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2025”:“怎么看 怎么办”系列报道之七
出口管制、列入实体清单,企业如何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供链?专家这样支招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马敬泽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9日就美方调整芯片出口管制有关表述答记者问表示,美方行为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严重威胁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安全稳定,严重冲击全球科技创新。给别人“下绊子”,不会让自己跑得更快。5月1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指导意见,警告“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芯片都将违反美国的出口管制”。后将“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芯片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规”调整为“警告业界使用中国先进计算机芯片,包括特定华为昇腾芯片的风险”。
近年来,美国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晃子,构筑“小院高墙”,企图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军事冲突、政治冲突与经济贸易摩擦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个别国家的行为以政治化手段取代市场化,对全球供应链安全与稳定构成威胁。
“小院高墙”带来“脱钩”风险
今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对美国贸易伙伴实施的“对等关税”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构成负面影响。
此前,美国曾多次将多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当地时间2025年3月25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 (BIS)分两批将来自中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UAE)、南非、伊朗和其他国家/地区的 80个实体添加到实体清单中。
对多国企业的“围堵”严重影响了全球产供链的稳定。
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是链接生产与消费的各个环节、串联企业等主体分工的体系,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早在1992年便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供应链的全球化也不可避免,紧密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则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
凭借自身多年来的产业积淀,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重要的参与者和关键节点,在多个行业的原材料生产、制造加工、消费等环节,与其他国家形成不同程度的合作,并逐步降低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度。
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的中间品出口国地位,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占比达到20%左右。在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智能手机领域,中国在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70%。
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美国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比重降至11.2%,创下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4.6%,同样为2001年以来的最低值;从美国进口商品的份额从峰值下降了4.4个百分点,至6.3%。
不过,正因为供应链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在各国给予供应链充分重视,并将供应链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的情况下,个别国家试图通过打压他国企业、构筑政策壁垒等手段谋求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贾斯廷·沃尔弗斯指出,关税政策如果继续下去,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也将全方位地改变美国人的经济生活。
“脱钩”撕扯供应链
不可否认的是,“脱钩断链”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前,美国不断对华实施限制性举措,对双方相关企业的跨国供应链业务均构成负面影响。
例如,在美国宣布对华加征关税后,沃尔玛曾要求中国供应商承担关税成本,但在库存压力下,沃尔玛最终调整策略,选择自行承担关税费用,并通知中国供应商发货。
在《美墨加三国协议》(USMCA)面临重新审查,特别是特朗普威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加征25%关税后,加墨两国采取对华相关商品加征关税、将中国产品剥离本国供应链等行为,对中加、中墨双边贸易和中企“转链”构成挑战。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28日,墨西哥政府对位于墨西哥首都的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展开突击查封,收缴了超过26.2万件进口产品,价值约7500万比索(约2666万元人民币),使许多来自中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商户蒙受严重损失。该行动被外界认为是墨西哥迎合美国“对华施压”的举措之一。
再比如,对于中企“转链”东南亚的应对措施,美国政府也对东南亚国家施压,迫使其加大对中企生产及出口的监管。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刘大成指出,“制造业回流”是特朗普竞选时的主要口号之一,也成为其施政的重点方向。可以看到,在特朗普上任后,对于非本土生产产品的限制也趋于严格,并采取普提基础关税的方式以遏制贸易逆差。
第八届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黄有方曾指出,随着关键国家贸易与供应链政策发生变化,不少国家开始寻求生产多元化,工业链的转移和不确定性增加,这种趋势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也要求中国企业更注重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供应链安全与否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包括“脱钩断链”在内的多重风险制约了全球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
今年特朗普上台后,曾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贸易伙伴施加所谓“对等关税”,加剧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那么,面对多方面的国际供应链风险,我国企业应如何做出应对?
