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如何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刘怀平:谁率先开展极致能效谁就能占据竞争优势
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10.13亿吨,占据全球钢铁供给市场的半壁江山。我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60%以上,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面对这些数据,在环保行业钻研了26年的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副会长刘怀平告诉记者:“促进钢铁企业节能降碳,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据了解,此次全国两会刘怀平把关注重点仍放在了环保领域,在双碳背景下,立足环保服务业,对于钢铁企业如何开展极致能效推动节能减排等提出了多个建议。
“钢铁极致能效工程,是继‘产能置换’和‘超低排放’两大工程后,覆盖全行业、全产能的第三大工程”刘怀平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推进钢铁行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工程,有利于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有利于推动行业提高整体能效水平,对钢铁行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2023年末0.8亿吨—1亿吨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2024年末1.5亿吨—2亿吨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2025年末3亿吨以上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
刘怀平告诉记者:“极致能效以流程结构调整为主线,可以带动资源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激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新活力。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企业可通过极致能效对标查找不足和短板,开展能效评估、节能诊断和审查、低碳升级规划等工作,降低企业的能耗及能源成本。”
刘怀平指出,未来,谁率先开展极致能效工程,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对于钢铁企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刘怀平整理了几点建议。
一方面,刘怀平建议因引导钢铁企业全面对标找差距,鼓励钢铁企业以国内外先进节能降耗技术为标杆,结合新发布的《钢铁行业极致能效技术清单》,查找差距与不足,制订明确的达标行动方案,同时,充分发挥钢铁行业协会作用,定期组织专家审核企业能效指标数据,分析存在问题,对企业的相关问题给予指导,从而总结节能降耗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组织能效优势企业进行对标经验分享。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钢铁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监管与评价体系,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能效和碳排放核算、计量、报告、核查和评价工作;加强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日常监测,建立健全违规行为监督问责机制。
同时,针对极致能效工程行业共性难题,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协同研发攻关,开展前沿技术产业化试点示范,持续提升钢铁行业系统能效水平;鼓励钢铁全行业推进智慧能源集中管控系统建设,实现数字化管理,逐步形成以系统高效、经济运行为基础,以系统节能降耗为目标,协同推进物质流与能量流网络的动态调控,全面驱动钢铁能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最后,刘怀平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钢铁企业在节能技术工艺装备创新和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奖励或补助;对能效达标企业不限产、少限产;在税收减免、绿色产品认证、项目申报等方面向能效达标企业倾斜;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对极致能效工程中形成的重点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此外,针对钢铁行业,刘怀平还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在钢铁行业示范应用的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