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问道2025 > 正文

“问道2025”:“怎么看 怎么办”系列报道之十

物流人看过来!人才缺口达百万,这类职业成“香饽饽”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贾奥胜 时间:2025-06-03
导读: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逐渐取代传统人力操作模式正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同时也面临着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激增,特别是在AI、数据分析等高技能领域,企业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贾奥胜

01
 
 
“去人化”新物流:却又陷“人才荒”

近日,国铁太原局太原工务段引入全自动扫砟机参与道床整理作业。作业效率实现大幅提升,为铁路施工作业机械化升级再添“智能帮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而“去人化”——即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逐渐取代传统人力操作模式正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同时也面临着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激增,特别是在AI、数据分析等高技能领域,企业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人才荒与高薪难聘

在四川成都新都网点,操作人员按下指令,装载着包裹的无人机转动旋翼腾空而起,飞跃农田和山林,20分钟后降落在清流镇水梨村。中通小哥随即取下包裹投入无人智能柜,附近村民张女士收到短信后,就能来驿站取出包裹。

这场看似科幻的场景,已成为农村物流的日常图景。

 


(图源:新华社)

这些设备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仓储效率,还显著削减了人力成本,降低了安全隐患。《2023年仓储行业白皮书》指出,自动化仓储系统可削减人工成本30%~50%。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去人化”已经深入物流装备生产、仓库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物流各环节,同时,企业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

然而技术狂奔的背后,人才缺口已然显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智能调度算法工程师等新兴岗位缺口将达43.7万,其中无人机飞手供需缺口高达45.3万。

这种结构性矛盾催生了惊人的薪资涨幅——BOSS直聘监测显示,智能物流岗位年薪最高增幅达267%,算法工程师年薪中位数逼近50万元。

以无人机飞手为例,民航局《2025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指出,当前全国持证飞手仅32.7万,而实际需求已攀升至78万,供需缺口超50%。

从田间地头的无人机配送,到智能仓储中心的“机器矩阵”,中国物流行业正以数智化重塑产业格局。然而,技术革新与人才供给的“时差”,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随着物流转型升级,智能化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类人才既能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又能具备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物流与供应链“去人化”的双刃剑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在《2024-2029年智能制造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中指出,2025年,自动化物流装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这一数据无疑为物流行业的“去人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去人化”作为科技进步的显著标志,正逐步改变着行业的运营效率和生产成本。然而,这一进程并非全然利好,其背后仍存挑战与风险。

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确实提高了物流效率,但同时也导致了传统物流岗位的显著减少。对于众多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低技能劳动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就业危机,他们面临失业的威胁,而掌握新技能又需要较长时间,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分化。北大国发院的研究也指出,虽然自动驾驶等相关新职业正在涌现,但传统岗位的替代仍需时日。

另一方面,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对自动化系统的高度依赖也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风险。一旦自动化系统遭遇技术故障或受到网络攻击,其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科技伦理学家约翰·弗兰克·韦弗对此表达了深切的担忧。他指出,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虽然能够提升效率和准确性,但也可能触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如技术故障或误操作可能对人员和货物造成伤害,进而引发法律纠纷和道德争议。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2023年12月5日,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亚马逊自动化仓库就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机器人在搬运货物时不慎戳破了一罐驱熊喷雾,导致有毒气液迅速弥漫整个仓库。

结果,24名员工因吸入有毒气体被紧急送往医院,其中1名员工情况危急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另有50多名员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初步调查显示,这起事故正是由于机器人在搬运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所致。

物流与供应链的“去人化”趋势虽然代表着科技进步的必然方向,但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也不容忽视。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和应对可能的风险。

01
 
 
物流人才培养需加速适配“去人化”

在深圳的一座智能仓储基地内,上百台AGV机器人灵活穿梭于货架之间,以精准无误的操作分拣着海量包裹;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无人驾驶卡车与桥吊、轨道吊紧密配合、高效协同,推动着码头吞吐量持续攀升……

