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优化升级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产业链供应链是保障工业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关键,是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必然路径,是保障国家经济韧性和竞争力的底线,要在优化中做实,要在创新中升级产业链供应链。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等相关内容被多次提及。代表委员就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供应链国际化、双碳产业链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共话供应链产业链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首席技师傅国涛:
提升自主研制能力 保障船舶产业链健康发展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交付,标志全球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被我国全部摘取,非常的激动和自豪。在造船产业链上有众多的配套企业,仍受一些核心难题的制约,要加快提升自主研制能力,保障船舶产业链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重庆红江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级技师傅国涛在接受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是船舶制造业确定要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全面突破以船舶发动机为代表的配套产业发展瓶颈是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为制造业做强指明了方向。
全国两会期间,傅国涛接受现代物流报独家专访,并给出建议。
“出口”与“进口”困局
我国船用发动机动力企业、研究院所提出:船用发动机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但部分关重件如高指标燃料喷射系统、轴瓦等仍需要进口或引进专利许可,自主配套率较低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是实现船用发动机自主化发展的核心问题,甲醇、氨燃料等新燃料系统开发周期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变化,国内船用发动机配套供应链全球化面临挑战越来越大。
“船用发动机配套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仍需进口可引进专利许可,部套的产出速度受进口零部件的制约,不利于船舶配套企业的健康发展。”傅国涛对此表示担忧。“其他船舶配套企业也面临困境,以某隔音板为例,其原材料是国内出口,但加工后的产品却需要进口。”作为业内资深的技能专家,傅国涛长期关注造船业的前沿制造技术。
研发与技能融合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傅国涛认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既要有研发人员的技术创新,又要与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协同配合,才能将设计蓝图变为实物,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傅国涛建议:
一是完善研发体系,保障国内船用发动机产业安全和竞争力。国内缺乏发动机关重件核心研制能力,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竞争力低下,市场份额小,缺乏价格话语权,产品发展受限。通过独立定向专项项目实施,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构建关重件完整研发流程,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全方位与自主品牌船用发动机的深度融合,打破船舶发动机关重件技术垄断,实现自主研制,提升船用发动机竞争力,保障船用发动机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动力配套人才专项经费支持投入。通过科研项目与新产品研发等资源引导,鼓励和促进行业在年龄、技能领域等方面合理搭建人才梯队,着力培养关键技术领域的数名中青年领军人才。发挥领军人才的头雁效应,吸引大学生、外部技能从业者等投入该领域研究,鼓励该领域内人才奋发争先,实现本领域内技术技能的持续深耕,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发动机关重件研发人才队伍,保障发动机关重件持续创新发展。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何文忠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物流行业协会会长岳建武:
构建跨境“哑铃式”产业链供应链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物流行业协会会长、甘肃陇海物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建武带来了四项提案。其中,《关于构建跨境“哑铃式”产业链供应链的提案》提出,跨境“哑铃式”产业链供应链是指依托国际货运通道和自贸港、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场所,跨境建设的两头大、中间小、双向互联、稳定可控的外贸体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在整体外贸活动中所占的份额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聚集度不够。境内境外两端特别是境外端产业聚集程度有待提高,自贸港、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场所聚产业、聚商贸、聚物流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以我国为主、塑造态势的外贸新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是结构性失衡。境内境外两端产业互补、资源匹配、信息流通、双向互联不够,外贸结构性失衡现象较为突出,中欧班列等回程“空载”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是稳定性较弱。受国际形势、地缘政治、地区经济及通道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跨境贸易稳定性较弱,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
四是风险性加大。一些西方国家不断采取“断链脱钩”等逆全球化举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加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受冲击的风险。
基于此,岳建武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站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构建跨境“哑铃式”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第一,着力推动两端产业聚集。根据多边和双边协议,进一步推动自贸港、保税区等建设,增加支撑平台;出台支持性政策,运用关税杠杆,引导两端生产、加工、商贸、物流等企业向自贸港、保税区等场所集聚;鼓励国内企业和海外华人企业到国外创业,做大做强海外端。
第二,着力保障国际通道畅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跨国间沟通协调,解决国际货运通道存在的难点堵点和卡脖子环节;增强中欧班列等自主化、一体化运营能力,深度嵌入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核心纽带和桥梁载体作用,最终实现完全市场化开行、摆脱对政府补贴依赖的建设目标。
第三,着力打造资源整合平台。搭建集生产、加工、贸易、物流、金融、信息、关税、法务等于一体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整个链条上信息高速流动、资源高效匹配,推动境内境外一体化,提升跨境贸易粘合度。
