。

其三,建立健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合作机制。要推动通道沿线节点城市共商共建共享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合作机制,与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共商口岸、海关、检验检疫、运输等规则、规制、标准,提升软联通水平,最大限度破解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运行的堵点、难点问题,构筑陆海内外联通、畅通高效、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通道,进一步提升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作为国际经贸合作平台的能力。在通道沿线共商共建产业园区,建立东中西区域合作的“飞地园”“公共港”等,形成贯穿东中西部的现代产业走廊和创新走廊。

 

责任编辑:傅童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