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刘大成:中国制造业需思考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2024年12月27日~28日在2024年现代物流报社年会暨供应链出海发展趋势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刘大成针对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出海”分享了自身见解。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当下,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出海”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刘大成指出,当前,整个世界发生重大变革,正在从全球化3.0的WTO到“逆全球化4.0”的区域自贸。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仍举足轻重。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超过美、日、德、印度等前2~9名国家制造业总产值总和,占全球的35%;冶金、家电、手机、服装、造船等产业产值均占全球总产值一半以上。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
从行业细分来看,不同制造业领域表现各异:2023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收24万亿元且增长5%,但出口累计值下降6.3%;纺织业营收增长3.3%,服装出口累计值减少8.1%;汽车制造业营收增长11.9%,出口累计值增长26.3%。
另外,我国在2023年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2.9%,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
刘大成指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地区冲突、疫情、政策变化等宏观环境变化都可能对供应链构成冲击;其次,订单变更、下游需求波动风险、供应商经营风险等价值链相关风险,也会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另外,生产异常、物流承运商风险、仓储异常、劳动力短缺、物料短缺等内部运营问题也会阻碍供应链的顺畅运行。
不过,我国制造业在“供应链出海”方面也具备诸多优势。例如,在海运和铁运方面,中国拥有众多潜在通道,包括中亚地区的铁路通道、埃及苏伊士港、缅甸皎漂港等海运港口,以及北极东北航道等航线。
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积极投资布局,如SHEIN、海信等企业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兴建了大量海外仓,设立生产基地或分支机构,展示了中国企业强大的海外投资能力和商业拓展潜力。
刘大成也谈道,中国必须面对且重新思考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与应对策略。一方面,数智化转型使数据、算法、算力和经营范式改变率发生大变革,企业应更多依靠算法、算力、数据等要素进行驱动,将物料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融入生产、流通、消费全流程,并利用企业管理系统(ERP)、运输管理系统(TMS)等进行数字化管理。
另一方面,在全球货运物流、仓配物流经历全面智能化、无人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加速适应并主动融入。刘大成以特斯拉、亚马逊等企业为例,展现了智能系统、自动化设备和无人作业对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成本降低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这对我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实践也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
刘大成在最后总结道,2025年,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出海”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在全球贸易格局持续演变、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各类风险,在加强与全球各区域的贸易合作,持续推动数智化转型,借助先进的货运和仓配物流技术等方面持续做出探索。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