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2025”:“怎么看 怎么办”系列报道之五
资金紧张!融资难、融资贵等金融难题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传统金融形式待创新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朱睿颖
“物流企业融资对抵质押物要求很高,特别是疫情期间,企业融资能力基本达到了临界值。”某物流企业陈经理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到。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仍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融资难”制约中小企业走强
当前,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融资难题也成为每家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如何以供应链金融为抓手,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真正释放企业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陈经理这样说:“长久以来,企业依靠房产、货品抵押借贷,与大数据相结合的金融产品非常少见,特别是行业内部数字化水平不高,更影响了新型金融产品在行业内的普及。”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长期制约着企业发展,“存贷双高”等金融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发展空间被压缩。
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300万家,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融资困境一直存在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之中。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规模小、缺少信用记录以及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很难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充分信贷支持。民间高息过桥借贷的方式仍有企业采用,来填补资金空缺。
金融机构依托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授信,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核心企业商业票据进行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最为主流、市场份额最大的业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侧重于大型企业间的稳定供应链关系,难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额度小、周期短等特点。
创易金服(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晓红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鲜活载体,平均寿命较短,仅两年七个月,扶植中小企业度过起步的艰难时期尤为重要,而供应链金融则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思路。”
“融资贵”桎梏产业发展
伴随着经营规模的发展壮大,产业链供应链日趋复杂,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发债、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逐渐进入企业经营视野,但信息不对称、成本差异大、适配度不高等问题随之而来。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的授信模式,核心企业信用流动尚无法触及二三级产业链末端,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痛点。
“融资成本高,资金压力大。经营难度加大。”谈起融资贵话题,多年从事汽车经销的高超向现代物流报记者大倒苦水。
近年来,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上下游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加大。尤其是经销商以及上下游供货商都希望有更低的融资成本。
根据IDC的调研数据,在汽车供应链领域,上游供货商中,对于融资困难的反馈中,排名前五位的要素分别是:融资成本高(50.0%)、期限不够灵活(41.7%)、额度太低难以满足需求(40.0%)、便捷度(40.0%)、缺乏抵质押物(35.0%)。另外,二三级供应商难以获得供应链融资的占比也较高(30%)。上游供应商在寻求更低的成本的资金,下游经销商则希望有更长的融资周期、更灵活的还款方式。但在实操过程中,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无法充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赊销是许多中小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活动的常态,这一方式会造成企业现金流短缺,降低企业偿债能力,不乐观的财务指标影响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且信用等级不高,融资渠道依赖内源融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各家银行对企业信誉评定标准不统一,信息对称难度大。
“金融机构对物流产业的了解不够深入,金融产品呈现同质化表现,需要金融机构躬身入局,进入行业专业领域深耕,形成具有物流特色化产品。”张晓红表示。她认为,传统“存贷双高”的金融风控模式难以跟上经济发展步伐、对产业起到扶植作用。
同时,数据归集标准不一、接口不稳定等问题也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为主导,融资渠道单一。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仍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难题。
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与调降相关工具利率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伴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金融正在深刻改变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和服务方式。
数字金融疏通产业资金难题
“我们每年的铁路运费大约在7000万元,在铁路货运领域算中小企业,通过铁路货运贷款500万元,将资金有效投入生产运营之中,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某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谈到。
物流企业很少有可以作为抵押物的实物资产,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审批贷款时难以把握风险。而铁路运费贷通过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类企业的资金难题。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到:“企业在铁路运费贷平台发起申请后,授权平台调取相关货运数据完成授信,用企业经营情况、运输、缴费、货品等真实数据代替传统抵质押,最快半小时就能审批通过。”
金融机构内部人士表示,这是一个很难的动作,要在银行端完成产品创新,帮助企业通过数据授信和线上申请等数字化行为完成额度审批,在银行后台使用模型和算法,实现信贷线上自动化,提升贷款效率。
铁路运费贷是金融2.0的典型产品。据介绍,创易金服建立了一套丰富维度的物流企业能力测评模型,通过调取铁路数据、较为全面度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及资产盘点完成授信,以真实交易作为证明,专款专用,针对性放款。企业在平台发起贷款后,最短半小时即可完成全部流程。张晓红也提到,这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产品颠覆了金融机构的风控逻辑,为中小企业争取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单笔贷款最高可达2000万元。
“传统银行贷后依靠人工线下完成,”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贷后管理即放贷后对企业数据持续跟踪,依据运输情况生成贷后管理报告,将数据溯源延长至五年,并实时观测企业当期数据,快速感知风险,以纯粹的数字化理念运营金融产品。”
2024年2月21日起,国铁集团公司在武汉、南宁、成都、昆明等铁路局集团公司管内开展铁路物流金融服务试点,依托铁路货运95306平台,推出“铁路运费贷”等铁路物流金融产品。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试点4个月以来,已使用上述铁路物流金融产品的客户超200家,银行授信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中小微企业客户占比达80%以上。
供应链金融助力企业降本
2月6日,为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规范管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总局、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起草了《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金融是国之重器”。银行作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在“稳链强链”、推进供应链金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商业银行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规范管理,服务实体经济。
众邦银行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产业+金融”经营核心,以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订单融资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缩短账期、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增强供应链稳定性与韧性。
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线上化、强场景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众链贷”和“同舟”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全流程线上化。截至2024年9月末,众邦银行“众链贷”累计发放贷款870亿元,服务客户超8万户。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以来,税务会同多部门持续开展助力小微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行动,累计组织开展宣传辅导活动7万余场次,惠及经营主体1039万户次。全国小微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银行贷款745万多笔,贷款金额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7.8%,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行业规模呈持续上扬之势。依据权威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规模约41.3万亿元,同比增长 11.9%,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88%;2023年,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22.6亿元,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2亿元,增幅将达到86%。
2023年11月底,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首次提出“脱核供应链金融”,并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
全国最大陶瓷产业链集采平台——众陶联,以产业数字化为入口,打通陶瓷行业数据资产合规审查与交易全链条,将数据资产市场化、价值化,构建产业标准、数据标准、交易标准的产业可信数字环境,从而带动全陶瓷产业链建立协同创新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行业痛点出发,尤其在2020年初期,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众陶联帮助平台陶瓷企业获取的贷款金额从7万元到300多万元不等,累计帮助132家陶企贷款1.7亿元。
记者获悉,众陶联与中国银行进行了深度数字化合作,通过结合银行的信息及数据处理系统和众陶联数据链条,为平台用户提供低利率、及时快捷的金融授信贷款服务。2023年起,众陶联在广州数据交易所交易的数据和中国银行进行交互,逐步把客户的数据链条形成系统化的数据产品,从而帮助提高客户和中国银行的互信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提出了进一步强化的要求,并强调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供应链金融正经历由传统模式转向数字化过程,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数字化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向业务流程线上化、信用评估数据化、风控决策自动化转变,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
5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为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面,近期将推出八项增量政策,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做深做实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助力稳企业稳经济。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