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正式登顶,意味着什么?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美国资本市场见证了中国电商行业的一个历史性时刻,12月1日,截至美股当日收盘,拼多多美股市值以1959亿美元压过了阿里的1907亿美元,一度成为美股中市值最高的中概股。而此前拼多多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也是瞬间“炸翻”了全网——688.4亿元的营收数字,远远超出市场早前548.7亿元的预估,同比增速高达94%,拼多多以一骑绝尘的姿态实现了对整个行业的降维打击,可以肯定的是,这是近三年最有看点的财报季。拼多多以其独特的社交电商模式和低价策略赢得了大量用户,对阿里等传统电商平台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中国电商一哥”之争,价低者胜
从“差点够上”“盘中逆袭”到“收盘超出”,拼多多在美股中概股铺垫已久的“登顶之战”,终于靴子落地。
12月2日凌晨,随着美股收盘,拼多多本周总市值定格在1930亿美元,阿里巴巴总市值则下挫到1884亿美元,连续两个交易日被拼多多甩开。
事实上,在拼多多第一次实现对阿里的反超之后,这场充满象征意味的逆袭,已经可以说有了结果:后续的起伏交替,不过都在反复证明,二者已经身处同一个“顶峰”华山论剑。“新王当立”的结论无须下得太早,但无论坊间再怎么挑刺,黄铮和他的拼多多也确实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站到了能够和前辈平起平坐的高度。
在众多的鲜花和掌声中,来自对手的敬意,分量尤其重。
在一封内部信中,马云对拼多多过去几年的决策、执行和努力,大方地表达了祝贺,当然还有给阿里人自己的勉励,“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当下刚刚来临的AI电商时代,机会和挑战对谁都公平,更重要的是“阿里要变,阿里要改”。
股价下挫、三季度GMV增速垫底、阿里云拆分和盒马上市刹车、几大板块持续亏损……阿里也确实应该改变。
但怎么变呢?几经改弦易辙之后,阿里的蓝图似乎未有定论。
狂飙与起伏,冰火两重天
公正地说,阿里巴巴的改变,倒也并非受竞争对手刺激的“后知后觉”,而是几乎贯穿了整个2023年的关键词。
今年3月28日,时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的“逍遥子”张勇宣布“1+6+N”组织变革——在“分家”之后,每个业务集团将配齐自己的职能部门并对经营成果负责,具备条件的板块将谋求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但此后,随着蔡崇信和吴泳铭挂帅,阿里巴巴的变革步调也几经调整——比如,当初密锣紧鼓寻求分拆上市的阿里云,受美国管制影响在11月正式宣布不再推进拆分,从阿里集团退到阿里云的张勇也索性彻底隐退,从此逍遥江湖。
船大不好掉头,变化却是停不下来的。随着阿里云智能集团拆分和盒马首次公开募股计划相继刹车,阿里变革蓝图本身,显然也仍然在“变革”当中,吴泳铭不久前描绘的“战略重点和业务策略”,将以怎样的形式呈现、会不会再有调整,还未到下定论的时候。
阿里巴巴是一艘大船,电商业务的利润之下,各业务板块“分家”直面自身的盈亏问题,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马云在内部罕见的发声、拼多多市值飙涨,都发生在拼多多第三季度业绩报公布后。
11月28日晚,拼多多公布了今年的第三季度财报,远超预期的成绩瞬间“炸翻”了全网——688.4亿元的营收数字,远远超出市场早前548.7亿元的预估,同比增速高达94%,实现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口径净利润155.4亿元,净利润率为22.6%,同样超出市场预期。
要知道,在今年电商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前提下,单就今年第三季度增速来说,阿里也不过是“区区”8%,而拼多多则是几乎翻了一番,以一骑绝尘的姿态实现了对整个行业的降维打击。
有媒体根据拼多多前三季度1588亿元的总营收做了一个统计,不过1.3万人的拼多多员工,前三季度人均创收1222万元,这个数字约为阿里巴巴的4倍。
也无怪乎,这组数字在阿里内部搅动起“提意见、讲创新、求改变”的回声。
你眼中的消费“下沉”,可能是错觉
主营业务只有电商和买菜的拼多多,与很多日趋臃肿的前辈相比,业务精力要相对聚焦得多。
许多分析认为,拼多多狂飙的背后,有不少成绩要归功于备受关注的国际业务Temu。尽管在财报中,Temu的营收数据仍然是未知数,但仍给外界留足了想象空间。
自去年三季度推出至今一年有余,Temu已经扩张到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俘获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
在美国市场上,Temu甚至已经成为访问量第四大电商网站,仅次于亚马逊、沃尔玛、eBay,在网络流量和销售量上实现了对另一家中国出海巨头SHEIN的超越。
在过去近十年间,“卷低价”深深地绑定在拼多多的品牌形象上,以至于有不少人以为,拼多多今年的狂飙,是因为赶上了消费下沉的“风口”。
国内经济水平最发达的四大一线城市人口还不到9000万。无论是着眼全球的Temu,还是扎根低线城市下沉市场的拼多多,更广大的普通人,才是更重要的增量市场。
