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耕中:立足中国 放眼全球——新时期服务社会的管理教育和管理
冯耕中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在第十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演讲(摘要)
(2020年11月28日 广东·佛山·南海)
尊敬的何会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做分享和交流。
考虑到这次学术年会有很多的专家就物流研究、供应链研究主题做演讲,所以我选了这样一个话题即围绕新时期服务社会的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谈一些体会。物流从学科归属上来讲,主要是归属在管理学科,所以今天我从管理教育与研究这个更大的范围来和大家谈一些体会。
今天上午的几位嘉宾都谈到,特别是何会长也讲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和国际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这个变革对教育机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研究都带来巨大影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创新研究符合中国的实际。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12月份C9+商学院联盟在浙江召开峰会,主题叫“服务社会的管理研究”,共同发出了“I Will”的声明。C9+商学院联盟包括C9的9所高校和中国人民大学,一共10所大学。为什么C9+商学院联盟的10所高校要做这件事情?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我们现在的一些研究和社会实践还有比较大的距离,脱节现象还比较明显。为了促进管理研究、人才培养等更好地服务社会,C9+商学院联盟发布声明,即《服务社会的管理研究的行动纲要》,其核心是讲,我们共同接受的认识就是管理科学是兴国之道,我们共同遵守的原则是三个,即服务需求、遵循方法科学和影响利益的相关者,同时提出了6项行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开展教育、开展研究,我体会核心有这样两句话,一是管理教育包括物流教育应该立足两个大局,以响应国家的战略为导向;二是要充分顺应全球的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变化。大家在谈学院和学校的发展时,常常会讨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下面我围绕这三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首先,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讲,当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带来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李开复先生写的这本书里面讲到,未来10年大部分人类只需要思考5秒钟以下的工作,都极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大约有50%的职业会被取代,包括助理、翻译、会计、教师等等这样一些职业。因此,只有改革当前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新型劳动力。2007年时,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工程院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咨询课题,当时我引用了钱学森先生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段表述,钱老的话非常有前瞻性。钱老讲,我们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走到19世纪中叶的理、工、文、艺分家的专家教育,再走到20世纪40年代的理工结合加文、艺的教育体制,再到今天的理工文结合的萌芽;21世纪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的这样一种培养时代。但是现在有很大不同,就是21世纪的全才不是否定专家,只是说这个全才、他大约只需要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到另外一个不同的专业。钱老的这段话准确地刻画了现在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指明了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去培养人才。
最近几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正在力推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等新的体系建设,其核心就是要对原来的教育体系进行升级、进行改造。我们看到,教育部在倡导新学科培养体系建设的时候,普遍注重三个方面:第一是要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度结合,应用新技术推动学科的发展;第二是要创新专业门类适应外界的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日益深入;第三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的文件指明了高等院校如何去办学、如何去培养人才。
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管理和工科贯通的培养模式。从我们的实践经验看,这种管工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值得发扬光大。2020年教育部给我们批了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和法国大学合作办学的项目,其名称是创业与创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管理)。在该项目方案的设计上,我们希望发挥西安交大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管理方面的优势,与法国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全球6个校区的优势结合起来,未来能办成一个全球性的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的获批,说明教育部还是很支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人才培养项目。
第二部分,关于科学研究。最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围绕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国家需求与全球挑战、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学科交叉融合等背景,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其要点和目标就是构建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新时代的科学基金体系。在“十四五”规划中,管理科学研究范畴有4个方面:发现经济与管理活动的现象、探索人类经济与管理活动的规律、形成经济与管理的理论以及服务经济管理实践的需求。其未来研究将从技术挑战、全球格局、中国实践和人类发展四个方面展开。从过去几年资助的项目看,博弈论、优化、供应链、项目管理等长期是主流的研究领域,仿真、大数据、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增长速度非常之快,特别是有数据驱动这样关键字的资助项目2019年到了第三位。科技变革、方法变革、全球治理、中国情景等成为引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未来研究重大变革的主要因素。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管理、全球变局下的风险管理等理论方法的研究将成为非常重要的领域。
前段时间我们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供应链金融述评:现状与未来》。从发展历程看,供应链金融经历了4个阶段: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传统供应链金融阶段,这是2000年那时候的情况;以产业企业为主导、金融机构配合的线上供应链金融阶段;多主体专业协作的平台化供应链金融阶段;从现在到未来,金融科技赋能的供应链金融发展会成为主流。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形成健康网络生态系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采用现代金融科技赋能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有力工具;承担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长远目标。在文章里我们也列出了5个方面有待研究的问题。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这个物流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进一步印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
无论我们是做管理研究,还是做物流研究,都可以对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健康码,其最早的发明人就是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刘跃文教授,他是云南省公安厅大数据专家组的组长,在武汉疫情期间他奋战在疫情防控前线。大年三十到2月4日,跃文教授的大数据成果应用于针对病毒的外防输入,2月7日在云南省全面推开了抗疫情的二维码应用成果,核心是内防扩散,主要是针对公共区域的管理。其成果后来推广到全国各地,形成了现在非常广泛的健康码应用。因此,我相信,高等院校的学者及其团队可以做出很多优秀的成果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服务国家。在我们国家过去40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开放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整个社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领域。我们回头总结,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的发展为什么会这么快?其中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80年代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个项目就是中国-加拿大管理教育交流项目,这个项目培养了一大批熟悉中国国情、了解西方企业管理的中国本土化人才,这对推进我们国家对外开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能够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这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过去40年的国际化实践,我把国际化历程分成了三个阶段:80年代、90年代的20年,我称之为国际化1.0,其核心是引进来、模仿学习,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为主;2000年到2017年的第二个20年(大约20年),我称为国际化2.0阶段,其核心是对标国际、追赶超越,一是全面开展全球范围的科研合作和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成果,二是举办留学生班;2018年及未来的20年,我称之为国际化3.0,核心是要“走出去”,树立我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品牌。2019年我们依托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在塞尔维亚开设了第一个走出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海外大学的学历学位教育叠加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课程教育,实施境外联合办学,全面支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与发展。最近我们正在做的一个工作是中泰名企名校合作组团计划。我们发现,陕西的几家龙头企业在泰国都设有工厂,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该计划,将西安交通大学与泰国的著名高校进行教育项目的叠加,去助力我们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结合以上的实践,并对未来进行思考,我相信大家都有共识,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引领全球教育潮流的契机,如何加快打造中国教育的品牌,进一步树立教育的国际化影响力,这是未来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一个目标。目前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大家都知道企业的ISO9000国际认证,在高等院校管理学科有一个AACSB的国际认证,全球5%的商学院都通过了这个认证。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28所大学的31所商学院通过了AACSB认证,这也显示出我们有一大批学校已经跻身于国际舞台。从管理教育和研究服务社会来讲,或者说物流教育和研究服务社会来讲,国际化品牌塑造是我们现在、未来的一个长期任务,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行动起来、真正融入国家的战略行动中来。
另外,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促进了在线教育、在线课程发展,我相信大家都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几年前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讲到,未来十年美国4000多所大学有一半会倒闭。我觉得这句话不是耸人听闻,可能会很快变成现实。因此,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围绕新的时代,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