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钢铁行业的最强音
——第十五届中国钢铁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马敬泽
3月18~19日,以“数字赋能 共启新局”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钢铁高峰论坛暨2023年钢铁行业发展走势展望”在郑州举行。本次峰会由18日的四个分论坛与19日的主论坛构成,来自政府、协会、企业和学界的1000余位嘉宾莅临现场,共同赋能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奏响钢铁行业的最强音。
一如钢铁行业回暖复苏的春意,3月19日的郑州天高云淡,晴空万里。第十五届中国钢铁高峰论坛的主论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如期举行。论坛分为上午与下午两个半场,由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秘书长李艳与河北省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秘书长宗树明分别主持。
郑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郑州市金水区委书记张红伟,全联冶金商会秘书长白莲湘,邯郸正大制管集团经营中心副总监郑洪升,安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智勇,中钢网董事长姚红超先后致辞,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阵阵掌声。
中钢网董事长姚红超在致辞中表示,今年将是中钢网最“拼”的一年,是中钢网很“难”的一年,是小伙伴“幸福”的一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不远的时间,全球资金大概率来到中国;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资本经济时代。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钢铁行业的机遇何在?在主题发言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玉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肖邦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石洪卫,河南省政府参事、省工信厅原厅长李涛,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董事长李茂津,中钢网运营总监薛赢,晶澳科技工商业分布式投资事业部总经理邢春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友发集团高级顾问、钢铁行业知名专家韩卫东围绕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钢铁行业的未来发展等,共同探讨钢铁市场的发展趋势。
张军扩认为,消费需求不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疫情的影响,居民收入放缓;二是疫情管控导致的一些消费活动无法实现;三是消费信心的受挫。伴随着疫情形势的趋稳,过去被压抑和限制的一些消费会逐步的恢复和释放,但并不会太快。
郑玉春认为,未来行业效率提升,兼并重组集中度不是简简单单的算大型企业占多少,而要有一个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需求量产量一定要占30%甚至是40%以上。
肖邦国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下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的主题演讲,从“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中国钢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石洪卫表示,去年的钢产量同比下降了1.7%,但是依然是超过了10亿吨,折合粗钢的表观消费量下降了3%,钢材出口基本持平,进口明显下降,是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李涛表示,钢铁工业的拐点已经出现,行业需要继续整合,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提升装配水平,继续朝着绿色化、超低排放方向发展。
陈雷鸣认为,钢铁行业和钢铁供应链正处在一个巨大的、长期的、深度的战略转型、资源重组、业态调整、模式重构期,要高度重视、理性看待、清醒面对、主动出击,以二十大报告为指导,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优化升级符合国内、国际发展性趋势的供应链、产业链,构建好企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李茂津从“走过极不平凡的2022年”“钢铁上下游产业链要共生发展”“企业的自强与行业终端模式的探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表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只有开展战略合作,相互扶持,打造产业生态圈,才能提升全产业链及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建议,钢铁产业链“链主”企业要积极作为,做到高站位、谋长远,携手下游企业、终端用户共建钢铁产业生态圈,最终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薛赢表示,在低毛利时代之下要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要学会借势。一是时间,二是平台,三是流量或者用户。除此之外还要做到精细化的企业经营管理。
邢春明表示,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是全国13个制造业碳排放占比最大的一个行业,且钢铁行业是最能够采用分布式发电,助力钢铁行业实现双向目标。
苏子孟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和工程的陆续开工,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等因素会对工程机械今年一季度的企稳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今年工程机械国内市场会好于2022年。
韩卫东从宏观、国际、国内等方面,对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现状进行了分享。他表示,钢铁行业的未来面临的压力肯定比今年大,今天不一定是好日子,但肯定不是坏日子,钢铁行业的未来一定会经历很大考验。
据了解,中国钢铁高峰论坛被誉为钢铁界“博鳌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14届,为国内外钢铁、钢贸企业“拓展视野、衔接供需、创造商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峰会现场还举行了中钢网资讯研究院升级揭牌仪式和钢厂签约仪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