对于低线城市的小镇青年、留守老人、宝妈儿童而言,拼多多就是一张接触电商的入场券,可以让从没接触过电商的人,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产品——对于拥有完整加工产业链的国内制造业,这样的产品从来都不缺,甚至丰富到产能过剩。
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低线市场,能够用相同甚至更低的预算买到更好的产品,这更像是一场妥妥的消费升级——当然,赶上这一庞大潮流的巨头,也并不止拼多多一家。
“它们选了消费者”
众所周知,在拼多多攻占用户心智之前,“C2C王者”的身份,原本属于淘宝。
在那个用2年打败全球最大C2C公司eBay易趣的新世纪初,淘宝曾是零售渠道的挑战者,也是让中小商家感受到“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颠覆者。
但在新时代,阿里的重心似乎转移到了B2C业务,对天猫双11不遗余力的经营,让C2C业务处于相对“受冷落”的状态,即便后来又补充了被认为用以守住C2C阵地的淘宝双12活动。
如今就连这个“阵地”也在不久前宣布改名,在隐藏交易额、夹在双11和年货节尴尬多年之后,走过11年的双12正式成为历史。
双12走过的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阿里巴巴C2C业务从巅峰回落的缩影。2011年,淘宝在12月12日上线“全民疯抢”活动,当天交易额达到43.8亿元,次年,超过100万个商家参与和1.5亿名消费者互动,则刷新了阿里旺旺的登录用户纪录。
9月,吴泳铭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后发布的第一封全员信中,明确提到了今后将确立“AI驱动”和“用户为先”两大战略重心,前者所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浪潮不难理解,也在情理之中,但后者所说的“用户”到底是指谁,这个问题一直未有定论。
据报道,在今年秋天的一次媒体群访中,1688事业部总裁余涌曾袒露过自己对同行的观察——“拼多多、抖音、美团都作了选择,它们选了消费者。”
要知道,无论是早期铺天盖地的“砍一刀”,还是百亿补贴和当下推行的“退款不退货”,或是把内容和电商高度结合的直播带货,在争抢存量市场的当下,坚定地站在消费者一边成为再明显不过的趋势。
过去十年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人的电商购物习惯已经被培养得相对成熟,我们也喜欢给平台贴上简单易懂的标签,从而做出最合乎需求的消费决策。
有人愿意用脚投票,投入那些更“向着”消费者的平台的怀抱,享受简单直接的折扣;有人乐于坐见搅局者的进入,游走在不同的平台之间,享受互联网厮杀带来的用户红利;有人将直播当作下班后的消遣,也心甘情愿地在“李佳琦们”卖力的吆喝中,乖乖扫码付款。
消费者的心智并非一成不变,就如“价廉物美”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标签,曾经属于淘宝,如今和其他平台绑定,曾经被一次次认为已经完结的电商故事,一次次诞生了新的波澜。“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老套但真实。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作者:苏炜
拼多多凭的是紧靠广大基层买家
11月28日,拼多多集团发布2023年季报,三季度收入688.4亿元,同比增长93.9%,远超市场预期的548亿元;调整后每股收益11.6元人民币,比预估值8.8元高出一截,实现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口径净利润155.4亿元,净利润率达22.6%。
随即“拼多多市值逼近阿里”登上当天热搜,“你的网购首选平台还是淘宝”也成了热门话题。
风起于青萍之末
仿佛就在不久前的2018年6月,阿里刚公布2017年财报,营收增幅达到58%,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大关,时任CEO张勇接受了访问,当被问到,以拼多多为代表,借助于微信崛起的新一代社交电商,会对淘宝构成威胁吗?张勇说,我们不可能再走回到三块九卖一双日抛型的鞋,还包邮(这条路),要相信整个消费在往上走。
当被追问,淘宝也推出了特价版,这是否可以看成对拼多多的回应?张勇强调,什么叫特价——产品质量必须保证在一个水位上,低价和劣质不能划等号。他说,只要连续三次不满意,用户肯定到淘宝来,你就当成在帮我开拓农村市场,教育用户好了。
5年后的今天,当经历市场遽变,中国互联网列强颠荡起伏,再看这次采访,无疑2018年6月的阿里和张勇,他们眼里只有消费升级,选择性忽略了消费分级。
不仅是张勇,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也曾高调宣称2017年为中国消费升级元年。
此后两三年,他曾多次在媒体上乐观预测消费升级必将带来新的时代机遇和风口,认定即便在农村下沉市场,消费升级也是必然趋势。那时诸多电商领军人物都认为自己的大好机会长着呢,没人觉得拼多多能从农村包围城市中杀出来,更别提登堂入室。
商家和买家的天平
微博上有人问,是什么让一个白领对待拼多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下面的一个高赞回答是:穷!
