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2025全国两会 > 两会声音 > 正文

两会声音 |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让低空物流“飞得起、飞得稳、飞得多、飞得好”

来源:快递杂志 作者:苗琳 时间:2025-03-11
导读:“低空物流成为低空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正以1.5万亿元级市场潜力,叩击新质生产力的大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聚焦低空经济发展,建议加快低空经济在邮政快递业应用。

“低空物流成为低空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正以‌1.5万亿元级市场潜力,叩击新质生产力的大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聚焦低空经济发展,建议加快低空经济在邮政快递业应用。

低空起飞,立体突围

当中国快递从二维地面向三维空间腾跃,300余架无人机、300万单的年配送量、60%的偏远地区时效提升、覆盖深圳200万居民的“15分钟配送圈”……这些数据勾勒出“低空经济”照进现实的轮廓,是叶美兰在过去一年看到最生动的腾飞故事。

“低空物流是低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解决山区、高原、海岛等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配送难题,还能大幅提升配送的工作效率有效地的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叶美兰说道。

近年来,邮政快递企业积极探索低空经济的深度应用,邮政速递成立了中邮无人机全资子公司,加快战略布局和业务拓展;顺丰等快递企业积极创新实践,建成了以深圳为中心、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低空网络,开发高端商务快递服务,高效配送医疗器械和应急救援等物资,取得了一定成效。

当产业界在低空经济赛道加速疾驰时,基础支撑体系的短板逐渐显现。叶美兰在深入调研后发现,低空物流正面临“四维困境”——基础设施的分布密度不足、空域管理的动态协调迟滞、技术瓶颈的突破速度待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待健全。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让低空物流真正实现“飞得起、飞得稳、飞得多、飞得好”,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支撑,叶美兰提出的破局策略呈现清晰的攻坚层次——

技术突破是腾飞的基石。首先要瞄关键核心技术术开展攻关,要重点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感知系统和自主飞行控制技术,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降低飞行成本,让低空经济“飞得起”。

起飞需要织密“跑道网”。要建成一批标准化起降场,重点覆盖山区、高原、海岛等特殊地理区域;推进5G-A通感网络建设,大幅降低通信的中断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控平台,实现全流程实时监控,让低空经济“飞得稳”。

政策创新打开发展空间。要完善低空物流的顶层设计,制定全国统一的适航标准和安全操作规范,推动相关空域更加开放;同时要推动低空物流的新型无人机快速完成适航审定,进行商业化应用,让低空经济“飞得多”。

还要推动低空物流的集群发展,试点建设低空寄递物流产业园(带),打造低空物流示范区,形成集群集聚、特色错位的产业布局,让低空经济“飞得好”。

低空经济飞得起、飞得稳、飞得多、飞得好的关键在人才,要加强低空物流方面的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完善低空物流人才的职业培训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招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紧缺人才。

产教共振,人才引擎

不止向着山海,无人机还载着人工智能、视觉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进了南京邮电大学的课堂。

叶美兰认为,低空经济产业需要的人才既要能掌握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专业技能,要能够结合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还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一些高校已经申报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这一创新专业。

在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已布局创新人才培养。2024年,全国有500所高校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南京邮电大学作为一所以信息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和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2024年全面启动了“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根据信息工科、非信息理科、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推出不同版本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人工智能+”的课程(群)和模块,开展人工智能双学位、AI微专业、AI微课程等多模式个性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教法和评价评估改革,培养“AI+学科贯通”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后续也将在低空经济人才培养这一领域持续发力,开设与低空经济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去设计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叶美兰表示,南京邮电大学还将加强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快推进高校企业导师制,实施项目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聚力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培养更多契合低空经济产业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叶美兰看来,当前,邮电行业的人才培养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低空经济、6G等新兴技术领域催生“通信+物流+航空+法律”等复合型人才,2024年教育部新增21个交叉专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二是产教融合协同深化,国家与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芯片制造、低空智联网等关键领域重塑高端人才培养范式,科研攻关项目企业参与率达95%。三是学习模式向终身化迭代,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2—3年,传统“一次性教育”难以适应行业快速变革,终身学习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技术革命时代劳动者生存发展的“刚需武器”。

“我们高校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出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人才。”叶美兰认为,面向未来,需构建敏捷响应的人才培养新生态,建立“产业需求监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时匹配新产业、新技术紧缺人才需求,培养兼具创新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相关推荐: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