第四,着力打造国际合作体系。加强稳链固链跨区域协调保障,依托多边和双边机制平台,建立全球供应链应急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促进国际物流畅通。推动国内国外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拓展延伸,抓住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优惠政策和窗口,助力中国企业积极融入国际合作大循环。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
支持制造业企业产业链出海 鼓励技术转型升级
经济和民生是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一直以来最为关注的话题。
作为深耕制造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家,今年全国两会,围绕民营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创新转型、企业产业链出海等话题,胡成中准备了多份具体而务实的建议。
在早期的家电出海过程中,中国制造业成功打造了世界级的家电行业“中国名片”。而今,新一轮企业出海模式已经从单纯的资源购买、项目承揽与产品出海向产业链配套出海转变,并成为新一轮制造业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重要选择。
新能源锂电池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性行业。胡成中表示,随着近年来锂电池新建产能加速释放,锂电池关键材料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国内相关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寄望通过出海来缓解国内竞争压力,谋取全球发展。但是由于锂电池的生产过程属于高端精密制造行业,涉及工序较多,每个工序的精度控制和各工序的协调难度高。因此除了通过提升设备自动化程度提升产品品质之外,工艺积累提升是最终产品质量的核心,而工艺则是通过长期试错以及与客户的深度沟通配合才能逐步积累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全产业链出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长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胡成中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选择产业链出海,但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例如,随着产业链出海,很多企业不熟悉不同市场合规性要求,对全球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没有充分认知,难以有效梳理发展主次和脉络,大大提升了出海成本和不确定性;产业链的出海需要充足的人才保障,人才出海在办理出国签证、融入当地文化、居住生活等方面仍然存在不便捷的情况;用于产业链出海的建设项目,其专项资金在汇兑、融资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胡成中建议:第一,国家有关部门、驻外机构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加大当地营商环境、产业政策等权威信息的梳理引介,加强对相关出海企业的合规指导,提供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避免企业因盲目性、合规性所导致的相关损失;第二,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在人才落户海外中企的过程中提供更多便利,例如签证的办理、有效时长等;第三,在严谨审核企业出海资金属性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有关部门为产业链出海所必需的专项资金提供一定的时间与额度上的便利性。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烨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
促进芯片产业发展 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继2023年提出有关汽车消费、国产芯片应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等建议之后,今年,随着汽车行业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又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节能汽车发展、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发展以及汽车出口等具体内容新带来5项建议以及1份关于智能驾驶法规标准制定的议案,为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汽车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针对汽车产业的“卡脖子”之困,去年冯兴亚首次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参会时,就提出了要大力提高国产芯片的应用率、从政策层面加快引导产业转型,以及加速完善汽车芯片的配套措施的建议。
今年两会,冯兴亚持续对芯片国产化应用高度关注。针对国产汽车芯片设计技术有短板、核心制造整体落后、芯片应用覆盖面不足且生态不健全等问题,冯兴亚又提出了攻克设计短板、提升制造能力、强化车端应用及完善应用配套等建议。
此外,伴随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国汽车品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并积极走向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立足已有优势、发力全新赛道,迅速崛起为全球市场的领跑者。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414万辆,同比增长63.7%,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出口已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由于海外品牌加速跟进、营商环境复杂,汽车出口仍面临巨大压力,亟须国家提供助力。例如汽车出口全流程运行机制尚需优化、汽车出口配套支持措施有待持续提升。”冯兴亚介绍。
对此,冯兴亚提出促进产业国际合作、统筹出口共性课题、优化出口监管机制、加强资讯及运力建设等建议,多举措护航出海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
深化中国-东盟合作 共建蓝色经济产业链供应链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充分用好RCEP规则,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加快构建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提出,向东盟单边开放将助力东盟释放增长潜力与发展活力。
吕红兵建议:第一,推动形成中国-东盟制造业分工合作新格局。
针对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优势产业领域,向东盟全面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支持其嵌入中国产业链供应链。
以产业链为基础布局供应链,强化对原产自东盟区域制造业相关原材料、中间产品、加工制成品的采购。
第二,共建海洋渔业等蓝色经济产业链供应链。
扩大对东盟海产品进口,支持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合作建设海洋牧场、设立跨境渔业加工园区,合理布局捕捞、养殖、加工、保鲜、运输等产业链。
发挥中国渔业种苗研发、养殖等技术优势,开展现代渔业养殖技术援助与能力建设,并向东盟扩大渔业及相关技术服务出口。
主动向东盟分享中国较快增长的邮轮旅游消费大市场,支持企业推动共建邮轮旅游联盟、港口联盟,联合打造“一程多站”式国际邮轮旅游航线。
来源:澎湃新闻
《 现代物流报 》( 2024年3月11日 6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