人工智能在物流业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eepSeek等前沿技术以及各类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在显著提升物流行业运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人才挑战——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攻克这一人才难题,已成为各物流企业亟待跨越的坎儿。

(图源:新华社)

数智化催生人才需求结构重塑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技术变革与业态创新。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调查与行业前景预测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已达8546亿元,同比增长8.14%,预计2025年将突破9655亿元。这一快速增长态势的背后,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产业的全方位重塑。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红梅指出,物流行业的技术迭代正在重塑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在此背景下,教育体系亟需打破传统培养模式,构建适应产业变革的新型育人机制。

陈红梅分析称,智慧物流背景下,自动化设备取代重复性劳动岗位已成必然趋势,但绝非简单的人力淘汰。“以无人车、无人机运维为例,表面看减少了现场操作人员,实则催生出设备监控、数据分析等新型技术岗位。”她强调,这种岗位迁移要求从业者具备创造性思维和技术整合能力,人才需求正从“操作执行型”向“策略设计型”跃迁。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中心主任刘大成同样指出,以自动化设备、AI智能系统为代表的“傻瓜化”工具正在重塑产业生态,推动着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升级。在此背景下,人才需具备适应新工具、新方法的能力。

“许多高校的教材和实验设备已明显落后于行业发展,尤其在自动化、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存在脱节。”刘大成同样表示,未来物流教育必须与企业紧密联动。他建议,高校可通过校企共建专业或院系,快速对接产业需求,实现“双向奔赴”——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智能化的变革具有明显的双向驱动效应:一方面,技术进步推动着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又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这种动态平衡的发展模式,正在推动中国物流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随着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持续渗透,智慧物流的发展空间还将进一步拓展。

教育结构需适配产业需求

早在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便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将面临450万的人才缺口。如今,随着智慧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一预测正逐步成为现实,物流行业“去人化”趋势愈发显著,对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针对当前物流专业教育现状,陈红梅坦言,当前物流教育体系正面临教材更新滞后、实训设备陈旧以及学生系统认知缺失三重挑战。

她指出,部分物流专业教材更新周期长达5至10年,实训设备多停留在基础分拣系统层面,与京东等企业应用的智能仓储机器人、AI调度系统存在显著代际差距。

同时,学生虽能通过碎片化信息了解自动化、区块链等技术概念,但普遍缺乏系统认知,部分研究生论文中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仍停留在二手资料推演层面,难以满足产业实际需求。

刘大成向现代物流报记者谈道,当前物流人才培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一方面,普通高校追求“大而全”,但实际产业所需的创新人才有限;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对就业期望过高,导致“眼高手低”现象。

“技术变革在优化传统岗位的同时,更催生出技术应用、系统维护等新型岗位需求。”刘大成强调,“这要求教育体系作出相应调整——职业院校应着力培养规模化技术应用人才,而普通高校则需要深化专业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认知偏差正在影响学生就业选择。陈红梅特别指出,当大部分本科生将考公考编作为首选时,行业前沿的技术革新将面临人才断档风险。她强调,必须突破“资源-机制-认知”三重障碍,建立实验设备动态更新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深度定制化实习项目,而非停留于短期参观。

刘大成表示,职业院校应更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培养规模化技术应用人才;而研究型高校则需明确差异化定位,深化专业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校必须调整培养模式,避免教育资源浪费,以适应产业变革对人才的新需求。

未来人才核心竞争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从业者提出了全新要求,行业人才未来应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

陈红梅提出的新型人才能力模型包含三个关键维度:数据决策力、协同领导力和场景创新力。

刘大成则从思维模式维度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他指出,未来物流人才需构建系统化思维以统筹全局,运用标准化思维提升运营效率,秉持装备为先思维推动技术落地,强化数据驱动思维实现智能决策,并具备供应链生态思维以适应产业协同发展趋势。

“物流竞争的本质正在从技术工具之争转向思维模式之争。”刘大成最后表示,高校必须突破传统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改革、产教融合等方式,构建适应数字化、智能化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建立深度联动机制,共同推动物流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相关推荐: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