数据已经说明,此穷并非真穷。市场的消费力还在,只是更追求理性消费,更讲究性价比了。
同时我们再看“拼多多市值直逼阿里”热搜下面的两类网友发言,很明显大家关心的并不是两家电商巨头的市值,而是背后呈现出的电商平台在“商家”和“买家”之间的博弈态势。
买家叫好的退货包邮,站在商家角度,是拼多多平台私自从商家账户扣费补偿的买家运费,它强制商家开通运费险,但是运费险并不够覆盖商家的损失。
所谓优质的售后信誉,在商家看来,拼多多从卖家那边扣实实在在的金钱,补偿给买家的却是券,当消费者用券再去购物,拼多多又赚了卖家一笔技术服务费。这样买家一次不愉快的购物,拼多多至少赚2笔技术服务费,1笔商家扣款。
因此,有人说拼多多劣币驱逐良币,制造了廉价伪劣商品,给生态造成了影响。有人认为它压榨商家,让商家有苦难言,迟早会被商家抛弃。
然而资本市场和消费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相比之下,阿里日渐走下神坛。
为什么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两者的市值走向截然不同?答案写在了基因里。
阿里巴巴等传统电商平台的经营策略是服务商家、依靠商家,并倾向商家;而拼多多选择的是靠紧广大基层的买家。
在2018年的那次采访中,张勇曾提到:“对阿里来讲,还是要看用户价值,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用户价值”。
消费变天,未完待续
11月29日下午,据传已经卸任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公司内网针对热搜话题作出回复。
未来两年,中国的消费市场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未来十年,中国电商江湖到底是东风压了西风,还是西风压了东风?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真正值得期待的是一个买家主导的消费时代的开始。
今天拼多多市值压过阿里,是一个分水岭。在中国的消费市场,第一次市场转变不是决策层立规要求平台保护消费者权益,而是市场竞争、平台商业模式战略创新的结果。它必须明白,消费端是重点,所以也应该是其服务的终点和重点。如果老牌电商们还对此视而不见,还站在原来的愿景和战略里,那么未来的市场必然属于那些真正服务消费端的新一代玩家。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李伟
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背后:SHEIN和Temu的崛起
在市值上超越阿里,拼多多只用了八年时间。
阿里坐上NO.1的位置曾用了整整24年,头部力量座次发生改变的时间被空前缩短,中国科技企业海外力量崛起功不可没。
在国内电商发展见顶的现实之下,出海电商激战有目共睹。在拼多多业绩暴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Temu,崛起不过短短一年时间。
阿里与拼多多的此消彼长之间,不仅是头部势力的命运转折,更是整个电商业态深度调整,海外市场功力显现的充分见证。
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2023年是中国跨境电商过去十年中最激烈的一年,反过来这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温和的一年。
过去几年,拼多多和字节跳动都在国内创造了增长神话。而以SHEIN、Temu、TikTokShop崛起为代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要重新计算,巨头的竞争也有了新的维度。
作为一款成功的出海产品,Temu和Shein殊途同归。经验是在国内积累的,但出海要想好用,还得进行极致的“本土化”改造。
在配货速度上迅雷不及掩耳,在供应链整合上大显身手,在直播带货营销上无所不能,在成本控制上更有把握,在低价策略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管依然烧钱,却烧得更有效率。还是搞低价,却能以更快的速度“止损”,过去一家电商出海是单打独斗,现在是打团、打配合、打心智、打合规。
一路高歌猛进,自然伴着一路险象环生。Temu从组建的字面意思就代表了“Teamup,Pricedown”(组队把价格打下去),沿袭国内低价策略。“全托管模式”疯狂压价,国内供应链只管接单和发货国内仓库,后续发货、运营和销售都由平台完成大一统。
服务费率提高、流量变贵、管控严格,多重压力之下,拼多多商家的利润被不断挤压,商家与平台间博弈加剧。
全球市场充满了巨大的机遇,又充斥着不可预知的复杂性。
在法治严格、高度重视个人隐私保护的海外,尤其是北美及欧洲市场,这场不断升级的跨境电商大战,不仅是一场烧钱砸人的闪电战,更是一场拼策略、讲安全、强执行的持久战。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
在天猫淘宝、京东这些电商巨头增长开始放缓的时候,拼多多实现惊人增长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拼多多利用了社交电商模式,将社交和购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还能与朋友、家人一起拼团;其次,拼多多成功抓住了中国广大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这个市场虽然单个消费者的购买力可能不如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但总体规模庞大,拼多多的低价策略正好迎合了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Temu的快速成长预示着拼多多模式有在全球范围内改变电子商务格局的潜力。尤其在新兴市场中,拼多多这种结合社交和电商的模式,以及它擅长的低价策略,可能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过,这也意味着拼多多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元的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和法律法规挑战。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
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过阿里,表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拼多多以其独特的社交电商模式和低价策略赢得了大量用户,对阿里等传统电商平台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这一现象还反映出投资者对拼多多和阿里两家公司的不同看法和期待。投资者可能认为,拼多多的创新模式和未来发展潜力更大,因此给予其更高的估值。而阿里虽然业务多元且成熟,但可能面临一些增长的压力。市值的变化受到投资者情绪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在短期内,投资者可能对拼多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导致其市值上升。然而,这种变化可能是暂时的,需要观察长期的市场趋势和公司表现。从长期趋势来看,电商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拼多多和阿里都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用户的需求。
《 现代物流报 》( 2023年12月6日 8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