应对风险既要“自身硬”,又要“放低姿态”
专家指出,要应对“脱钩”等供应链风险,既要做到“自身硬”,增强自身供应链体系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与韧性,又要“放低姿态”,在参与全球供应链协作、构建海外供应链体系的过程中尊重当地政策与市场环境。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姜旭强调了物流集群对形成产业链条、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他指出,物流集群离不开交通网络、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及产业、智能化系统等要素的支撑,对此,我国在布局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等方面持续取得成果。
截至目前,我国共布局151个国家级物流枢纽、100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形成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33个,示范企业246家,为提升供应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另外,姜旭还强调了人才培养对适应国际供应链新环境的重要性。他指出,高校应注重培养具备外语能力、熟悉海外市场环境、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综合型人才,加强与供应链出海企业、相关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为应对海外供应链风险提供人才支撑。
刘大成则从适应海外环境与规则方面提出建议。他指出,中国产业与企业走向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面对复杂的国际挑战时,企业应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市场环境与相关政策,借鉴海外跨国企业成功经验,制定防范海外风险的预案。
“若企业已充分尊重当地准则、规范自身行为,那么在应对刻意刁难和限制时,也会更加从容。”刘大成说。
实际上,在我国企业全球化转型的过程中,挫折与挑战是不可避免的。许多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投资设厂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选址、经营、人员管理等各种问题,退缩失败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不过,伴随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政策交流、经贸合作等方面的深入,许多国家都在政策上给予中国企业充分的支持,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在当地落地生根,也为应对外部风险奠定良好基础。
2014—2023年,中国投资占柬埔寨外资比重从55%上升至90%,并连续12年保持柬埔寨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是老挝最大投资来源国,在水电、光伏、基础设施等方面与老挝开展多个项目,并对老挝天然橡胶、农产品等给予零关税待遇,促进两国相关产业供应链互补。另外,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与我国在多领域建立合作。
刘大成强调,我国在长期国际合作中已经在许多领域与其他国家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合作,特别是通过依赖产业集群等核心优势,在应对外部供应链风险上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牢牢守住外向型经济,增强外循环能力,坚定走全球化道路,勇于应对外部挑战。
企业应勇于开拓创新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企业家精神”也是应对外部风险十分重要的一点。
刘大成指出,敢于探索和创新是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具备的品质,在我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如联想、海尔等民营企业以其杰出的胆识和魄力蹚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为我国企业出海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可以看到,在面临各种风险的情况下,我国出海的代表性企业仍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数据显示,2024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4%;2024年,比亚迪乘用车海外销售41.7万辆,同比增长71.9%。
因此,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对我国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具有关键作用。
实际上,我国许多企业在布局国际供应链的过程中,都凭借提升自身实力应对海外风险。
作为知名汽车产业服务商,长久物流对中国汽车产业出海的特点与趋势有着深刻的判断。长久物流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汽车产业在应对国际供应链挑战中,已经逐渐从整车出口转变为零部件出口,更多选择在海外投产。为适应行业对供应链服务的需求,长久物流的海外服务布局也随之转型。
例如,针对大量汽车主机厂在东南亚布局的情况,长久物流针对客户设厂的国家和相应需求进行差异化服务,通过跨境运输车队、滚装船及布局当地场站等举措帮助汽车产业出海,为客户创造价值。
企业自建船队是应对全球运价上涨的一项举措,而在海外风险提升的当下,自建船队对有效防范国际航运风险,保障供应链安全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今年1月15日,全球最大汽车滚装船“比亚迪深圳”在江苏出坞,成为比亚迪船队中投用的第四艘滚装船,单船便能装载9200辆新能源汽车。据计算,比亚迪目前的四艘滚装船可装车3.1万辆,在2026年1月前交付的另外四艘滚装船投用后,其船队可装车6.7万辆。
在支持企业出海过程中,京东物流也在增强供应链安全与韧性方面发挥作用。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谈到,京东物流通过对标海外仓网、跨境运输及三方自营化等举措,提升国际业务标准化产品和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能力。
“2025年,我们将持续加大投资海外仓,整个海外仓面积增长将超100%,达到1000万平方英尺。海外仓网将覆盖全球四大洲,19个国家,超50个自营仓,为满足企业需求,应对海外风险提供保障。”该负责人说。
应对外部风险,就必须修炼好“内功”。可以看到,面对全球供应链大环境下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我国完善相应基础设施与物流集群,打通“内循环”的同时,各行业勇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先行者”也为更多企业的出海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